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鲁魏刘列传 白话文翻译
卓茂,字子康,南阳郡宛县人。卓茂的父辈、祖父辈均做过郡太守。在西汉元帝朝,卓茂到长安求学,拜博士江生为老师,学习《诗经》、《礼经》、历法和算术,对老师教授的学问,深入钻研,被人称为通儒。卓茂为人谦恭,宽厚仁爱。家乡的故旧朋友,即使品行、学识与卓茂相差无几者,莫不敬仰卓茂。
后来,卓茂在丞相府担任长史,侍奉丞相孔光,孔光认为卓茂是一位忠厚长者。有一天外出,有人误认卓茂的马。卓茂问:“你丢失马匹有多久啦?”对方答:“有一个月。”卓茂的这匹马已经拥有数年,卓茂知道对方一定是认错了马,然而,卓茂还是把马从车上卸下来,交给对方,自己拉着车回去,同时,卓茂回过头来,告诉对方:“如果找回你的马,请到丞相府把这匹马还给我。”又过了几天,马主人找回丢失的马,牵着卓茂的马,到丞相府送还卓茂,叩头向卓茂谢罪。卓茂就是这样,待人宽厚,不喜欢与人争执。
再后来,卓茂以儒学被举荐为宫中侍郎,在黄门担任给事,后又担任密县令。在任上,卓茂劬劳勤政,视百姓如子女,多行善事,以善政教化百姓,口中不出恶言。县衙里的官吏敬爱卓茂,不忍心欺瞒。有人告发属下亭长,说亭长接受了他人的米肉贿赂。卓茂支开身边人,问行贿者:“是亭长向你索贿,还是你有求于亭长,主动送礼予亭长?抑或是因为亭长有恩于你,为了表达谢意,送予亭长?”此人答:“是我主动送给亭长。”卓茂再问:“你送给亭长,他接受了,你为什么还要告他?”此人答:“我听说,有贤明之君,百姓不会害怕官吏,官吏也不敢收受他人的财物。我此前害怕官吏,送给亭长东西。亭长毫不推辞,接受下来,所以前来告发。”卓茂说:“你是个小人。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,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,懂得相互敬重。今天,邻里的老人相互间还要礼尚往来,相互馈赠,这种做法,叫作人之常情,以馈赠保持关系亲密,更何况普通官吏与庶民?官吏不应该做的,是倚恃手中的权力,强取豪夺。人居住的地方,往往四方杂处,因此要有礼尚往来,以此保持关系亲近。你不屑于这些,难道要远走高飞,不在人群中居住?亭长是一位善吏,每年过节时,馈送一些礼物,这也属于人之常情。”此人讲:“既然如此,那法令还禁止受贿干什么?”卓茂笑了:“设置法令,是为了禁止贪婪邪恶,礼仪所讲的,是顺乎人情。今天,我以礼仪教导你,你不会有怨言;如果我以法令惩治你,你也会措手顿足!比方说一家之内,小过可以责备,大罪则要受到法律惩治,甚至杀头。你回去想想这些道理!”此人接受卓茂的教导,回去了,被告的亭长感谢卓茂宽厚。最初,卓茂在密县任上,废置一些法令,县衙官吏讥笑卓茂,邻县人听说了,也认为卓茂的行政能力不强。河南郡让卓茂代理县令,卓茂没有因为此事而心生怨恨,泰然处理政事。几年后,县里的教化收到效果,路人道不拾遗。西汉平帝年间,天下发生蝗灾,河南郡有二十几个县遭灾,蝗虫却没有飞入密县,河南郡督邮向太守报告此事。起初,太守并不相信,到密县来调查,亲眼见到后才相信。
当时王莽在朝中执政,设置大司农六部丞,劝农稼穑,卓茂升任京部丞。密县人无论老幼,流着眼泪为卓茂送行。及至王莽居摄政位,卓茂以有病辞职,返回家乡,在郡府掾史的门下担任祭酒,不再出仕为官。
更始帝即位,拜卓茂为宫中侍中、祭酒,卓茂跟随更始帝来到长安。当卓茂发现更始帝朝政混乱,遂以年老乞骸骨,退休回家。
光武帝即位,首先征召卓茂,卓茂来到河阳县,谒见光武帝刘秀。光武帝下诏:“前密县令卓茂,注重品行修养,坚守节操,严于律己,以‘为人所不能为’名冠天下,应该受到国家尊重。在往昔,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首先为比干的坟墓封土,在商容居住的闾巷树表,予以表彰。今天,朕拜卓茂为太傅,封为褒德侯,享受食邑二千户,赐予几杖、车马,衣服一套,绵絮五百斤。”又拜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,拜次子卓崇为中郎,在黄门担任给事。
建武四年,卓茂去世,光武帝赐予棺椁茔地,身穿素服,亲临吊唁、送葬。
卓茂的嗣子卓崇继位,改封为泛乡侯,后来官至大司农。卓崇去世,嗣子卓棽(chēn)继位。卓棽去世,嗣子卓欣继位。卓欣去世,嗣子卓隆继位。和帝永元十五年,卓隆去世,没有子嗣,撤销封国。
最初,卓茂与同县人孔休、陈留县人蔡勋、安众县人刘宣、楚国人龚胜、上党郡人鲍宣志趣相同,不愿意在王莽新朝出仕为官,在当时享有盛名。孔休,字子泉,西汉哀帝初年,代理新都县令。此后,王莽篡权夺位,孔休辞官回家。及至王莽篡汉,派遣使者带着钱币、束帛延请孔休担任国师,孔休称病,在家中呕血,杜门不出,坚守节操。光武帝即位,访求孔休、蔡勋的子孙,赐予谷米,以表彰他们坚守节操,有德行。刘宣,字子高,是安众侯刘崇的堂弟,知道王莽早晚会篡汉,遂更改姓名,抱着经书,躲藏在林薮间隐居。
建武初年,刘宣走出隐居地。光武帝诏令刘宣,继承安众侯爵位,又擢拔龚胜的儿子为上谷郡太守。龚胜、鲍宣的事迹,在《汉书》里有记载。蔡勋的事迹在蔡勋的玄孙的传(《蔡邕传》)里有记载。
评论如下:建武初年,英雄并起,响应者遍地开花。豪杰据城坚守,遥相瞩望,国家陷入混乱,处于危难之际,朝廷无暇顾及地方治理。卓茂作为小官吏,没有什么特别才能,年迈体衰,已经七十余岁,光武帝首先予以表彰,以礼相待,委以重任。这与周代初期,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首先为商容刻石里门,褒扬善行,燕昭王招贤纳士,为郭隗修建宫室,礼遇优渥,何其相似!在政策引导下,那些胸怀志向,欲施展抱负的士人,跨越关隘,远离家乡,涌进洛阳,在阙门前等候皇帝召见。人的性情,宽厚持中的,称为“仁”;遭人无故侵犯而不计较的,称为“恕”。以这种态度修身处事,在世间还有何怨言!
鲁恭,字仲康,右扶风平陵县人。鲁恭的祖先可追溯至鲁顷公,鲁国被楚国灭国,此后,祖先迁至下邑县,以“鲁”为姓。在汉代,家族世代有人为二千石官员。在西汉哀帝、平帝年间,鲁氏从下邑县迁至平陵县。祖父鲁匡,王莽执政时在朝中担任羲和。鲁匡善于权变,有计谋,号称“智囊”。父亲鲁某,建武初年担任武陵郡太守,在任上去世。当时,鲁恭只有十二岁,弟弟鲁丕七岁,昼夜啼哭,大放悲声。郡府官吏赠送的赙礼钱,母亲没有接受,带着棺柩返回家乡安葬。鲁恭服丧的礼数,超过成年人,乡里人为此称赞鲁恭。十五岁时,鲁恭与母亲、弟弟鲁丕一起住在太学,学习鲁《诗经》,鲁恭闭门诵读,谢绝客人及诸项杂事。兄弟二人被当时的儒者称赞,学士们争相向他们学习。
太尉赵熹欣赏鲁恭有志向,每年按时派儿子送来醇酒、粮食,鲁恭一概谢绝。鲁恭可怜弟弟鲁丕年幼,欲让弟弟先出仕为官,因此托病,不肯出仕。郡府多次以礼延请鲁恭,鲁恭谢绝延请。母亲逼迫鲁恭出仕,不得已,鲁恭西行至新丰县,教授经书。章帝建初初年,鲁丕被举荐为方正,鲁恭这才担任郡府官吏。太傅赵熹听说此事,召请鲁恭。章帝刘炟在白虎观召集儒生讨论经学异同,鲁恭以明经受召,参与讨论。
赵熹举荐鲁恭为直言,在公车署任待诏,后又担任中牟县令。在任上,鲁恭以德政教化百姓,不轻易动用刑罚。有许伯等人,为了争夺田产,对簿公堂。几任郡太守、县令拿不出判决结果。鲁恭担任县令,为他们评理,审断曲直。许伯当庭撤诉,二人争相自责,放弃诉求,退让田产。有一亭长,从他人那里借了耕牛不肯归还,耕牛主人向鲁恭告状。鲁恭召来亭长,再三敕令亭长归还耕牛,亭长不听。鲁恭叹息:“这是教化没有起到作用。”于是解下印绶,离开县衙。县衙的掾吏流着眼泪,挽留鲁恭。亭长顿时感到羞愧,归还主人的耕牛,主动走进县里监狱,甘愿受罚。鲁恭赦免了亭长,不再追究。县里的官吏、百姓人人敬服。章帝建初七年,郡、国发生螟灾,庄稼受到伤害,县界犬牙交错,螟灾却没有影响中牟。河南郡大尹袁安听说此事,怀疑报上来的情况不实,派仁恕掾史肥亲前往中牟县考察。鲁恭陪肥亲走到田间,二人坐在桑树下,有一只野鸡飞来,落在旁边,旁边有一名儿童。肥亲问:“小孩儿,你为什么不捉野鸡?”小儿回答:“这只野鸡正在育雏。”肥亲肃然起敬,向鲁恭辞别:“我此次来到贵县,是想考察一下君的治理。而今,螟虫不犯县境,这是一件异事;教化惠及鸟兽,这是两件异事;连孩子都有仁爱之心,这是三件异事。我再待下去,有碍贤者治理。”肥亲返回郡府,把在中牟县看到的情况,报告太守袁安。这一年,有嘉禾在鲁恭居住的厢房出现,袁安向朝廷上书,奏报中牟县的教化斐然,章帝很惊奇。在朝会时,章帝诏令百官举荐贤良方正,鲁恭举荐了中牟县的名士王方。章帝征召王方,乘坐公车来到京师,王方在朝中受到的礼遇与公卿举荐的贤良方正相同。后来,王方在宫中担任侍中。鲁恭在中牟县任职三年,被州部举荐为政绩优良,恰逢母亲去世,鲁恭要为母亲服丧,辞去官职。中牟县的官吏、百姓仍然思念鲁恭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