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>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郭伋,字细侯,右扶风茂陵县人。高祖父郭解,在西汉武帝朝以任侠仗义而闻名。父亲郭梵,曾担任蜀郡太守。年少时,郭伋即胸怀大志,哀帝、平帝年间,郭伋受大司空(御史大夫)府征召,三次升迁,担任渔阳郡都尉。王莽执政时,郭伋升任上谷郡大尹(太守),后改任并州牧。

更始帝即位初,三辅陷于战乱,百姓惊恐不安,豪门大姓拥兵自重,固守营垒,没有人肯归附朝廷。更始帝对郭伋早有耳闻,征召郭伋,拜为左冯翊,令郭伋镇抚关中。刘秀即皇帝位,拜郭伋为雍州牧,后改任尚书令,光武帝多次采纳郭伋的谏言。

建武四年,郭伋出任中山郡太守。第二年,彭宠败亡,郭伋转任渔阳郡太守。渔阳郡刚脱离王莽、更始战乱,又新遭彭宠兵燹,当地民众狡黠,难以治理,贼寇遍布县邑。郭伋到任,示以恩信,明确赏罚,惩治贼寇首恶,余众皆散。当时,匈奴乘动乱之际掳掠边郡,边郡一带百姓苦不堪言。郭伋整顿兵马,布置防守。匈奴忌惮郭伋,此后远遁,不敢再入侵边境,边郡百姓安定下来,谋持家业。郭伋在渔阳郡五年,郡内的户籍、人口数增长数倍。再后来,颍川郡盗贼蜂起,建武九年,光武帝征召郭伋,拜为颍川郡太守。在召见时,光武帝勉励郭伋:“君是一位贤太守,颍川郡距离京师不远,黄河水润泽九里,愿京师一同蒙受福佑。君善于捕捉盗寇,山路崎岖,与盗寇奋力拼杀,君是一名战士。君的职责,在于镇守一方,君要谨守职责。”郭伋到了颍川郡,首先招降占山为王的贼寇,阳夏县人赵宏、襄城县人召吴等率领数百人下山,束手归降。郭伋将他们全部劝返回家乡务农。同时,郭伋向朝廷自我弹劾,说违背朝廷剿杀贼寇的诏命。光武帝认为,郭伋的招抚政策好,没有再追究。再后来,赵宏、召吴等人的党徒听说郭伋以恩信施政,从江南、幽州、冀州远道而来向郭伋投降。投降的贼寇,络绎不绝。

建武十一年,朝廷撤销朔方州部刺史,将朔方划归并州。光武帝认为卢芳盘踞在北部,征调郭伋,拜为并州牧。郭伋路过京师,向皇帝谢恩,光武帝召见郭伋,同时召皇太子、诸侯王,在一起宴饮终日,光武帝赐予郭伋车马、衣服、器物。郭伋乘机进言,说应该补选官员,选拔天下俊杰士人,不要只选用南阳郡的旧人。光武帝采纳郭伋的谏言。此前,郭伋在并州对百姓有恩信,此次赴任进入并州地界,所经过的县邑,百姓扶老携幼,沿途迎送。郭伋所到之处,向当地民众询问疾苦,聘请耆老、德高望重的俊杰士人,向耄耋老人赠送拐杖,优渥有礼,早晚向他们咨询,共同参与政事。

郭伋在并州巡视,到达西河郡美稷县,看到几百名孩子,骑竹马在道旁依次迎拜。郭伋问:“你们为何远道而来?”孩子们答:“听说使君要来,很高兴,特来迎接。”郭伋向孩子们致谢。之后,这些孩子又把郭伋送出城郭,临别时问郭伋:“使君何日返回?”郭伋让别驾从事计算日期,告诉孩子们。及至巡视完毕,在返回时提前了一天,郭伋担心失信于孩子,遂在野外的亭子里歇宿一晚,按照约定日期进入美稷县。

当时,朝廷有几位大臣举荐郭伋担任大司空(御史大夫),光武帝认为并州有卢芳之患,匈奴扰攘不息,欲让郭伋在并州多待些时日,没有征召郭伋。郭伋深知卢芳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巨贼,仅依靠军事难以制服,于是经常严守烽火台,定出赏格,招降贼寇,以此来涣散贼心。卢芳部将隋昱暗中谋划,胁迫卢芳投降郭伋,此后,卢芳逃入匈奴。

郭伋年老有病,上书乞骸骨,请求退休。

建武二十二年,皇帝征召郭伋,拜为太中大夫,赐予洛阳甲区的宅邸一套,还有帷帐、金钱、谷米,以充实其家产。郭伋将皇帝的赏赐全部送予宗亲九族,分毫不留。第二年,郭伋去世,享年八十六岁。皇帝亲临吊唁,赐予茔地。

杜诗,字君公,河内郡汲县人。年轻时,杜诗就显露出才华,在郡府担任功曹,享有办事公道的美誉。更始年间,杜诗受大司马(太尉)府征召。

建武元年,一年中杜诗三次升迁,升任侍御史,在洛阳安抚百姓。当时,将军萧广纵容手下士兵,荼毒百姓,百姓惊恐不安。杜诗以义理晓谕萧广,萧广执迷不悟,杜诗诛杀萧广,而后向光武帝奏报。光武帝召见杜诗,赐予杜诗棨戟,派杜诗前往河东郡镇压逆贼杨异等。杜诗到了大阳县,听说贼寇欲北渡黄河,杜诗与长史当即焚毁河上的船只,整顿军队,率领轻骑兵逆袭贼寇,斩杀杨异等,贼寇被剿灭。光武帝拜杜诗为成皋县令,杜诗在任上三年,政绩优异,被提拔为沛郡都尉,后转任汝南郡都尉,在任上有政绩。

建武七年,杜诗升任南阳郡太守。杜诗俭朴,施政清平,以铲除当地豪强立威,善于运用谋略,爱惜民力,减轻百姓徭役,在南阳郡兴修水利,借水力鼓风冶炼,铸造农具,用力少,见功多,百姓为此而赞誉不已。杜诗又整修陂池,开垦土地,郡内百姓家给人足。当时,人们将杜诗比作西汉时的贤太守召信臣。南阳郡人为此歌道:“前有召父,后有杜母。”

杜诗自以为没有什么功绩,治理一个大郡,内心不安,多次奏请朝廷,请求降职,为功臣让位。杜诗上疏:

陛下英明,建立旷古之圣业,偃武修文,众将帅撤军返回,海内祥和,万民享受福佑,天下幸甚。然而,匈奴还没有感受到朝廷的武德,在边境依然骚扰不止,蹂躏边郡百姓,百姓遭受荼毒,难以保全家园。臣担心,边郡将士御敌,短时间还不能解甲归田。将士们长久征战,会疲惫不堪,因此而产生怨言。怨恨之师,难以为国家做出牺牲。臣注意到,边郡将士的情绪,功臣们的愿望,都希望在内地郡县获得休整,而后再奔赴疆场,不敢有更多奢望。臣愚以为,军队克敌制胜,在于上下一心,不在于人数众多。陛下忧虑边郡事务,应该考虑将士们的要求,实行轮换。在往昔,商汤、周武善于驾驭将士,没有桀骜不驯之师。陛下起兵距今已有十三年,将帅和谐,士兵勇敢。如果从军队将帅中选拔任命为官员或郡守,将帅一定会努力;边郡将士的待遇能像宫中警卫一样,那么戍守边郡的将士,也一定会以一当百,为国家守边。为什么?天下已经安定,将士们也爱惜性命,朝廷大臣及以下官员都有安享生活的想法。不能给予将士们奖赏,而让他们舍生忘死,难以激励将士。陛下应该拿出几个郡的职务,用于奖赏为国守边的将士,还要拿出各种赏赐,用于慰劳长久征战的将士。沿边各郡屯垦戍边的军队会加倍努力,为国家守边,不惧生死。守卫边塞的官员会不辞劳苦,边塞的烽火狼烟会及时燃起,边郡的防务会更加巩固。圣王施政,一定要善于笼络人心。如果仅用微薄的待遇敷衍守边将士,这样不妥。

臣杜诗思忖,原本是一员文吏,负责文书,幸遇陛下创立大业,贤臣良将在外征战,朝廷空乏,臣蒙受陛下大恩,受到重用。臣谨奉职事,并未做出成绩,长久窃据禄位,徒令功臣怨怼,也令臣诚惶诚恐。

建武八年,臣上书请求让贤,陛下隆恩,未予批准。臣杜诗蒙受皇恩,谨奉大义,不敢以虚辞欺瞒陛下,甘心情愿,恳请奉还大郡,接受一个小职务。等到臣的能力增加,能处理复杂政务时,若朝廷认为臣有所裨益,臣再接受大位,即使拜受爵位,臣也不敢推辞。恳请陛下垂顾!”

皇帝爱惜人才,认为杜诗有能力,没有准奏。

杜诗热衷于举荐贤才,曾推荐知名士人清河县人刘统及鲁阳县长董崇等人。

建武初年,法网疏阔,朝廷以玺书调兵,没有使用虎符等信物。杜诗上疏:“臣听说,军队乃国家凶器,圣人用兵,须慎之又慎。按照旧制,朝廷发兵要有虎符作为凭信,其余征调也要有竹制符节。合符后,军队将帅才能采信。之所以这样,是表明符节象征国家使命,持有符节的将军,接受朝廷赋予的权力。近来征调军队,朝廷仅用玺书,或诏令。如果有奸人施展诈伪,难以察觉。臣愚以为,军队一旦调动,即负有殄灭贼寇之使命。而今,贼寇尚未荡平,还须向郡、国征调军队,应该慎重对待此事,还是要建立虎符制度,以杜绝奸邪从中舞弊。战国时,魏国公子威震邻国,也需要矫制君命,盗取兵符,才能够领兵救赵。如果信陵君没有为如姬报仇,难以请如姬窃出兵符。事情看起来烦琐,绝不能简省,烦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此事至关重要。”奏书递上,光武帝采纳杜诗的谏言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