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 第2节
由于作者观察生活深密细致,精湛的白描手段又能与之相副,作品中不少生活场面,不仅与所刻画的人物故事关系紧密,独立开来,亦不失为生动隽永、引人入胜的散文。如第十一回写东棋盘街火灾,从“忽听得半空中喤喤喤一阵钟声”始,到“觉有一股热气随风吹来,带着些灰尘气,着实难闻”止,前后不过一千余字,把一场火灾的经过,火势蔓延,消防救护,以及各种人物的思想、活动,都刻画得丝丝入扣。再如第四十回写山家园七夕燃放烟火,把民间艺人制作烟火的出乎想象的绝技,描写得花团锦簇,有声有色。
更值得重视的,是《海上花列传》的艺术结构。作者在“例言”中说:
全书笔法自谓从《儒林外史》脱化出来,惟穿插藏闪之法,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。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……随手叙来并无一事完,全部并无一丝挂漏;阅之觉其背面无文字处尚有许多文字,虽未明明叙出,而可以意会得之。此穿插之法也。劈空而来,使阅者茫然不解其如何缘故,急欲观后文,而后文又舍而叙他事矣;及他事叙毕,再叙明其缘故,而其缘故仍未尽明,直至全体尽露,乃知前文所叙并无半个闲字。此藏闪之法也。
吴敬梓创作《儒林外史》,为了适应他所摹写的广阔的社会内容,创造了“事与其来俱起,亦与其去俱讫,虽云长篇,颇同短制”(鲁迅语)的艺术结构。《海上花列传》作者“脱化”的手段,是长篇小说结构的又一发展。小说以赵朴斋一家人的遭遇为主干,但赵家的故事不过占全书的十分之一。小说一开始,用赵朴斋引出洪善卿以后,即用洪善卿搭桥过渡,在下半部书中,则大多用齐韵叟穿针引线。故事与故事之间互相钩联,处处布置悬念,该显豁处显豁,该含蓄处含蓄,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耐人琢磨咀嚼。拆散完整的故事,而没有破碎割裂的痕迹,前后呼应,互相映衬,吸引读者读下去以明究竟,这就是穿插藏闪的高明之处。
中外小说家似乎有一个通例,大凡所写的内容超乎现实的,作者往往强调亲见亲闻,或根据什么日记文献,以证明他所述说的故事千真万确,实有其事。相反,如所写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接近,作者却往往声明纯属虚构,子虚乌有。《海上花列传》的作者也有“所载人名事实俱系凭空捏造,并无所指。如有强作解人,妄言某人隐某人,某事隐某事,此则所谓不善读书,不足与谈者矣”的声明。
然而,由于《海上花列传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,这种声明自然无济于事。自小说发表以后,即传说纷纭,如《谭瀛室笔记》即认为,“书中人名大抵皆有所据,熟于同(治)光(绪)间名流事实者,类能言之”,并为之一一考证。民国十一年上海清华书局排印本许廑父序,更认为是谤书,他说:
书中赵朴斋以无赖得志,拥资巨万,方堕落时,致鬻其妹于青楼中,作者尝救之云。会其盛时,作者侨居窘苦,向借百金不可得,故愤而作此以讥之者。然观其所刺褒瑕瑜,常有大于赵某者。然此书卒厄于赵,挥巨金尽购而焚之,后人畏事未敢翻刊。
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也引了一种传闻,说:
书中人物,亦多实有,而悉隐其真姓名,惟不为赵朴斋讳。相传赵本作者挚友,时济以金,久而厌绝,韩遂撰此书以谤之。印卖至第二十八回,赵急致重赂,始辍笔,而书已风行;已而赵死,乃续作贸利,且放笔写其妹为倡云。然二宝沦落,实作者预定之局,……
这些传说,且不问其正确性如何,适足以证明小说真实性强烈,反映了出版后影响之大,感人之深。
《海上花列传》最初发表于光绪壬辰(1892)二月创刊的文艺刊物《海上奇书》,每期发表两回,每回都有两幅颇为精美的插图。刊物原为半月刊,出到第九期后改为月刊,共出十五期,三十回。
《海上奇书》系石印本,每期二十页,以刊载《海上花列传》为主,此外《太仙漫稿》和《卧游集》两题,不过是凑页数的补白。如《太仙漫稿》中的《段倩卿传》,从三期到六期连载四期,第六期上实际只有不到半页的一百五十字而已。
六十四回全书石印本,题名为“华也怜侬海上花列传”,书前有序,书后有跋。分两函,每函各有目录,各三十二回。作序的时间是“光绪甲午(1894)孟春”。从刊物停刊到全书出版,相距不过十个月。
从石印本全书可以看到,工笔正楷的字迹出于一个书手。刊物已经发表的三十回及插图,即由原版翻印,连页码亦未作改动。书写这种字体,加上校对和上石印刷,要花费不少时间的。从例言中可以看出,在小说开始发表时,全书的人物关系、布局结构,作者已经了然于胸。据《退醒庐笔记》记述,辛卯(1891)秋曾见作者未竣之小说二十四回,由此可以推知,成稿的时间是在《海上奇书》刊行时,以后刊物虽然停刊,小说仍不断书写印刷,才有可能在停刊后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出版。所以,“赵急致重赂,始辍笔”的传说,并不符合实际。
全书出版后,立即就出版各种名目的缩印复制本。据《晚清戏曲小说目》,在清末即有六种版本。其中《绘图青楼宝鉴》,除书前第一行改了书名外,装帧序跋与初印本全同,应是最早的缩印复制本。此外如《绘图海上青楼奇缘》、《绘图海上花列传》等缩印本,都刊落跋文,并把原来分为上下两函各三十二回的目录合并移置卷首,剪贴拼凑之迹斑斑可见。由此可知,“然此书卒厄于赵,挥巨金尽焚之,后人畏事未敢刊刻”的传说,不过是许廑父为清华书局作宣传,亦无事实根据。
这些缩印本,和原本以及《海上奇书》发表的文字,完全一致,页码亦都为每八回起讫,没有任何改动。至于以后的排印本,文字多舛误错漏,缺少参校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