国学666 » 《古文观止》 » 《左传》 > 介之推不言禄

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晋侯赏从亡者,介之推不言note-name:禄1禄:禄赏,赏赐。,禄亦弗及。

翻译(一)

晋文公奖赏跟随他逃亡的#-666aa;,介之推不求爵禄,而赏赐爵禄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他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推曰:“献公之子九人,唯君在矣。惠、怀无亲,外内弃之。天未绝晋,必将有主。主晋祀者,非君而谁?天实置之,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?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?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,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。”其母曰:“盍亦求之?以死,谁怼note-name:怼(duì)2怼(duì):怨恨。?”对曰:“尤而效之,罪又甚焉。且出怨言,不食其食。”其母曰:“亦使知之,若何?”对曰:“言,身之文也;身将隐,焉用文之?是求显也。”其母曰:“能如是乎?与汝偕隐。”遂隐而死。

翻译(二)

介之推说:“献公有九个儿子,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。晋惠公、晋怀公没亲近的#-666aa;,国外、国内都厌弃他们。上天还没有想让晋国灭亡,所以晋国一定会等到贤明的君主。能主持晋国祭祀大典的#-666aa;,不是君侯又能是谁呢?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,而那几个#-666aa;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,这不是欺骗吗?偷别人的财物,尚且叫做盗窃,何况是贪上天之#-666ii;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?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过当成是正义,上面的人又奖赏他们的奸欺,上下相互蒙蔽,难以和他们相处。”他母亲说:“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?就这样死去,又能怨恨谁呢?”介之推回答说:“明知错误而去效仿,罪过就重了。况且我已口出怨言,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。”他母亲说:“也要让君侯知道一下此事,怎样?”介之推答道:“言语,是用来表白自己的。自身将要隐退,哪里还用得着表白?这样做就是想要求得显达了。”他母亲说:“你能够这样吗?我同你一起隐居吧。”于是便隐居到死。

原文(三)

晋侯求之不获,以绵上note-name:绵上3绵上:介之推隐居处,在今山西介休东南。为之田。曰:“以志吾过,且旌善人。”

翻译(三)

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,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,说:“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,并且表彰善良的#-666aa;。”

原文翻译

晋侯赏从亡者,介之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。

晋文公奖赏跟随他逃亡的#-666aa;,介之推不求爵禄,而赏赐爵禄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他。

推曰:“献公之子九人,唯君在矣。惠、怀无亲,外内弃之。天未绝晋,必将有主。主晋祀者,非君而谁?天实置之,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?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?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,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。”其母曰:“盍亦求之?以死,谁怼?”对曰:“尤而效之,罪又甚焉。且出怨言,不食其食。”其母曰:“亦使知之,若何?”对曰:“言,身之文也;身将隐,焉用文之?是求显也。”其母曰:“能如是乎?与汝偕隐。”遂隐而死。

介之推说:“献公有九个儿子,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。晋惠公、晋怀公没亲近的#-666aa;,国外、国内都厌弃他们。上天还没有想让晋国灭亡,所以晋国一定会等到贤明的君主。能主持晋国祭祀大典的#-666aa;,不是君侯又能是谁呢?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,而那几个#-666aa;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,这不是欺骗吗?偷别人的财物,尚且叫做盗窃,何况是贪上天之#-666ii;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?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过当成是正义,上面的人又奖赏他们的奸欺,上下相互蒙蔽,难以和他们相处。”他母亲说:“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?就这样死去,又能怨恨谁呢?”介之推回答说:“明知错误而去效仿,罪过就重了。况且我已口出怨言,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。”他母亲说:“也要让君侯知道一下此事,怎样?”介之推答道:“言语,是用来表白自己的。自身将要隐退,哪里还用得着表白?这样做就是想要求得显达了。”他母亲说:“你能够这样吗?我同你一起隐居吧。”于是便隐居到死。

晋侯求之不获,以绵上为之田。曰:“以志吾过,且旌善人。”

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,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,说:“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,并且表彰善良的#-666aa;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禄赏,赏赐。

〔2〕怼(duì):怨恨。

〔3〕绵上:介之推隐居处,在今山西介休东南。

扩展阅读

【题解】

晋国公子重耳曾在外流亡三年,介之推一直追随他左右,有一次还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。后来,重耳返回晋国,登上了王位,他就是晋文公。晋文公为表彰有#-666ii;之臣,对他们进行了封赏,唯#-666ll;介之推没有获得封赏,而他也没有主动向文公邀#-666ii;。此文通过介之推与母亲的一番话,表现了介之推耿介廉洁的情操。

【解读】

介之推母亲一#-666cc;说了三句话,第一句说“盍亦求之?以死,谁怼”,表面上看起来,是对介之推行为的不理解和埋怨,实则在此处埋下一伏笔;第二句说“亦使知之,若何”,态度则和缓了许多;当儿子表示“身将隐”时,她才表达了自己“与汝偕隐”的心意。介之推所以能够隐居山野,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母促成的。三句文字味道不同,却能从中看出介之推母亲的深邃智慧。

下一篇:展喜犒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