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>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更始二年,更始帝征召鲍永,两次提拔,鲍永担任尚书仆射,代行大将军职事。鲍永持符节率领军队,平定河东郡、并州、朔州,可以在幕府设置裨将,在军中执行军法。鲍永来到河东郡,打击青犊军,大败贼寇,更始帝封鲍永为中阳侯。鲍永虽然做了将帅,使用的车子、穿的衣服依然朴素,路上的人都能认出来。

此后,赤眉军杀害更始帝刘玄,三辅地区道路阻断。刘秀即皇帝位,派遣谏议大夫储大伯,持符节征召鲍永前往皇帝行营。最初,鲍永怀疑,不肯从命,将储大伯逮捕,又派遣使者骑马飞驰至长安,确认更始帝已经败亡,鲍永为更始帝发丧,释放了储大伯等,封存上将军、列侯印绶,遣散部众,头上戴着幅巾与手下将领及一百多位贴心门客,来到河内郡。光武帝看到鲍永,问:“卿的军队在那里?”鲍永离席,叩头谢罪:“臣侍奉更始帝,不能尽忠保护,心中常感到惭愧,不敢再用更始帝的军队谋求富贵,已经把他们全部遣散。”光武帝说:“卿的口气太大了!”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。当时,攻打怀县的汉军迟迟不能结束战事。光武帝对鲍永说:“汉军攻打怀县,已经有三日,怀县城迟迟攻不下来。崤山以东的豪杰皆敬服卿,卿可以到怀县城下,劝他们投降。”光武帝拜鲍永为谏议大夫。鲍永来到怀县,说服更始帝的河内郡太守,怀县开城投降。光武帝大喜,赐予鲍永洛阳商里的宅邸,鲍永谢绝,没有接受。

在当时,董宪的裨将在鲁郡驻军侵害当地百姓,光武帝拜鲍永为鲁郡太守。鲍永上任,攻打董宪,大败董宪军,投降者有数千人。副帅彭丰、虞休、皮常等,各率领一千余人,自称“将军”,不肯投降。过了一段时间,孔子阙里的荆棘无缘无故地被清除,从讲堂到里门,打扫得干干净净。鲍永很奇怪,问郡府丞及鲁县令:“如今形势危急,阙里的大门洞开。这是否是夫子欲让郡太守行礼,以助我铲除无道?”鲍永带领众人,举行乡射礼,邀请彭丰等前来观看,欲乘机将其擒获。彭丰等人也想乘机擒获鲍永,于是携带牛肉、美酒,前来与鲍永相会,暗中挟带兵器。鲍永察觉,当场杀了彭丰等,擒获彭丰余党。光武帝赞赏鲍永有智谋,赐鲍永爵关内侯,又拜鲍永为扬州牧。当时,南方贼寇依然很多,鲍永认为当地官吏、百姓刚刚脱离战乱,须以宽厚施政,只是镇压为非作歹的首恶,对当地百姓抚恤慰问。扬州百姓很快安定下来。恰逢鲍永的母亲去世,鲍永辞去官职,将所有家产分送给战争中失去家庭的孤儿。

建武十一年,光武帝征召鲍永,拜为司隶校尉。光武帝的叔父赵王刘良是当朝贵戚,因为某事,鲍永弹劾刘良大不敬。从此,朝廷上下为之肃然,官员莫不谨守法度。光武帝又征召右扶风人鲍恢,拜为京师都官从事,鲍恢为人耿直,执法不避权贵。光武帝常说:“皇亲国戚要收敛一些,否则会碰上二鲍执法。”由此可见朝中贵戚对鲍永的忌惮。

鲍永到霸陵县视察,途经更始帝刘玄的陵墓,引车从小路到陵墓前祭拜,随从官吏劝谏鲍永。鲍永说:“我作为臣下,曾经侍奉更始帝,岂有路过陵寝不去祭拜的道理!即使为此而获罪,司隶校尉甘愿受罚。”鲍永走到陵墓前下拜,痛哭失声,极尽悲哀后,方才离去。鲍永西行至右扶风,又杀牛沥酒,在苟谏的坟墓前祭拜。光武帝听说此事,心中颇为不快,问朝中公卿:“奉使下去视察,这样做是否合适?”太中大夫张湛回答:“仁者以仁为宗,忠者以义为先。仁者不忘旧主,忠者不忘旧君,这正是行义高尚之人。”光武帝听罢,这才释怀。

再后来,大司徒韩歆因为某事犯罪,鲍永为韩歆辩护,光武帝还是没有赦免韩歆。因为此事而忤逆了皇帝,鲍永遭贬黜,出任东海国相,因为查验田亩不实,被征召至洛阳。其他郡太守因为此事,大多被投入监狱,鲍永走到成皋县,皇帝有诏令,拜鲍永为兖州牧,直接上任。三年后,鲍永在任上病逝。儿子鲍昱。

评论如下:鲍永坚守节操,侍奉旧主,不忘忠义,侍奉新主,同样不忘忠义。鲍永认为用旧主的部众向新主邀宠,是一件可耻之事,反而更加受到新主的信任。讲者言之谆谆,听者闻之藐藐,用取悦他人的手段,能作为谋求进身之途吗?义正词严,会忤逆他人,能用义理谋取利益吗?放弃私利,求取正道,为人正直,谨奉道义,这才是君子所为。

鲍昱,字文泉。年轻时,鲍昱跟随父亲鲍永学习,后来客居东平县,教书授徒。

建武初年,太行山上有巨寇,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,有谋略,前去拜访,延请鲍昱代理高都县长,鲍昱答应了。此后,鲍昱在高都县剿灭贼寇,杀了贼首,打通道路,由此而闻名。后来,鲍昱担任沘阳县长,推行教化,施政公平,县域内清静。

荆州刺史上表奏闻皇帝,鲍昱得到提拔,两次升迁,中元元年,光武帝拜鲍昱为司隶校尉。下诏鲍昱前往尚书省,负责起草招降胡人的檄书。光武帝派小黄门问鲍昱是否觉得奇怪,鲍昱回答:“臣听说,在此前向官员发布文告,不署上姓氏,由司徒(丞相)府负责发布,此次为什么要由司隶校尉发布,还要署上姓氏?”光武帝答:“我正是要让天下人知道,忠臣的儿子再次担任司隶校尉。”鲍昱在任上奉法守职,有父亲的风范,明帝永平五年,因为救火延误时间,被免职。

再后来,明帝拜鲍昱为汝南郡太守。郡中有很多陂池,连年溃决,整修堤坝每年要花费三千余万。鲍昱命人在堤坝上用石材制作方梁,疏通水渠引水,用以灌溉农田,受益的农田增加一倍,郡里百姓因此而富足。

明帝永平十七年,鲍昱代替王敏担任司徒,明帝赐予钱帛、器物、帷帐,任命鲍昱的儿子为宫中侍郎。章帝建初元年,发生大旱灾,谷价腾贵。章帝召鲍昱,询问对策:“旱灾很严重,如何应对,以减轻灾害?”鲍昱答:“臣听说,圣人治国,三年才可以见到成效。而今,陛下刚刚继承大统,赏罚的作用,仁政的效果,还有待时间观察,即使有过失,也未必会造成灾害。此前,臣在汝南郡审理楚王谋反案,受到牵连者有一千余人,这些人并非都是罪人。先帝有诏,大狱一起,蒙冤者过半。他们的家属被流放至边郡,致使亲人骨肉分离,先人得不到祭祀。一人喊冤,王政有亏。应该赦免流放的家属,让他们回到家乡,还要解除禁锢,兴灭继绝,无论死者、生者,都会感激不尽。如此一来,和气自然会显现。”章帝采纳鲍昱的谏言。

章帝建初四年,鲍昱代替牟融担任太尉。建初六年,鲍昱在任上去世,享年七十余岁。

儿子鲍德,有志向,重视节操,有名望,后担任南阳郡太守。当时,连年遭灾,只有南阳郡连年丰收,官吏百姓拥戴郡太守,称鲍德为“神父”。郡里的学校年久失修,几近荒芜。鲍德上任,修葺校舍,准备俎豆、礼服、冠冕,举行奏乐射礼。又在郡府设宴,招待乡间耆老及有名望的儒生。百姓前来围观,莫不叹服。鲍德在任上九年,皇帝征召,拜为大司农,鲍德在任上去世。

儿子鲍昂,字叔雅,笃行孝义,重视节操。鲍德晚年患有重病,多年不能痊愈,鲍昂在父亲身边伺候,衣不解带。及至父亲去世,鲍昂为父亲服丧,三年期满,形销骨立,需要有人搀扶才能行走。服丧期满,鲍昂在父亲墓址旁搭建茅屋居住,将时务弃置一旁。后来,鲍昂被举荐为孝廉,三公府征召,鲍昂拒绝应召,在家中去世。

郅恽,字君章,汝南郡西平县人。十二岁时,郅恽的母亲去世,服丧期间,郅恽异常哀痛,超过礼制要求。及至长大成人,郅恽学习韩氏《诗经》、《严氏春秋》,懂得天文历法。

王莽执政时,贼寇蜂起,郅恽仰观天象,对友人讲:“如今,镇星、岁星、荧惑星在星汉运行,运行至翼宿、轸宿分野,去而复来。汉室一定会重新受命,祥瑞将归于有德之君。如果有顺应天命者,行事果断,一定能够获取成功。”当时,左队大夫(注:颍川郡太守)逯并喜欢与士人交往,郅恽劝说逯并:“如今,上天垂象,智者看作是‘昌’,愚者看作是‘亡’。在往昔,伊尹自荐辅佐成汤,既而建立元功,被后世人称为‘完人’。郅恽虽然不才,愿意重蹈伊尹之圣迹,顺应天人之变化。明府倘若不再犹疑,一定能够建立功业。”逯并听了后,心有所动,任命郅恽为郡府掾史。郅恽没有拜谢郡守,说:“在往昔,文王擢拔吕尚于渭水之滨,高宗发现傅说于筑墙之奴,桓公重用管仲于射钩之恨。他们都能够摒弃世俗,擢拔英才,所以能成为元勋。没有听说过可担任国相、仲父的贤臣,要从普通官吏做起。不能成就大事者,不可与之谋划长远。君不愿意授予良才重任,良才也可以俯首裹足,别君而去。”遂不肯接受逯并的任命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