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原文
宣秉字巨公,冯翊云阳人也。少修高节,显名三辅。哀、平际,见王氏据权专政,侵削宗室,有逆乱萌,遂隐遁深山,州郡连召,常称疾不仕。王莽为宰衡,辟命不应。周公为太宰,伊尹为阿衡,莽欲兼之,故以为号。及莽篡位,又遣使者征之,秉固称疾病。更始即位,征为侍中。建武元年,拜御史中丞。《前书》曰,御史中丞,秦官,秩千石,在殿中兰台,掌图籍秘书,外督部刺史,内领侍御史,纠察百寮。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、尚书令《续汉志》曰“尚书令一人,千石,秦官。武帝用宦者,成帝用士人”也。会同并专席而坐,故京师号曰“三独坐”。明年,迁司隶校尉。务举大纲,简略苛细,百僚敬之。《说文》曰:“苛,细草也。”以喻烦杂也。
秉性节约,常服布被,蔬食瓦器。帝尝幸其府舍,见而叹曰:“楚国二龚,不如云阳宣巨公。”二龚谓龚胜字君宾,龚舍字君倩,二人皆以清苦立节著名,事见《前书》。即赐布帛帐帷什物。《周礼》:“幕人,掌帷帟幄幕。”郑玄曰:“在旁曰帷。”《尔雅》曰:“帱谓之帐。”军法,五人为伍,二伍为什,则共其器物,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。四年,拜大司徒司直。司直,武帝元狩五年置,比二千石,掌佐丞相举不法。哀帝元寿二年,改丞相为大司徒,中兴因而不改,犹置司直。至建武十一年省司直,置长史一人,署诸曹事。至二十七年,司徒又去“大”字。见《前书》及《续汉书》。所得禄奉,辄以收养亲族。其孤弱者,分与田地,自无担石之储。《前书音义》曰:“齐人名小罂为担,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。”担音丁滥反。六年,卒于官,帝敏惜之,除子彪为郎。《东观记》曰,彪官至玄菟太守。
张湛字子孝,扶风平陵人也。矜严好礼,动止有则,居处幽室,必自修整,虽遇妻子,若严君焉。《周易·家人卦》曰:“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”及在乡党,详言正色,详,审也。三辅以为仪表。仪,法也。表,正也。《书》曰:“仪表万邦。”人或谓湛伪诈,湛闻而笑曰:“我诚诈也。人皆诈恶,我独诈善,不亦可乎?”
成哀闲,为二千石。王莽时,历太守、都尉。
建武初,为左冯翊。在郡修典礼,设条教,政化大行。后告归平陵,望寺门而步。告,请也。告归谓请假归。寺门即平陵县门也。《风俗通》曰:“寺者,嗣也。理事之吏,嗣续于其中也。”主簿进曰:“明府位尊德重,不宜自轻。”郡守所居曰府。明府者,尊高之称。《前书》韩延寿为东郡太守,门卒谓之明府,亦其义也。湛曰:“《礼》,下公门,轼辂马。辂,大也。君所居曰路寝,车曰辂车,马曰辂马。轼,车前横木也。乘车必正立,有所敬则抚轼,谓小俯也。《礼记》曰:“大夫士下公门,式辂马。”郑玄云:“所以广敬。”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。《论语》之文也。郑玄云“恂恂,恭顺貌”也。父母之国,所宜尽礼,何谓轻哉?”《史记》孔子谓门弟子曰:“鲁,坟墓所处,父母之国也。”《诗》曰“惟桑与梓,必恭敬止”也。
五年,拜光禄勋。《前书》光禄勋本名郎中令,秦官,武帝改焉,秩中二千石,掌大夫、郎中从官。光武临朝,或有惰容,湛辄陈谏其失。常乘白马,帝每见湛,辄言“白马生且复谏矣”。
七年,以病乞身,拜光禄大夫,代王丹为太子太傅。及郭后废,建武十七年废。因称疾不朝,拜太中大夫,居中东门候舍,《汉官仪》曰:“洛阳十二门,东面三门,最北门名上东门,次南曰中东门。每门校尉一人,秩二千石;司马一人,秩千石;候一人,秩六百石。”候舍,盖候之所居。故时人号曰中东门君。帝数存问赏赐。后大司徒戴涉被诛,涉字叔平,冀州清河人也,坐所举人盗金下狱。帝强起湛以代之。湛至朝堂,遗失溲便,溲,小便也。溲音所流反。因自陈疾笃,不能复任朝事,遂罢之。后数年,卒于家。
王丹字仲回,京兆下邽人也。哀、平时,仕州郡。王莽时,连征不至。家累千金,隐居养志,好施周急。周急谓周济困急也。孔子曰:“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每岁农时,辄载酒肴于田闲,候勤者而劳之。《东观记》曰:“载酒肴,便于田头大树下饮食劝勉之,因留其余酒肴而去。”其墯孏者,耻不致丹,皆兼功自厉。孏与孏同,音力懒反。邑聚相率,以致殷富。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,辄晓其父兄,使黜责之。没者则赙给,亲自将护。其有遭丧忧者,辄待丹为办,乡邻以为常。行之十余年,其化大洽,风俗以笃。
丹资性方洁,疾恶强豪。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,关西之大侠也。遵字孟公,杜陵人也。见《前书》。其友人丧亲,遵为护丧事,赙助甚丰。丹乃怀缣一匹,陈之于主人前,曰:“如丹此缣,出自机杼。”遵闻而有惭色。自以知名,欲结交于丹,丹拒而不许。《东观记》曰:“更始时,遵为大司马护军,出使匈奴,过辞于丹。丹曰:‘俱遭反覆,唯我二人为天所遗。今子当之绝域,无以相赠,赠子以不拜。’遂揖而别,遵甚悦之。”
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,军粮乏,丹率宗族上麦千斛。禹表丹领左冯翊,称疾不视事,免归。后征为太子少傅。
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,及丹被征,遣子昱候于道。昱迎拜车下,丹下答之。昱曰:“家公欲与君结交,何为见拜?”丹曰:“君房有是言,丹未之许也。”
丹子有同门生丧亲,家在中山,白丹欲往奔慰。结侣将行,丹怒而挞之,《东观记》曰:“丹怒挞之五十。”令寄缣以祠焉。《东观记》曰:“寄帛二匹以祠焉。”或问其故。丹曰:“交道之难,未易言也。世称管、鲍,次则王、贡。《史记》曰:“管夷吾,颍上人。尝与鲍叔牙游,叔牙知其贤。管仲贫困,尝欺鲍叔牙,鲍叔牙终善遇之。管仲曰:‘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。’”《前书》,王吉字子阳,贡禹字少翁,并琅邪人也。二人相善,时人为之语:“王阳在位,贡禹弹冠。”言其趣舍同也。张、陈凶其终,萧、朱隙其末,张耳、陈余初为刎颈交,后构隙。耳后为汉将兵,杀陈余于泜水之上。萧育字次君,朱博字子元,二人为友,著闻当代,后有隙不终,故时以交为难。并见《前书》。故知全之者鲜矣。”时人服其言。
客初有荐士于丹者,因选举之,而后所举者陷罪,丹坐以免。客惭惧自绝,而丹终无所言。寻复征为太子太傅,乃呼客谓曰:“子之自绝,何量丹之薄也?”不为设食以罚之,相待如旧。其后逊位,卒于家。
王良字仲子,东海兰陵人也。少好学,习《小夏侯尚书》。夏侯建,大夏侯胜之从兄子也。建受《尚书》于胜,号小夏侯。见《前书》。王莽时,寝病不仕,教授诸生千余人。
建武二年,大司马吴汉辟,不应。三年,征拜谏议大夫,数有忠言,以礼进止,朝廷敬之。迁沛郡太守。至蕲县,称病不之府,官属皆随就之,良遂上疾笃,乞骸骨,征拜太中大夫。
六年,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。在位恭俭,妻子不入官舍,布被瓦器。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,过候其家,而良妻布裙曳柴,从田中归。《东观记》曰:“徒跣曳柴。”恢告曰:“我司徒史也,故来受书,欲见夫人。”妻曰:“妾是也。苦掾,无书。”掾,即谓鲍恢,司徒之掾史也。言劳苦相过,更无书信。恢乃下拜,叹息而还,闻者莫不嘉之。
后以病归。一岁复征,至荥阳,疾笃不任进道,乃过其友人。友人不肯见,曰:“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,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?”杨雄《方言》曰:“屑屑,不安也。秦、晋曰屑屑。”郭景纯曰:“往来貌。”遂拒之。良惭,自后连征,辄称病。诏以玄纁聘之,遂不应。后光武幸兰陵,遣使者问良所苦疾,不能言对。诏复其子孙邑中徭役,卒于家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