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王邓来列传 白话文翻译
李通,字次元,南阳郡宛县人。李通的家族世代经商,在当地享有名气。父亲李守,身高九尺,相貌奇特,为人严肃,性情刚毅,在家里犹如在官府。最初,李守侍奉学者刘歆,研究星象、历法、图谶。王莽篡汉,李守担任宗卿师,李通担任五威将军从事,后来,李通补任巫县丞,被人称为能吏。王莽末年,百姓生活困苦、哀怨,李通常听李守谈起图谶:“刘氏还会复兴,李氏应当辅佐。”李通心中常挂念此事,而且,李通家中富有,在闾里又有势力,因此,李通不愿意再做官,辞职回家。
及至下江、新市军起兵造反,南阳郡骚动不安,李通的堂弟李轶素来关心天下大事,找到李通,二人私下里商议。李轶说:“而今,四方起兵造反,新室将要灭亡,汉室终将兴起。南阳刘氏宗室只有刘伯升兄弟有威望,受到士人们拥戴,可以与其共商大事。”李通笑着说:“我也有此想法。”恰逢刘秀因为躲避官司来到宛县,李通听说后,派李轶前去拜访刘秀。刘秀认为李通是一位士人,君子间相互敬慕,回访李通,二人握手言欢,在一起畅谈终日,不知疲倦。李通向刘秀谈起图谶,起初刘秀并未在意,不敢回应。当时,李守仍然在长安。刘秀注视着李通,问:“既然如此,你父亲宗卿师有何看法?”李通答:“也有此想法。”二人随后谈论如何实施计划。刘秀既已看出李通的意图,随即与李通订立盟约,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,约好在材官(注:地方部队)考试骑士那一天举兵起事,首先劫持前队大夫(郡太守)及属正(郡都尉),而后,号召南阳郡百姓,起兵造反。计议停当,刘秀与李轶先返回舂陵乡,谋划在舂陵乡起兵,响应南阳郡起义。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前往长安,将起兵之事通报李守。
李季途中病死。在获知起义消息后,李守欲逃回南阳。李守平素与同邑人黄显的关系很好,当时,黄显在朝中担任中郎将,知道李守的想法后,对李守讲:“现在城门及各地关卡把守严密,君的相貌异于常人,怎么出关?不如上奏王莽,请求退休回家。即使不成功,也可以免祸。”李守采纳黄显的意见,上书朝廷,请求回家养老。奏章还未送达王莽,留在阙门,起兵之事就已败露,李通出逃。王莽获知南阳郡造反的消息,遂逮捕李守,关进监狱。黄显为李守求情,说:“李守获知儿子造反,不敢逃亡,自信无罪,坚守节操,听命于朝廷。臣愿意与李守一起前往南阳,向李守的儿子晓谕道理,劝其投降。如果李守的儿子仍然冥顽不化,悖逆朝廷,我将令李守面向北方,自刎谢罪,以报答陛下大恩。”王莽接受黄显的奏请。此时,前队(注:王莽将南阳郡改为前队)再次上报有关李通起兵的消息,王莽勃然大怒,欲杀掉李守,黄显再次为李守求情,结果二人同时被王莽诛杀,李守在长安的眷属全部遇害。南阳郡杀了李通的兄弟,包括族人共计六十四人遇害,尸体在宛县市场上焚烧。
当时,汉军集结完毕。李通与刘秀、李轶在棘阳县会合,共同攻打前队王莽军,杀了甄阜、梁丘赐。
更始帝即位,拜李通为柱国大将军,封为辅汉侯。李通跟随更始帝来到长安,担任大将军,受封为西平王;李轶受封为舞阴王;李通的堂弟李松担任丞相。更始帝派李通持符节返回南阳,镇守荆州。李通娶了刘秀的妹妹伯姬,这就是宁平公主。光武帝即位,征召李通,拜为卫尉,建武二年,封李通为固始侯,拜为大司农。每次征伐四方,光武帝常诏令李通留守京师,镇抚后方。在京师,李通修建皇宫、殿宇,修葺学宫。
建武五年春天,李通代替王梁担任前将军。
建武六年夏天,李通率领破奸将军侯进、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汉军,进攻汉中郡贼寇。公孙述派兵救援,李通等与公孙述军在西城大战,大败公孙述军,凯旋,而后,李通在顺阳驻扎屯田。当时,天下刚刚安定,李通欲回避富贵,上疏朝廷,以有病请求退休。光武帝诏令朝中公卿廷议。大司徒侯霸等人讲:“王莽篡汉,祸乱天下。李通有伊尹、吕尚、萧何、曹参的才能,与陛下共同谋划推翻王莽。仰赖神灵护佑,辅佐陛下创立圣业,破家为国,忘身侍主,有扶危存亡之义。李通功劳很高,海内皆知。看到天下已经安定,李通欲谦退辞让。古人讲,安不忘危,应该诏令李通带职养病。李通请求辞去官职,退居封国,不能准奏。”于是,皇帝下诏,劝李通有病服药看病,待病情好转,再上朝参与政事。当年夏天,皇帝召见李通,拜李通为大司空(御史大夫)。
李通以布衣百姓首倡起义,辅佐刘氏奠定大业,而且,李通还是宁平公主的丈夫,因此,特别得到皇帝厚遇。然而,李通谦虚,常欲回避权势。李通患病,自从担任宰相,向朝廷称病,不能理事,连年向皇帝乞骸骨,请求退休养病。光武帝每次都会殷勤挽留,诏令李通以三公位,暂时回到府邸养病。李通坚辞大司空,经过两年,光武帝才准奏,听任李通上缴大司空印绶,以特进位享受每月奉朝请(注:每月初一、十五上朝)礼遇。有关官员奏请封皇子为诸侯王,光武帝深感李通首倡举兵起义,为汉室复兴奠定大业,当日,封李通的小儿子李雄为召陵侯。每次巡幸南阳郡,光武帝一定要派使者,用太牢礼祭祀李通父亲李守的墓冢。
建武十八年,李通去世,谥号为恭侯。光武帝和皇后亲临吊唁,为李通送葬。
嗣子李音继承爵位。李音去世,嗣子李定继位。李定去世,嗣子李黄继位。李黄去世,嗣子李寿继位。
李轶被朱鲔杀害。更始帝败亡,李松战死,只有李通以功名得以善终。永平年间,明帝巡幸宛县,诏令李氏宗族随同安众侯刘宠前来会面,领受赏赐,恩宠优渥。
评论如下:孔子说:“富、贵为人们所向往,非正道获取的富贵,不应该谋取。”李通谋取富贵,异于道学,坚守的是何种道义?天道及性命,圣人也很难解释清楚,更何况图谶!从隐秘中预测结果,为谋求无妄之福,招致亲人被杀,家族遇害!在往昔,蒙穀负书逃往云梦,没有在楚国动乱中殒命,后来,蒙穀把典章献予楚昭王;燕国攻破齐国,仅剩下莒县、即墨,最终,田单在即墨破敌,光复齐国,洗雪燕军扫荡齐国留下的耻辱。这些都是不计一时之功,最终成就大业的事例,古人对于成功的取舍,与李通相同吗?
王常,字颜卿,颍川郡舞阳县人。王莽未年,王常为弟弟报仇杀人,逃亡江夏县,不久,与王凤、王匡等人一起,在云杜县绿林起兵,聚众数万人,王常担任裨将,攻打相邻郡县。此后,王常与成丹、张卬领兵,分头攻入南郡(注: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)蓝口县,号称下江兵。王莽派遣严尤、陈茂镇压义军,下江兵战败。王常与成丹、张卬收拢打散的士兵,攻入蒌谿,在钟县、龙山之间游击。此后,下江兵重振声威,与荆州牧在上唐县大战,大败荆州牧。下江兵北上,移驻南阳郡宜秋聚。
当时,汉军与新市、平林军在小长安遭受惨败,很多将领欲散伙儿离去。伯升听说下江兵在宜秋会聚,与刘秀、李通前往王常的大营,与王常商议。伯升说:“希望见一见下江兵的贤将,谈论大事。”成丹、张卬共同推举王常为贤将。伯升以合纵联盟劝说王常,王常听了伯升的分析,豁然开朗,说:“王莽篡汉,弑杀平帝,荼毒天下,天下豪杰纷纷举兵起义。百姓仍然怀念汉室,刘氏还将复兴,真命天子将会出世。我愿意效犬马之劳,辅佐刘氏成功。”伯升说:“如果大功告成,岂敢独享天下!”随后,伯升与王常等结为盟友,握手告别。送走客人后,王常向成丹、张卬分析形势,讲了结盟的好处。成丹、张卬自负人多势众,说:“大丈夫既然起事,就应该各自为主,为何要受他人的约束?”此时,王常一心向汉,向将帅们晓谕结盟的好处,王常说:“在成帝、哀帝朝,皇帝没有子嗣,王莽才有机会篡汉。王莽拥有天下,为政苛刻,残民以逞,已经失去民心。民众仍然讴歌思念汉室,这已经不是一天了,因此,我们才有机会起事。民众现在怨恨的,就是上天要抛弃的;民众现在怀念的,就是上天要赐福的。欲举大事,一定要顺应民心,对上符合天意,才有成功的希望。如果仅仅负强恃勇,纵情恣欲,即使拥有天下,也会失去。以秦、项为例子,当年秦廷、项羽何等强大,最终还不是一朝倾覆。更何况布衣百姓,在草莽间啸聚山林?一定要走这条路,早晚间会自取灭亡。今天,南阳郡刘氏率领宗族举兵起义,观察他们派来议事的将军,都是大智大勇之人,可谓有王公之才,与他们合作一定能够成功,这是上天让我们归属他们。”下江兵的将帅,虽然倔强、缺少知识,然而敬重王常,于是向王常谢道:“没有王将军,我等几乎陷于不义。愿意听从王将军的教导。”随后,王常率领下江兵与汉军、新市、平林军会合。义军士气旺盛,大家齐心协力,各部齐头并进,大败王莽军,杀了甄阜、梁丘赐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