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谭冯衍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
桓谭,字君山,沛国相县人。桓谭的父亲在西汉成帝朝曾担任太乐令,因为父亲的职务,桓谭在宫中担任侍郎。桓谭喜欢音律,善于弹琴,博学多才,熟读五经,重视训诂大义,不在章句上下太多功夫。桓谭善于写文章,特别喜欢古代经书典籍,多次向刘歆、杨雄请教,帮助解析疑难。桓谭还喜欢倡优音乐,行事为人简易,不修边幅,讥讽俗儒,因此常遭到读书人排挤、诋毁。
哀帝、平帝年间,桓谭在宫中的职务依然是侍郎。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很器重桓谭,当时,高安侯董贤正受到哀帝宠幸,董贤的妹妹是哀帝的昭仪,傅皇后被哀帝疏远,傅晏在朝中郁郁不得志。桓谭向傅晏进言:“在往昔,武帝欲立卫子夫为皇后,暗中寻找陈皇后的过失,陈皇后终于被废,此后,卫子夫被立为皇后。今天,董贤受到皇上宠幸,妹妹在宫中受到宠幸,很可能有卫子夫之变,岂不令人担忧!”傅晏听罢,大吃一惊,问桓谭:“是啊,这该怎么办?”桓谭说:“刑罚不能加于无罪,邪僻不能压倒君子。士人以才智侍奉国君,美女以媚道受到爱宠。皇后年少,难以求得欢爱,在宫中可能会驱使巫医,在宫外可能会寻找方技,一旦事情败露,必然会招来祸殃。这一点,不能不早做准备。君侯以皇后的父亲,在宫内外受到尊敬,在外面还结交了很多宾客。这些客人一定会借助您的权势,在社会上招惹是非,很容易招人非议。不如谢绝、遣散宾客,保持谦逊谨慎,这才是修身、齐家,躲避祸殃的良策。”傅晏说:“你讲得对。”此后,傅晏疏远常来常往的一些宾客,进宫嘱咐傅皇后,像桓谭告诫的那样。再后来,董贤果然暗示太医令真钦,寻找傅皇后的罪过,逮捕傅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,诏狱审问,一无所获,最后释放。傅氏家族在哀帝朝得以保全。董贤担任大司马(太尉),听说桓谭,欲与桓谭结交。桓谭先写了一封信给董贤,在信中谈了如何辅弼国家,如何保全自身,董贤不以为然,桓谭遂不再与董贤交往。王莽在朝中担任摄政,欲篡夺汉室、诛杀忠臣。天下士人,莫不竞相阿附王莽,制作符命,歌功颂德,以求得向王莽献媚。桓谭却始终保持清高,默然无语。王莽后来篡位,桓谭担任掌乐大夫。更始帝即位,征召桓谭,拜为太中大夫。
世祖即位,桓谭在朝中任待诏,上书言事,不符合皇上的旨意,没有得到重用。后来,大司空(御史大夫)宋弘举荐桓谭,世祖拜桓谭为议郎,兼任给事中,桓谭上疏,就朝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,上疏谏言:
臣听说,国之兴衰,在于政事;政事得失,在于皇上的辅弼大臣。辅弼大臣贤明,俊杰士人会布满朝堂,制定的政策就会符合实际;辅弼大臣不贤明,朝政就会陷于混乱,制定的政策也会脱离实际。拥有天下的君王,都希望事业兴隆,教化普及,人民向善,然而在理政时,仍然会举措失当,这是任用贤者不够的缘故。在往昔,楚庄王向相国孙叔敖咨询:“寡人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。”孙叔敖答:“国家动荡,百姓离心离德,君王恐怕也难以安宁。”楚王问:“国家动荡,责任在君,难道臣就没有责任?”孙叔敖答:“国君对士人傲慢,认为士人依附国君,才得到富贵;士人对国君傲慢,认为国君没有士人,就难以保证国家安宁。昏庸的国君,直至国家败亡,仍然至死不悟,耿直的士人,哪怕饥寒交迫,也不肯侍奉国君。君臣间相互排斥,国家就难以兴旺。”庄王说:“你说得对。请相国和诸大夫共商国是。”人们常讲,善于理政的帝王,会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教化,在危机还未发生前,要做到防微杜渐,文武兼备,恩威并施,才能政通人和。蠢蠢欲动之人,就不敢轻举妄动。在往昔,董仲舒说:“治理国家,犹如为琴瑟调音,如果琴瑟已经不能调音,就应该将琴拆开,重新上弦。”不能改弦更张,人民就会民怨沸腾。贾谊有文才,被放逐长沙,晁错建议削藩,遭受冤杀,智士只好钳口结舌。世上有才能的士人很多,然而,不能畅所欲言,是因为有前车之鉴。
国家设立法律、禁令,并不能消除犯罪,但是可以制止罪犯蔓延,维护法治,满足多数人惩治罪犯的愿望,能做到这些,就行了。朝廷设置官吏,用以治理百姓,设置赏罚,用以赏善罚恶。恶人受到惩治,善人受到鼓励。而今,百姓因为私仇,相互间伤害,犯罪者已经伏法,仇家私底下仍然结怨,子孙间相互报复,就难以化解怨结,有人为报私仇,甚至杀害仇人全家。世人赞赏这种行为,认为这是有仇必报。柔弱之人为之模仿,重新犯罪,这是社会舆论左右的结果,而不是依靠法律禁止犯罪。朝廷应该申明法令,罪犯伏法,家属继续报仇者,即使杀人者逃亡,也要惩办家属,或流放边郡,伤人者,在原有刑罚上,罪加二等,不得雇人上山伐木用以抵罪。这样,民间的仇怨就会解开,犯罪的案件就会减少。
治国之道,在于重视农业,抑制百姓经商。先帝在世时严禁商人兼并土地,禁锢商人不得出仕为官。这样做,可以抑制商贾,让人们明确荣辱。而今,富商大贾大多发放高利贷,中等人家的子弟在中间作保,为富商奔走效劳,像仆人一样。债主收取利息,获取财富,可以与受封的列侯相比。众人羡慕,竞相效仿。商人不耕而食,生活奢侈淫靡,败坏社会风气。朝廷应该颁布法令,严禁商人漏税。强调不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收益,一律按照赃物没收。如此一来,引导人们通过劳动获得财富,而不是以借贷牟利。削弱商人的财力,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。农业有了发展,粮食增收,地力可以得到充分利用。
臣注意到,官吏根据法令办事,执法的标准不一。因为某事犯法,同罪审理,判罚不同。奸吏从中取利,欲让犯人活命,就引用轻刑案例,欲处死犯人,就引用重刑案例,这是为刑事判决打开两道门。应该安排通晓义理、熟悉法律的官员,将判案标准整理,统一判案尺度,向郡、国颁布,撤销原来的按照案例判案。如此一来,法官知道如何执行标准,监狱可以减少无辜犯人。
上书递上,光武帝没有理会。
当时,光武帝相信图谶,多以图谶判断疑难,给予臣下的赏赐很少,天下动荡不安。桓谭再次上疏:
此前,臣向朝廷谏言,没有引起重视,心中不免郁郁。臣甘冒死罪再次上奏,即使愚夫献策,也会有合理之处,臣的谏言,也有符合情理的地方。一般来讲,人情世故,人们常会忽略已知,乐于道听途说。观察先王的治国经验,多以仁义为正道,并没有奇谈怪论。人们讲的天道、性命,圣人都难以解释清楚,从子贡以后,从未听说过,更何况后世浅学陋识的儒生,他们能够解释得清楚?而今,有些玩弄小聪明的术士,以方技迷惑世人,妄自添加图书内容,称这是图谶,欺骗迷惑众人,诖误圣君,对此不能不有所警惕!臣听说陛下曾经怒斥术士,认为是黄白之术,何其英明!然而,陛下又迷恋图谶,又何其荒谬!术士讲的图谶,与某事或许有巧合,就像占卜者,也有猜中的时候。陛下明察善辨,应该以圣意摒弃歪理邪说,弘扬五经正义,制止流言蜚语,重视儒学大师对经义的解释。
臣听说天下太平,要尊崇有道之士;国家有难,要重视甲胄之臣。而今,圣朝复兴大业,陛下作为圣主,四方贼寇尚未荡平,恐怕还是缺少应对的措施。臣观察陛下,对带兵打仗、攻城略地的将军,很少给予赏赐,致使有些将军纵容部下抢掠,有些投降的贼首心生狐疑,又重新勾结。战争迁延岁月,长久不能平息。古人讲:“天下人都知道获取为获取,却不懂得给予也是获取。”如果陛下能给予将士多些赏赐,封赏爵位,与将士们共享富贵,还有什么样的贤士招而不至,还有什么样的困局破而不解。在外征战的汉军将士,将会攻无不克,所向披靡!如此一来,功到事成,各种难题都会迎刃而解,新的局面就能迅速打开,天下恢复太平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