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 > 卓鲁魏刘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卓鲁魏刘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再后来,章帝拜鲁恭为侍御史。和帝即位初,朝臣廷议,和帝欲派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远征匈奴。鲁恭上疏谏言:

陛下废寝忘食,劳神苦意,为军队出征忧心忡忡,欲安定北部边陲,为民除去边患,为后世人留下万世太平。臣思忖,认为这样做未必合适。社稷大计,万民生机,在此一举。数年来,庄稼歉收,百姓粮食不足,仓廪空虚,国家没有储备。恰逢国家遭遇国丧(章帝驾崩),人心恐慌。陛下秉持大圣之德,兼有仁孝之心,服丧三年,朝政皆由宰相代理。百姓三个季度没有听到皇帝出行的警跸声,心中莫不猜想皇帝如今怎样,惶恐不安,可是又听不到宫中的消息。现在正当春暖花开之际,朝廷欲征发徭役,出兵远征,扰动天下,以战事结怨于戎狄,这绝非国家之福。在改元之际,应该兼顾内外。

天生万民,上天爱其所生,犹如父母爱护孩子。一旦有一物不能安处其位,则上天就会显示异象,更何况于人?因此,爱人者,必有天报。在往昔,周太王重视人命,为躲避戎狄离开邠地,获得上天保佑。戎狄,是四方异气所生,天性傲慢、无礼,与禽兽没有区别。一旦与国人杂居,就会扰乱时气,令善人受辱。按照圣王的做法,对他们仅实行怀柔、羁縻。

而今,边境没有战事,应该勤修仁义,无为而治,帮助边郡的百姓家给人足,安居乐业。以道义治理天下,阴阳和谐,风调雨顺,也会惠及远方,戎狄会通过多重翻译,前来朝贡。《易经》讲:“有孚盈缶,终来有它吉。”意思是说,甘甜的雨水,装满水缸,一定会带来吉祥。以德胜人者昌,以力胜人者亡。而今,匈奴被鲜卑压迫、屠戮,远远躲在史侯河以西,距离边塞有数千里。如果汉军趁着匈奴虚弱无力反抗之际进攻匈奴,这不是以义兵远伐戎狄。前太仆祭肜率领汉军出征塞外,没有看到一个匈奴,在当时,汉军已经疲惫不堪。西域天山之役,汉军遭受损失,这种事情,还会不绝如缕。西域都护蒙难,汉军士卒死伤枕藉。阵亡将士迄今还未埋葬,家中孤寡哀思之情,还未消弭,仁者念及此事,莫不叹息。为何朝廷还要出兵,不顾战士家眷蒙受的痛苦?朝廷欲征发徭役,大司农调度不足,使者在路上,向各州郡分派任务,上下逼迫,民间的痛苦,难以想象。三辅地区、并州、凉州长时间少雨,麦苗枯焦,疫情严重,耕牛大量死亡,不符合天心,才会有这样的异象。朝中百官,天下百姓,均认为不应该出兵。陛下以个人意志,置万民性命于不顾,不顾及众人对此事的议论!上观天心,下察人意,足以看出这件事弊多利少。臣担心国家将会因此而动荡,到那时,岂止是匈奴令人忧虑!愿陛下深思,以圣恩休养士卒,顺应天心。

奏书递上,和帝没有采纳。每当政事有益于百姓,鲁恭都会上奏朝廷,无所隐讳。

再后来,和帝拜鲁恭为鲁《诗经》博士,从此以后,到鲁恭家里求学的弟子日盛一日。鲁恭升任侍中,和帝多次召见,向鲁恭征询朝政得失,赏赐鲁恭的钱物很多,恩宠优渥,鲁恭转任乐安国相。当时,东部州郡有很多盗贼,成群结伙,打家劫舍,郡府为此事而烦恼。鲁恭上任后,广施恩信,悬赏重金,贼首张汉等率领部众来降。鲁恭上书朝廷,任命张汉为博昌县尉,其余贼寇相互逮捕,逐一平定,地方恢复安宁,东部州郡安定下来。

和帝永元九年,和帝征召鲁恭,拜为议郎。当年八月,在皇室宗庙饮酎酒,在章台宫举行斋会,和帝诏令,让小黄门将鲁恭引至面前。当天夜晚,和帝拜鲁恭为侍中,敕令鲁恭陪乘,慰劳言辞十分恳切。当年冬天,鲁恭升任光禄勋,鲁恭举荐的人清廉、公正,京师的皇亲国戚不敢违抗法令。永元十三年,鲁恭继吕盖之后,担任司徒。

永元十五年,鲁恭跟随和帝,巡幸南阳郡,和帝拜鲁恭的儿子鲁抚为宫中侍郎,赐予驸马从驾。当时,鲁恭的弟弟鲁丕在宫中担任侍中,兄弟父子并列朝堂。后来因为某事,鲁恭被免职。殇帝即位,邓太后拜鲁恭为长乐宫卫尉。安帝永初元年,鲁恭代替梁鲔担任司徒。和帝末年,朝廷下令,在秋天麦收时再审理轻罪犯人。喜欢以苛政治民的官员,遂在夏季判刑断案。鲁恭上疏谏言:

臣已经看到诏书,朝廷敬重天时,为万民着想,崇尚和气,犯人所犯罪行若不是死罪,可暂停审理,不急于结案。朝廷重视引进贤良,斥退残暴,敬奉时令,这样做,可以助仁德,顺昊天,致和气,有利于黎民百姓。

按照旧制,在立秋后再审理轻罪犯人,从明帝永元十五年,改为在夏季四月审理。然而州部刺史、郡太守,不能体察朝廷圣恩,进良退残,推行教化,在盛夏炎热之际,招来农民审理刑案,致使无辜百姓受到羁押。司隶负责监察京师官员,各地官员以京师为榜样,在春暖花开之际,分别巡行属下县邑,借口慰劳,其实并无恻隐之心,烦扰郡县,考察官员,逮捕一人,祸及十家。对上违逆时气,对下伤害农事。《易经·姤卦》讲,五月可以做很多事。《易经》讲:“后以施令诰四方。”意思是说,君王在夏至发布诏令,禁止四方行旅之人,这是为了帮助微阴萌动。行旅之人尚且要禁止,更何况逮捕犯人,关押拷问,这是违逆时令的做法!

最近几年,水旱灾害频发,伤害庄稼,百姓饥困,流离失所。现在刚刚入夏,谷物灌浆,这是阳气养胎之时。从三月以来,天气阴冷,迟迟不能转暖,万物在生长时,不能接受阳气。《月令》讲:“初夏时判决轻刑案犯,释放轻刑犯人。如果像秋季一样判案,将会阴雨连绵,庄稼会受到影响。”还说:“仲夏五月,暂缓判决重刑犯人,适当增加犯人饮食。如果像秋季一样判案,草木将会凋零,人畜会受到疫病伤害。”判决轻刑犯人,确定为轻罪,不应该长久羁押,应该及时结案。臣愚以为,在初夏,按照制度,遵照此令执行,重大案情放在秋后判决,顺应时令,促进万物生长,天地和气,务求刑罚公正。

最初,章帝朝冬至之前审理刑案,朝臣对此多有议论,意见相左。邓太后诏令公卿以下官员在朝会时廷议,鲁恭谏言:

阴阳之气,相伴相生,每当阴阳之气萌动,都有其季节时令相随。如果没有遵照时令,万物就会受到伤害。君王有质、文不同,然而不会改变王道,按照四季时令,行政命令统一。《月令》是周代制定的,遵照夏历,变化在于正朔和服色、牺牲、徽号、器械而已。孔子说:“殷商沿袭夏代礼仪,周代沿袭殷代礼仪,只是按照需要,有所损益。”《易经》讲:“潜龙勿用。”意思是说,十一月、十二月阳气隐匿,勿举行大事。阳气呵护万物,滋养根部,而盛阴聚集,天寒地冻,水面结冰,阳气被阻隔在下面,遭到封闭而进入冬季。所以说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坚冰也。”意思是说,五月微阴萌动,到了十一月,河面上会有坚冰出现。

君王要按照时令节气,制定制度,制定法律。孝章帝深谙古人之道,借助三正历法,制定法律,颁布政令,仰承天心,顺应生命成长,以便与时令相协调。从改变律令以来,庄稼连年歉收,谷价腾贵,人民生活受到影响。小官吏不能与国家同心,到了十一月,就要处死在押的死罪囚犯,不问曲直,格杀勿论。即使有疑问,也不许申诉。一夫嗟叹,王道受损,更何况有这么多人蒙受冤屈?《易经》讲,在十一月“国君应该审理冤案,为犯人减免死刑”。疑罪从无,这样做,不会让无辜者蒙受冤屈。凡死刑罪犯,一律留待冬季审案。如果立春在十二月间,也不要按照旧例申报死罪犯人。

此后朝廷按照鲁恭的谏言施行。

鲁恭再次担任三公,向朝廷举荐贤才、高第,其中官至列卿及郡太守者,有几十人。有些耆年老臣,豪门大姓,不能得到鲁恭举荐,对鲁恭有意见。鲁恭听说后,说:“学问不精通,这是我最担心的。学问好的话,诸位即使在乡间,不也同样可以受到举荐吗?”最终,还是没有举荐。鲁恭为人谦和,在朝中所提奏议均能在经书里找到依据,对朝政有所裨益。然而对自己,鲁恭却始终不肯显露名声,也不愿意以刚直形象为人称道。安帝永初三年,鲁恭以年老有病,请求退休,皇帝策命,免去官职。永初六年,鲁恭在家中去世,享年八十一岁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