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>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白话文翻译

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白话文翻译

申屠刚,字巨卿,右扶风茂陵县人。七世祖申屠嘉在西汉文帝朝曾担任丞相。申屠刚为人质朴、方正,常仰慕史鰌(qiū)、汲黯等耿介士人,在郡府担任功曹。

西汉平帝朝,王莽在朝中专权擅政,对朝中群臣多有猜忌,王莽隔断冯、卫两个外戚家族,阻止他们与平帝见面,也不准他们与京师的官员来往,申屠刚对此颇有看法。朝廷举荐贤良方正,申屠刚在对策中写道:

臣听说,朝政如有缺失,神灵会发出警告,奸邪祸乱朝纲,阴阳会显示异象。这是上天在警示君王自己已偏离正道,也使得奸邪之臣有所忌惮。而今,朝廷不对官员考功,听任官员谮毁同僚,多次颁发诏书,设置法令,压制官员议论,刑罚之重,甚至处以腰斩。这样做,极大伤害了忠臣报国之心,挫伤了士人报国之志,也违背了古人鼓励谏言,高挂善言之旌旗,高悬敢谏之擂鼓,广开谏言之四门,张开明德四目之举措。

臣听说,周成王年幼,周公代行摄政,虚心聆听贤士谏言,对待朝臣一视同仁,并无新旧之别,以仁义为重,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是否顺应天地,制定的政策没有大的缺憾。即使这样,仍然有召公误解,四国诸侯流言。人们常讲,母子之情,骨肉至亲,此乃人之天性使然。而今,圣主年龄幼小,刚刚脱离襁褓,即位以来,母子被强行分离,外戚也遭到隔绝,亲情难以沟通。按照汉家制度,在选贤任能时,要有外戚辅佐,这样才能够亲疏相间,减少施政中的过失,有利于安宗庙,保社稷。冯氏、卫氏无罪,长期受到压制,不能得到任用,他们住在穷乡僻壤,像平民一样,这不能显示圣朝忠孝之义。作为人子,皆有母子之情,无论贵贱,情同此理。是以人无贤愚,莫不议论纷纷,奸臣贼子,也会乘机施展邪谋,朝廷一旦有不讳之变,令人担心。皇帝的太保、太傅,已经不是古时的周公、召公。周公至圣,仍然会遭到非议,更何况隔断母子亲情,这样做,符合天意吗?在往昔,周公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回到鲁国,以义割恩,宠不加后,才有配天郊祀的礼遇,鲁国延续三十余世。霍光在朝中秉政,辅佐少主,道德修明,被后世人称为“忠直”。然而,霍光培植宗族,树立党羽,让这些人在朝中掌握大权,压制外戚,以为地位巩固,霍光去世,霍氏遂遭灭门之祸。如今,教导皇帝的师傅,以伊尹、周公自居,负有太保的责任,由此联想,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?朝廷不能居安思危,恐怕祸事还会降临!损益之间,孔父浩叹,持满之戒,老子告诫。人们常讲,功盖天下者不安,威震人主者身危。而今,正值丧乱之后,流弊积重难返,国家府库空虚,百姓赋敛沉重,地方酷吏侵夺百姓,豪强恃强凌弱,百姓家境贫困,疫病连年发生。盗贼出没,四方骚扰,聚集的贼寇有上万人,横行无忌,甚至窃取尊号自立,攻打名都,焚烧县邑。有传言说有贼寇携带弓弩闯入皇宫,警卫为之震恐。从汉朝兴起,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。国家已经衰弱到极点,如果再不禁止奸臣,六极之祸迫在眉睫,安危之势犹如累卵。帝王,承天顺地,执掌赏罚大权,不把封赏滥施于宗族,也不对亲人减轻处罚。陛下应该昭明圣德,遵循帝王圣迹,追思文帝功业,重视五伦亲情,安排至亲位序,派遣使者征召中山王太后,安排在长安皇宫,令皇上母子朝夕相见;还要征召冯氏、卫氏外戚,按照德能授予官职。让外戚在宫中,宿卫皇帝,有执戟的权力,以防患于未然,避免祸患降临。这样做,对上可安定社稷,对下能保全太保、太傅。内和亲戚,外堵奸邪。

对策呈上元后(王政君),王莽让元后下诏:“申屠刚对策一派胡言,无知妄说,违背经义。罢官免职,贬回乡里。”

后来,王莽篡汉夺位,申屠刚迁至河西郡避祸,又迁至巴、蜀,前后二十余年。直至隗嚣在陇西盘踞,欲背叛汉室依附公孙述,申屠刚劝谏隗嚣:“愚臣听说,人情所归者,上天所与,人情所叛者,上天所去。臣以为,本朝躬行圣德,首举义旗,恭行天罚,汉军所向披靡,诚赖上天赐福,非人力所能左右。将军本无尺寸封土,孤身奋斗于一隅,应该推诚布公,顺应大势,与圣朝并肩协力,对上顺应天心,对下符合人望,为国家立功,永享富贵。临事犹疑不决,此乃圣人所忌。以将军之威望,又身处千里之外,何去何从,一定要慎之又慎!而今,皇上玺书已经送达,承诺要封赏将军,表明信义,欲与将军共担祸福。布衣之间相处,尚且有信守承诺之义,更何况万乘之君!将军应该早做决断,为何还要犹疑不决?一旦有变故发生,对上辜负忠孝,对下愧对当世。遇事不能明察,祸患必然降临,前后失据,将会手足无措。臣以忠言进谏,愿将军留意,聆听老夫劝谏。”隗嚣不听,随后叛汉,追随公孙述。

建武七年,光武帝下诏,征召申屠刚。申屠刚临行前,留给隗嚣一封书信:“愚臣听说,一意孤行者孤独,拒绝谏言者闭塞,孤独、闭塞,此乃亡国之兆。即使有明圣之姿,也应该放下身段,广纳谏言,这样做,才能算无遗策,不会举措失当。圣人不以坚持己见为明智,以观察万物为聪慧。顺人者昌,逆人者亡,从古至今,都是至理名言。将军以布衣,被推举为统帅。为廊庙之计,却不能下定决心。将军不能指挥若定,又不能料敌于前。而今,东方洛阳,政治清明,教化斐然,百姓和谐。西州妄自发兵,人人心怀恐惧,民情骚动不安,正直之士不敢进言,众人疑惑,士人观望。将军的部下不肯为之效命,将军的祸患将会不期而至。人们常讲,物穷则变,事急则易,这也是形势使然。离经叛道,违逆天意,能享有国家者,从古至今,还未听说过。将军素以忠孝名闻海内,士大夫不远千里,仰慕将军德义,前来归附。而今,将军心存侥幸,轻率用兵,这样做的后果,难以预料!上天保佑者顺,众人拥护者信。将军没有上天保佑,又没有百姓拥护,只能令生灵涂炭,蒙受祸殃。将军抛弃忠信之义,毁伤父子之恩,只会令众贤心惊胆寒,不能不慎重对待!”隗嚣不听。申屠刚到了洛阳,光武帝拜申屠刚为侍御史,后又担任尚书令。

光武帝欲出外巡游,申屠刚以陇西、蜀郡尚未平定,此时不宜享受安逸为由,劝谏光武帝。看到光武帝执意要去,申屠刚用头顶住车轮,光武帝这才作罢。

当时,朝内朝外群臣大多由皇帝选任,加上法律严酷,对任职官员苛察,工作很辛苦。尚书是皇帝的近臣,也常遭到皇帝捶打,甚至当着众臣的面绑缚。看到这些,群臣无人敢站出来讲话,申屠刚常直言进谏。申屠刚劝谏皇帝,应该早日为皇太子建立东宫,为太子安排有德的师傅,培养太子的德行,这些谏言没有得到重视。因为多次谏言不合皇帝的心意,几年后,光武帝将申屠刚外放,担任平阴县令,后又征召申屠刚,拜为太中大夫。申屠刚以有病,辞去职务,在家中去世。

鲍永,字君长,上党郡屯留县人。父亲鲍宣,在西汉哀帝朝担任司隶校尉,被王莽杀害。年轻时,鲍永就怀有志向,重视节操,学习欧阳《尚书》。鲍永对后母很孝顺,妻子曾经在后母面前斥骂狗,鲍永将妻子赶走。

最初,鲍永担任郡府功曹。因为鲍永的父亲鲍宣不肯依附王莽,王莽杀了鲍宣,还要加害鲍宣的子孙,郡府都尉路平迎合王莽的旨意,欲加害鲍永。郡太守苟谏保护鲍永,召鲍永担任郡府官吏,常把鲍永安排在郡府。鲍永多次向苟谏进言,要复兴汉室,翦除逆贼,谋划复兴汉室的方略。苟谏告诫鲍永:“君长如果谋划不周,恐怕会祸及家族。”鲍永感谢太守关心。及至苟谏去世,鲍永亲自将苟谏的棺柩送归右扶风。路平收捕鲍永的弟弟鲍升,新太守赵兴上任,听说此事,感叹:“我接受的是汉室官职,不能坚守节操,而鲍宣却能够为节操而死。如今,鲍宣的儿子又被捕入狱,岂能再加害鲍宣的儿子!”命令县里释放鲍升,任命鲍永为郡府功曹。当时有人冒充宫中侍中,在郡里的传舍休息,赵兴欲前去拜谒。鲍永怀疑此人有诈,劝阻赵兴不要去,赵兴不听,命人备车,鲍永拔出佩刀,挡在马车前阻拦,赵兴这才没有去。又过了几日,果然王莽的诏书来到,诏命逮捕冒充侍中者,鲍永因此而知名。鲍永后来被举荐为秀才,没有就职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