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谭冯衍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光武帝看了奏书,更加不高兴。
再后来,光武帝颁布诏书,咨询灵台应该建在何处。光武帝问桓谭:“我欲按照图谶,确定灵台的建造方位,如何?”桓谭沉思良久,回答:“臣不懂得图谶。”皇帝问,为什么?桓谭极力诋毁图谶,说图谶不是经书。光武帝大怒,说:“桓谭诽谤圣人,简直无法无天,推下去,斩首。”桓谭吓得跪在地上叩头,直至流血,过了很久,皇帝才消除怒气。此后,桓谭被贬出京师,在六安郡担任郡丞。离开京师,桓谭心中忽忽不乐,在途中生病,不久病逝,享年七十余岁。
最初,桓谭著书评论时政,写有二十九篇文章,人们称之为《新论》。桓谭上书,将文章献予朝廷,光武帝很欣赏。其中有《琴道》一篇,还未写完,明帝让班固继续完成。桓谭写作的赋、诔、书、奏,存世者有二十六篇。
章帝元和年间,章帝东行巡狩,到达沛县,派使者到桓谭的墓前祭祀。乡里人以此为荣。冯衍,字敬通,京兆杜陵县人。冯衍的祖父冯野王,在西汉元帝朝担任大鸿胪。冯衍从小就有奇才,九岁时已经能诵读《诗经》,二十岁时已经博览群书。王莽在朝中执政时,朝中公卿多举荐冯衍,冯衍坚决辞让,不肯出仕为官。
此后,天下兵戈蜂起,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崤山以东郡县。廉丹征召冯衍,担任将军幕府掾史。冯衍跟随廉丹,走到定陶县。王莽派人追上廉丹,诏令:“仓廪中的粮食没有了,府库中的钱财要用尽了,此时正是将军奋力有为、效命沙场之时。将军享受朝廷厚恩,将何以报答国家,不负肩上的重任?”廉丹惶恐,连夜召来冯衍,把王莽的诏书拿给冯衍看。冯衍借此劝说廉丹:“冯衍听说,天下大势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,这才符合天道。逆天下之势,获取成功,要有权宜之计,把握大局,不应该拘泥于小节。在往昔,逢丑父留在战车上,让齐顷公下车取水喝,齐顷公得以脱身,诸侯称赞逢丑父。郑国大夫祭仲拥立姬突,迫使郑昭公出走,昭公最终回国复位,《春秋》为之赞美。人们常讲,以死易生,以存易亡,这才是君子之道。与众人意见相悖,保全国家,又保全自身,这是贤者、智者所为。《易经》讲: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上天会保佑。大吉,无往而不利。’如果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,破军杀将,对国家毫无益处,自身蒙难之日也是负义之时,智者不屑于做,勇者不屑于行动。冯衍听说,看准时机,就要抓住不放。张良祖上做过五代韩国丞相。后来,张良在博浪沙用铁锥袭击秦始皇,其勇敢可与孟贲、夏育相媲美,其名声像泰山一样耸立。将军的祖先做过汉朝大臣,王莽新朝建立,天下豪杰大多不肯亲附。如今,海内大乱,人们思念汉室恩德,超过《诗经》描述的思念召公,为召公遮阴的甘棠树,尚且能受到保护,更何况刘氏子孙?人们歌颂的圣贤,上天一定会保佑。方今之计,为将军考虑,不如把军队驻扎在大郡,安抚将士,砥砺节操,在百里之内,每天派人买来牛、酒,犒赏将士。招揽天下英雄、俊杰,向他们征询意见,为下一步做好准备,等待天下有变。将军也可以采取纵横策略,为社稷考虑,为百姓除害,个人的福禄,也会在其中,功绩将会传予后世。将军何必为王莽卖命,喋血沙场,埋尸于荒草,身败名裂,为祖宗带来耻辱?圣人可以转祸为福,智士可以转败为功,愿明公深思,早下决心。”廉丹不听。王莽大军走到睢阳,冯衍再次劝说廉丹:“人们常讲明者见于无形,智者谋于未动。天下大势,已经明白无误!祸患常在转瞬间,一旦失败,悔之晚矣,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商鞅说:‘有高于世人的行为,常会被世人讥讽;有独到见解的人,常会遭到世人嘲笑。’受到庸人的干扰,毁弃前功;沿袭世人的陋习,失去高明。遇事情敢于决断,这才是明智之举;遇事犹疑不决,只会功败垂成。时机易失不易得,时不再来,愿公不要再犹疑。”廉丹不听。王莽大军走到无盐县,与赤眉军交战,廉丹战死。冯衍逃往河东郡。
更始二年,更始帝派遣尚书仆射鲍永,令其代行大将军职事,平定北方州郡。冯衍借机劝说鲍永:
冯衍听说,明君不弃谏言,因而能洞察幽微;忠臣不避杀身之祸,因而能通达万机。这样,君臣才能相得益彰,功成名立,刻碑勒石,令后世人不忘。如今,冯衍幸而遭逢圣朝,遇上宽厚圣明之君,正是臣舍身报国、献上忠言之时,臣岂能以沉默避罪,而不竭尽忠诚!
天下百姓脱离王莽之害,已经有一段时间。在王莽执政时,王莽镇压东郡太守翟义,又在西海郡荼毒羌人,在巴、蜀镇压南夷,在边郡与北狄结下仇恨。王莽调动大军,远征万里,兵连祸结,战事连年不断,战火一处未息,一处又起,刑法愈发残酷,赋敛愈发沉重。虎贲大军横扫于外,朝廷百官贪婪于内,百姓遭殃,求告无门,饥寒交迫,夫妇离散,父子流亡,城郭变为废墟,田地荒芜,疾疫暴发,灾异迭起。江湖之上,山海之间,风起云涌,躁动不安,四面边陲惨遭战争荼毒,死亡人数难以计数。王莽对国家造成的危害,罄竹难书,令人痛入骨髓,人人切齿,家家愤恨,莫不怀有同仇敌忾之心。皇帝以圣德威灵,龙兴凤举,率领宛县、叶县的义军,指挥乌合之众,喋血昆阳,长驱直入武关,粉碎王莽的百万大军,摧毁九虎之师,威震四海,席卷天下,清除王莽留下的乱局,诛灭无道的昏君,一年之内,海内恢复安定。皇帝继承高祖的美德,兼修文武宏业,汉室社稷再次复兴,汉室江山重显辉煌,继往开来,功德无量。天下抛弃王莽,归附圣汉,百姓期盼圣朝福佑,恢复安宁。在此除旧布新之时,朝廷应该布施恩德,安抚天下,其恩惠犹如春风掠过鸿毛。然而,诸将乘势抢掠,悖逆天道人伦,杀人父子,夺人妇女,焚烧房屋,抢劫财产。致使百姓啼饥号寒,陷入危困,无所依归,愁怨之声贯耳。如今,大将军以明淑之德,兼有使臣权威,统领三军将士,抚恤并州,以恩惠博爱之诚,安抚众人,以高于世人之行,访求贤士,众人莫不延颈祈盼,迎接将军到来,可谓众望所归。况且,将军独断专行,并非一定要等待朝廷诏命才能有所作为。为国家奠定大业,这正是成就天地元功之时。在往昔,周宣王是周室中兴之主,齐桓公是诸侯五霸之一,仍然有申伯、召虎、管仲、吉甫的辅佐,驱逐蝥贼,安定海内。更何况大汉江山,万里环宇,汉室复兴,大将军作为辅佐,可谓梁栋之材,这一点,不可疏忽。
冯衍听说,用兵日久,战士会显出疲惫,世人仇怨,事情会发生变化。而今,邯郸之贼未破,真定之贼猖獗。大将军占领的地域,不过百里之广,战士日夜守城,不能休息;百姓苦于战祸,惶恐战栗。当此时,将军切不可懈怠,不闻不问!并州地方,东部有险关要塞,北部靠近羌胡,每年只能收获一季粮食,百姓家里,并无多余财产,可谓四战之地。如果有不测发生,将军是否已做好准备?“平时不能广施恩德,百姓难以为我所用。平时没有做足准备,战时将难以应付局面。”而今,百姓的性命就握在将军的手里,将军所依靠的是良臣辅佐,应该及早撤换不称职者,重新选贤任能。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。”以将军的英明,俊杰士人一旦得到将军任用,一定会戮力报效,乐意为将军驱使。将军再挑选精兵良将,布置屯垦。三军严阵以待,甲兵训练有素,在肥沃的土地上实施水利灌溉,制定屯田政策,训练战射技艺。将军的麾下,将会威风远扬,治下的百姓,将会安居乐业。而后,将军占领太原,抚恤上党。兼收百姓之拥护,树立名臣之威望,天下无事,可以显示声威,天下有变,可以建立大功。愿将军开日月之明,发远虑之思,阅览《六经》,研习孙吴,明辨众议,详查众士,循《周南》之迹,垂《甘棠》遗风。将军的功勋,将会流芳千载,富贵将会传于万世。伊尹、太公之殊勋,也不过如此!”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