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十上 皇后纪 > 皇后纪上 白话文翻译

皇后纪上 白话文翻译

夏、商及以前的历史,有关后宫妃嫔制度,记载得很简略。《周礼》有记载,君王后宫的嫔妃有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女御,这是君王后宫嫔妃的安排。王后在宫闱处于正位,地位与君王相同。夫人负责后宫妇人的礼仪,九嫔在后宫负责教导“四德”(德行、言语、容貌、功绩),世妇负责丧葬、祭礼、宾客诸事宜,女御负责君王在后宫的饮食、休息,各有其分工,有官职序列,分管后宫事务,主管女官负责。女史用彤管毛笔,记录后宫嫔妃的功过。后宫里的嫔妃,有保阿负责指导起居,行走时身上有环佩玉器鸣响。嫔妃可以举荐贤才,以辅佐君王。嫔妃们的身材婀娜窈窕,但是,不能用淫色迷惑君王。后宫嫔妃要遵守女德,以阴辅阳,加强女德修养,遵守后宫的规矩,居住的闺房要干净、整洁、肃穆,不允许有干政行为。周康王起得较晚,上朝的时间推迟,王妃用《诗经·关雎》讽谏;周宣王起得较迟,姜氏为此而请罪。及至王室东迁,礼仪制度变得缺失。诸侯僭越礼制,放纵恣肆,礼仪杂乱无章。齐桓公有六位如夫人,晋献公娶了戎狄的女儿立其为元妃,五个儿子因为王位而导致晋国内乱,太子申生遇害。到了战国,风气更加恶劣,诸侯国君骄纵恣肆,为所欲为,上下位序颠倒,导致国破家亡,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。所有这些,都是因为抛弃礼仪的缘故,君王好色、德薄,从而酿成恶果。

秦国兼并六国,拥有天下,妄自尊大,咸阳后宫充斥着七国美人,后宫嫔妃的爵位分为八品。汉室建国依然沿用秦宫嫔妃的称号,嫔妃制度没有改变。高祖宠爱戚夫人,文帝宠幸慎夫人。然而对待嫔妃,文帝要求简朴,嫔妃的服饰并不华丽。从武帝、元帝以后,后世皇帝开始奢侈淫靡,掖庭中有美人三千,品级增至十四级。后宫嫔妃以妖冶媚主致使朝政受损的事例层出不穷,外戚祸乱帝室,《汉书》对外戚之祸,记载得很详细。

及至光武中兴,后宫戒除奢华,斫雕为朴,六宫称号仅有皇后、贵人。贵人享有金印紫绶,俸禄不过粟米数十斛。又设置美人、宫人、采女三个品级,但是没有爵位、俸禄,每年按时赏赐,作为零用钱。汉代制度规定每年八月征缴人口税,朝廷派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,到洛阳乡下挑选良家女子,年龄在十三岁以上、二十岁以下,姿色秀丽、端庄,合乎法相者,用车子载回后宫,再从中挑选,决定可否留在宫中,供皇帝御幸。整个过程很谨慎,以表明访求贤淑女子,慎重对待皇帝的纳聘。明帝尊奉先帝旨意,后宫特别注重礼仪,在正式确立皇后、嫔妃前,一定要先考虑其德行,后宫中的嫔妃绝对不允许有遭人非议的言行,皇帝也绝对不会因为宠幸某位嫔妃而私相授受外戚权力,可谓矫正了前朝的弊端。同时,明帝派出使者,要求诸侯国君加强对外戚的管理,专门编著《甲令》,改进后妃制度,以防止祸患发生,这不是很好吗!然而,明帝虽然明察,御己有度,防止外戚干政的措施仍然不到位。从孝章帝以后,因为宠幸后妃,外戚的权力过大,皇恩浩荡,宠幸日隆,忘记了前汉的教训。

自古以来,即位的皇帝由于年幼,时局维艰,帝王家多有变故,因此不得不将朝政大权交予辅政大臣掌握,此时,更要选用忠臣良将,但从未把朝政大权、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委托于妇人。只有秦国的羋太后,有过一段时间摄政、执掌国事,当时,穰侯的权力大于秦昭王,穰侯的家产可以与国君比埒。汉室建国,知道其中的弊端却没有纠正。东汉皇帝多次绝嗣,没有子嗣,权力归于后宫女主,不得不从诸侯国访求继嗣,有四位皇帝就是这样继位,临朝称制者有六位皇太后,莫不是在后宫定策,将朝政大权交予自己的父亲或哥哥,太后贪恋孩童年幼,可以长久临政,压制朝中的贤臣,以专擅其威权。任重道远,利深祸速。一旦太后身染重疾,在云台驾崩,原来掌权的外戚就会陷入缧绁。受到连累的亲属,也相继颠仆,这样的事例络绎不绝。然而,继任皇帝一旦过早离世,后宫太后依然前赴后继,重蹈覆辙,汉室国运在这样的循环下,终于走向衰亡。与《诗经》《尚书》哀叹的女主掌权,略同一揆。按照东汉皇后的事迹,著述《皇后本纪》。虽然成败事例各有不同,只要享受皇后尊号的,皆列入《皇后本纪》。至于皇帝以私恩追尊的皇后,不是当世皇帝立的皇后,则附带在其他传记。外戚的事迹,在列传中记述。在列传没有出现者,也在《皇后本纪》中记述,以此接续《汉书·外戚传》。

光武郭皇后,名讳圣通,真定国槁县人。郭姓是真定国大姓。父亲郭昌,曾经将数百万家产、田宅让与同父异母兄弟,乡里人为此称颂郭昌。郭昌在郡府担任功曹,娶了真定恭王的女儿,号称郭主,生下郭后及儿子郭况。郭昌去世得早。郭主虽然是诸侯王的女儿,然而懂得礼节,持家简朴,有母仪之德。更始二年春天,刘秀进攻王郎,来到真定国,娶了郭后为妻,与妻子的感情很好。及至刘秀即皇帝位,封郭后为贵人。

建武元年,郭后生下皇子刘彊。光武帝喜欢妻舅郭况为人谨慎,郭况当年十六岁,拜为黄门侍郎。

建武二年,光武帝立郭贵人为皇后,立刘彊为皇太子,封郭况绵蛮侯。郭况因为是皇后的弟弟,在朝中尤其尊贵,家中宾客盈门,车舆辐凑。郭况秉性谦恭,礼贤下士,颇得士人们的好评。

建武十四年,郭况改任城门校尉。稍后,郭皇后因为皇帝宠幸稍减,心怀怨怼。

建武十七年,光武帝废黜郭皇后,贬为中山王太后,同时立郭后的二儿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,将常山郡增入中山国。又改封郭况至大国,为阳安侯。郭后的堂兄郭竟,以骑都尉身份,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有功,受封为新郪侯,官至东海国相。郭竟的弟弟郭匡受封为发干侯,官至太中大夫。郭后的叔父郭梁,去世较早,没有子嗣,其女婿是南阳人陈茂,因为皇恩受封为南[生僻字 无法输入]侯。

建武二十年,光武帝改立中山王刘辅为沛王,郭后成为沛国太后。郭况改任大鸿胪。光武帝多次到郭况家,还召集朝中公卿、诸侯、外戚在郭况家一起宴饮,赏赐给郭况的金钱、缣帛很丰厚,其他人不能与之相比,京师人称郭况家为金穴。

建武二十六年,郭后的母亲郭主去世,光武帝亲临致哀、送葬,朝中百官参加葬礼,又派遣使者迎来郭昌的灵柩,与郭主合葬,追赠郭昌阳安侯印绶,赐谥号思侯。

建武二十八年,郭后去世,葬在北芒山。

光武帝哀怜郭氏中途被废,下诏郭况的儿子郭璜娶淯阳公主为妻,又拜郭璜为侍郎。明帝即位,郭况与帝舅阴识、阴就同样享受特进位,多次得到明帝赏赐,恩宠优渥。明帝以礼对待阴氏、郭氏,诸事相同。永平二年,郭况去世,明帝赏赐的丧葬费很优厚,而且亲临吊唁、送葬,赐谥号节侯,嗣子郭璜继承爵位。

章帝元和三年,章帝北上巡狩,路过真定国,与郭氏家族会面,郭氏家族朝见章帝,向章帝祝寿,章帝与郭氏在一起宴饮,相谈甚欢。章帝用太牢礼祭祀郭主墓冢,赏赐粟米一万斛,钱五十万。和帝永元初年,郭璜担任长乐宫少府,儿子郭举担任侍中,兼领射声校尉。及至大将军窦宪被杀,郭举因为是窦宪的女婿,受到牵连,被判为谋逆罪,父子二人被捕入狱,死在狱中,家属被流放至合浦县,宗族中担任郎吏者,一律被免除职务。新郪侯郭竟最初担任骑将,跟随光武帝征伐有功,受拜为东海国相,永平年间去世,嗣子郭嵩继承爵位。郭嵩去世,被追究与楚王刘英谋反案有牵连,封国被废。建初二年,章帝续封郭嵩的儿子郭勤为伊亭侯,郭勤没有子嗣,去世后,封国被废。发干侯郭匡,官至太中大夫,建武三十年去世,嗣子郭勋继承爵位;郭勋去世,嗣子郭骏继承爵位,永平十三年,因为楚王刘英谋反案牵连,失去封国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