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>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杜诗身在朝外,仍然尽心为朝廷谋划,有了好的想法,随时向朝廷上奏。在任上七年,南阳郡治理、教化均获得效果。

建武十四年,杜诗派刺客为弟弟报仇,因此而获罪,朝廷征召杜诗,恰逢杜诗在病中,最后,在南阳郡病逝。司隶校尉鲍永上书,说杜诗家中贫困,没有积蓄,无力筹办丧事。皇帝下诏,由南阳郡府负责治丧,馈送丧礼绢帛一千匹。

孔奋,字君鱼,右扶风茂陵县人。曾祖父孔霸,在西汉元帝朝曾担任宫中侍中。从少年起,孔奋跟随刘歆学习《左氏春秋》。刘歆称赞孔奋,对门人讲:“我从孔君鱼那里也学到知识。”

王莽末年,天下大乱,孔奋与老母在河西躲避战乱。

建武五年,河西大将军窦融延请孔奋担任幕府议曹掾,代理姑臧县长。

建武八年,光武帝赐予孔奋爵关内侯。天下大乱,河西地区依然保持稳定,姑臧县又是河西的富庶县,与羌、胡互通贸易,每天四次开放关市,居住在县里的人不到几个月就能富裕起来。孔奋在任上四年,家中财产没有增加。孔奋对母亲很孝顺,虽然崇尚俭朴,但奉养母亲极尽珍馐美味。孔奋与妻子、儿女,仅享用粗茶淡饭。当时,天下还未安定,有很多士人不能谨修节操,孔奋保持廉洁,有人讥笑孔奋,说孔奋身处膏腴之地,不能借机肥私,只会勤勉守职,真的是自讨苦吃。孔奋坚守节操,坚定志向,努力施惠百姓,把仁厚公正当作施政要义。郡太守梁统尊敬孔奋,不以属下官员看待,常在大门口迎接,甚至引入内室,拜见母亲。

陇西、蜀郡平定,河西诸太守、县令受朝廷征召,官员们携带的财物装满车辆,车马如龙,在通往京师的路上浩浩荡荡。只有孔奋没有家产可带,单车上路。姑臧县的官吏、百姓还有羌、胡,相互间转告:“孔君清廉,为官仁厚,是一位贤县令,全县人民蒙受县令恩德。今天孔君要走了,不知该如何报答!”于是收集牛马、财物,价值上千万,追着送予孔奋。追了数百里,孔奋谢绝,无一接受。到了京师,朝廷任命孔奋为武都郡丞。

陇西余寇隗茂等乘夜色攻打郡府,杀害郡太守。贼寇担心会被孔奋追捕,抓住孔奋的妻子儿女,当作人质。孔奋已经五十多岁,只有一个儿子,但是,孔奋不顾这些,派士卒奋力追捕。官吏、百姓深感孔奋德义,莫不戮力向前。郡中有许多氐人,熟悉山谷中的情况,其中有一位豪门大姓齐钟留,得到氐人信任。孔奋率领齐钟留等,拦截包抄贼寇,内外呼应。贼寇惶急间,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,欲迫使孔奋等人后退。孔奋率领的官军,攻势更加猛烈,擒获隗茂等,孔奋的妻子儿女在混战中被贼寇杀害。光武帝下诏,褒奖孔奋,拜孔奋为武都郡太守。

自从担任郡府丞,孔奋受到众人敬重,及至担任郡太守,全郡人莫不风俗向化。孔奋治理手段开明,多谋善断,善于甄别是非,看到某人有美德,即予以褒奖,对于行为不道者,则予以惩罚。郡中百姓皆认为孔奋清廉、公正。

孔奋的弟弟孔奇,在洛阳游学。孔奋认为弟弟的经学已经贯通,应该出仕为官。孔奋上书称病,辞去官职,退回乡里,仍然保持简约品质,在家中去世。孔奇熟读经书,著有《左氏春秋删》。在晚年,孔奋又有一个儿子孔嘉,后来官至城门校尉,著有《左氏说》。

张堪,字君游,南阳郡宛县人,是南阳郡的大姓。张堪很小就失去父亲,把父亲遗留下的数百万家产,送予哥哥的儿子。十六岁时,张堪到长安求学。张堪志向远大,严于律己,长安的儒生称张堪为“圣童”。

刘秀还在民间时,知道张堪有远大志向,坚守节操,常常称赞张堪。及至刘秀即皇帝位,中郎将来歙推荐张堪,光武帝征召张堪,拜为郎中,三次升迁,担任宫中谒者。光武帝派遣张堪运送缣帛,还有七千匹战马,送往大司马吴汉处,用于讨伐公孙述。在途中,光武帝追拜张堪为蜀郡太守。当时,伐蜀的汉军只剩下七日粮食,吴汉正在暗中准备船只,准备撤军。张堪听说后,骑快马来见吴汉,力陈公孙述必败,不宜撤军。吴汉采纳张堪的谏言,先向公孙述示弱,公孙述果然出战,战死在成都城下。成都城破,张堪首先入城,控制局面,检查城里的仓库,将仓库里的珍宝全部封存,登记造册,上奏朝廷,秋毫无犯。张堪抚慰成都的官吏、百姓,蜀郡人很高兴。

张堪在蜀郡任上两年,受到皇帝征召,拜为骑都尉。再后来,张堪率领骠骑将军杜茂的部队,在高柳县进攻匈奴,大败匈奴。之后,光武帝拜张堪为渔阳郡太守。张堪打击当地奸猾,赏罚必信,官吏、百姓皆愿意效命。匈奴一万骑兵入侵渔阳郡,张堪率领数千骑兵反击,大败匈奴,郡内保持安定。张堪指导民众,在狐奴开垦八千余顷稻田,劝民稼穑,渔阳郡百姓因此而富裕。百姓歌唱张堪:“桑无附枝,麦穗两岐。张君为政,乐不可支。”张堪在任上八年,匈奴不敢侵犯边郡要塞。

光武帝召见各郡的计簿吏,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,以及郡守、县令在任上是否称职。蜀郡计簿掾史樊显进言:“渔阳郡太守张堪在蜀郡任上,对百姓有恩信,其恩德惠及百姓,其威严震慑奸邪。公孙述城破,成都府库堆积的财宝像山一样高,随手拿点儿什么,就可以富裕十世人。张堪离任时,乘坐的车子辕木折断,人们发现车上装载的只有布被、布袋而已。”光武帝听了,叹息不已,此后,拜樊显为鱼复县长。正要征召张堪,张堪病逝,光武帝很惋惜,下诏予以褒奖,赏赐丧礼缣帛一百匹。

廉范,字叔度,京兆杜陵县人,是赵国武将廉颇的后人。汉建国后,按照制度,廉氏是豪门大族,从苦陉县迁至茂陵县。廉氏家族世代有人在边郡担任武将,守护边郡,死后即葬在陇西郡襄武县。也有人在朝廷做官,曾祖父廉褒在成帝、哀帝年间曾担任右将军。祖父廉丹,王莽执政时担任大司马庸州牧,是当时有名望的官员。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,客死在蜀汉,廉范即流落在西部。西部地区平定,廉范返回乡里,十五岁时,廉范辞别母亲,西行迎回父亲的棺柩。蜀郡太守张穆曾经是廉丹的部属,送了很厚重的丧礼,廉范谢绝,没有接受。廉范与门客步行,带着父亲的棺柩,返回葭萌县。途中载运棺柩的航船触礁沉没,廉范抱着棺柩,与棺柩一起落入水中。众人睹此情景,感伤廉范有德义,用钩子打捞,将廉范救上岸。经过治疗,幸免于死。张穆听说此事,再次派使者带着此前馈送的丧礼,骑快马追上廉范,廉范仍然不肯接受。廉范带着父亲的棺柩归葬,服丧完毕,前往京师,跟随博士薛汉学习。京兆、陇西两个郡多次延请廉范,廉范没有应召。明帝永平初年,陇西郡太守邓融备厚礼,延请廉范担任郡府功曹,恰逢邓融被州部刺史查办,廉范知道案情复杂,难以解脱,欲以权变的方式帮助邓融。于是,廉范称病,请求离开陇西郡,邓融不知道廉范的真实用意,很气愤。廉范东行至洛阳,改换姓名,请求在廷尉下属的监狱里担任狱卒。没过多久,邓融被捕入狱,廉范遂就近照顾邓融,尽心竭力。邓融看到狱卒相貌很像廉范,颇为吃惊,问:“卿为何像我原来的功曹?”廉范呵斥道:“君在困厄中,神志昏迷,不清醒吧!”邓融遂不再讲话。邓融出狱,身患重病,廉范又在身边尽力照顾,及至邓融病逝,自始至终,廉范没有告诉邓融自己是谁。廉范又亲自找车子,护送邓融的棺柩返回故乡南阳,安葬完毕才离开。

再后来,三公府征召廉范,恰逢薛汉陷入楚王谋反案,被杀。薛汉的故旧、门生不敢去家里探视,只有廉范前往刑场,为薛汉收殓。负责行刑的官吏奏报朝廷,明帝勃然大怒,召廉范来见。明帝诘问廉范:“薛汉与楚王共谋,祸乱天下。你是三公府掾史,不与朝廷同心,胆敢去收殓罪人尸骸,为什么?”廉范叩头谢罪:“臣愚蠢,做事情无状。臣以为,薛汉等人皆已经伏诛,臣以师生情谊,才去为罪人收殓尸骸。臣罪该万死。”明帝的怒气稍微纾解,问廉范:“卿是廉颇的后人吗?与右将军廉褒、大司马廉丹是何关系?”廉范答:“廉褒,是臣的曾祖父;廉丹,是臣的祖父。”明帝说:“怪不得卿有这样的胆识!”遂赦免廉范。廉范由此而闻名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