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 > 梁统列传 白话文翻译

梁统列传 白话文翻译

梁统,字仲宁,安定郡乌氏县人。春秋时,晋国大夫梁益耳,是梁统的远祖。梁统的高祖父梁子都,从河东郡迁至北地郡。梁子都的儿子梁桥,积累上千万家产,按照汉朝制度,迁至武帝陵寝县茂陵,在哀帝、平帝年间,又迁至安定郡。

梁统性情刚强、坚毅,喜欢法律。最初,在州郡担任官职。更始二年,更始帝征召梁统,补为中郎将,此后,又派梁统前往边疆,安定凉州,担任酒泉郡太守。更始帝败亡,赤眉军攻入长安,梁统与窦融及凉州各郡太守,起兵维护边疆,大家共同商议拥立一位统帅,按照名望、官职排序,梁统被拥立为统帅。梁统辞让:“在往昔,陈婴不肯接受王者称号,是因为老母有先见之明。今天,梁统仍然有老母在,况且,梁统德能浅薄,诚不足以担此重任。”此后,窦融被推举为河西大将军,梁统担任武威郡太守。在任上,梁统为政严厉,声望影响邻郡。

建武五年,梁统派遣使者,跟随窦融大将军幕府长史刘钧,前往京师拜谒光武帝,送上贡品。光武帝在行营召见使者,下诏加封梁统为宣德将军。

建武八年夏天,光武帝率领汉军讨伐隗嚣,梁统与窦融等率领河西驻军迎接光武帝。及至隗嚣败亡,光武帝封梁统为成义侯,梁统同父异母的哥哥梁巡、堂弟梁腾受赐爵关内侯,光武帝拜梁腾为酒泉郡典农都尉,三人返回河西。

建武十二年,梁统与窦融等到京师朝见皇帝,以列侯身份享受奉朝请礼遇,梁统再次受封为高山侯。光武帝拜梁统为太中大夫,任命梁统的四个儿子为宫中侍郎。

梁统多次上书,就朝政向皇帝提出谏言。梁统认为,法令过于弛缓,违法案件频发,朝廷应该修订刑法,施行重典。梁统上疏:

臣看到,元帝、哀帝年间减免死刑以下的法律,共计有一百二十三条,杀人首犯,也可以减死罪一等。从此以后,以此为判刑标准,导致奸人轻易犯法,官吏任意杀人。

臣听说,君王之道,以仁义为尚,仁者须爱人,义者须善于理政。爱人以清除残暴为宗旨,理政以去除祸乱为核心。刑罚在于准确,而不在于轻判,这才是法制原则。在五帝时,刑法也有流放、殛杀、放逐、诛杀,三王也有大辟(死刑)、墨刑、劓刑、膑刑、刖刑。孔子说:“仁者须有勇气。”又说:“善于理财,严肃法律,禁止民众为非作歹,这才叫义行。”高帝接受天命,除暴安良,平定天下,同样要制定刑法,这样,天下才能获得大治。文帝性情宽厚,施仁政与民,以宽厚治理天下,当时,天下太平,然而,文帝只是撤销肉刑,免除连坐法,其他死刑仍然按照旧有法律执行。武帝即位,国力强盛,财力有余,遂谋划征伐远方,驱逐匈奴,多次派兵出征。有些地方豪强,乘机违反禁令,奸吏依仗权势,舞弊犯法。在此情况下,武帝制定包庇连坐罪、知情不报罪,以此来摧毁奸党,惩治罪犯。宣帝为人聪明、正直,统御海内,臣下恪尽职守、谨守法律,朝廷没有大的失误。宣帝因循旧典,天下获得大治。在哀帝、平帝年间,两位皇帝在位时间较短,处理朝政缺乏经验,丞相王嘉随意变通法律,废黜先帝制定的法典,数年之间积累下上百件棘手案子,有些案件难以处理,有些案件违逆民心。臣谨将危害最大的几宗案件附录在下。

陛下以五常教化百姓,推行九德,审时度势,拨乱反正,功德堪比文帝、武帝,德行侔于高祖,不应该因循衰世法典。愿陛下认真思考,反思执法中的缺失,下诏有关官员,择其善者而从之,制定不可更改及影响后世的法典,天下幸甚。

光武帝将梁统的奏章交予三公府、廷尉署讨论,大家认为施行严刑峻法目前还不是明王施政的要务,前汉施行轻法,时间已久,不宜轻易改动。梁统的谏言,没有被采纳。

梁统再次上疏:“有关官员认为臣的谏言不宜施行。臣以为,臣的谏言,并非强调以严刑峻法治国。臣看到,从高祖以来,直至孝宣皇帝,他们施行的刑法,大多符合经书典籍。对比今天的法律,参考过往的经验,遵循前汉的法律实践,有些条款并非难以更改。臣的谏言,书不尽意,奏请陛下召见,臣愿意将所思所想,面对尚书及陛下近臣,详细陈述。”光武帝诏令尚书,听取梁统陈述,梁统面对尚书,继续陈述:

臣听说,明君圣王,建立刑罚制度,即使在唐尧、虞舜盛世,也要惩治四凶。《尚书》讲:“天讨有罪之人,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种罪人。”还说:“皋陶制定刑法,用以治理天下百姓。”孔子说:“刑罚不能公平,百姓就会手足无措。”“公平”的含义,是表示执法轻重,符合实际。《春秋》记载的诛杀,包括公室亲属,一旦犯法,绝不宽恕。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,安定社稷,挽救危局,这并非抛弃仁爱之心,最重要的是要阻断奸贼的邪念、恶行!

从高祖建立汉朝,直至孝宣皇帝,皇帝英明,朝臣忠诚,君臣在朝堂上谋划大计,深谋远虑,仍然要因循旧章,不敢轻易改动。海内大治,审理的罪案也在减少。从元帝初元到哀帝建平年间,减少刑罚一百余条,盗贼却日益增多,每年有上万宗刑案。后来,三辅地区贼寇猖獗,聚众滋事,甚至焚烧武帝茂陵,火光照亮长安未央宫。再后来,陇西地区、北地郡、西河郡的贼寇在州郡流窜,遥相呼应,攻占国家武库,盗取兵器,劫掠官吏、百姓。朝廷颁发诏书,剿捕贼寇,连年征剿仍然难以平息。在当时,天下并无大难,百姓安居,而贼寇之势,竟然如此猖獗,此皆因为刑罚过宽,达不到惩治目的,致使愚民轻易犯法,才会有这样的结果。

由此看来,用轻刑治理国家,反而会产生祸患;将恩惠施与奸邪,只会令黎民遭受伤害。臣建议,陛下应该多咨询像孔光、师丹那样的贤臣,多听取他们的意见。

尚书将梁统的奏议禀报皇上,光武帝压下奏章,没有回复。

再后来,梁统出任九江郡太守,受封为陵乡侯。在任上,梁统政绩优异,官吏、百姓敬畏太守,服从治理。梁统在任上去世,嗣子梁松继承爵位。

梁松,字伯孙,年轻时担任宫中侍郎,娶了光武帝的女儿舞阴长公主,后来,梁松升任虎贲中郎将。梁松博览经书,熟悉前汉制度,就建造明堂、辟雍、郊祀、封禅典礼,与儒生们展开讨论,受到皇帝信任,非一般朝臣所能比拟。光武帝驾崩,梁松接受遗诏,担任辅政大臣。明帝永平元年,梁松改任太仆。

为私事,梁松多次写信向郡县官员请托,永平二年,事情被人揭发,遭到免官,梁松心怀怨恨。永平四年冬天,梁松散发匿名信,肆意诽谤他人,被捕入狱,死在狱中,封国被撤销。

儿子梁扈,以恭怀皇后堂兄的身份,在和帝永元年间担任黄门侍郎,转任卿士、校尉。梁扈为人谦恭、礼让,熟读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。安帝永初年间,梁扈担任长乐宫少府。梁松有一弟弟名梁竦。

梁竦,字叔敬。年轻时,梁竦学习孟氏《易经》,二十岁时,梁竦教授《易经》。后来,梁竦受到哥哥梁松案牵连,与弟弟梁恭一起被流放至九真郡。九真郡地处南方,要渡过长江、洞庭湖,还要坐船溯沅水、湘江而上。在路上,梁竦有感于伍子胥、屈原等前代先贤,因为遭到奸人诬陷,沉江而死,因而写作《悼骚赋》,以资纪念,把辞赋系在玄石上,投入江中。

后来,明帝下诏,让梁竦返回家乡本郡。梁竦回来后,闭门读书,潜心修养,以经书典籍自娱。梁竦写作多篇文章,将其编辑为《七序》。班固看了后,称赞道:“孔子著《春秋》,乱臣贼子恐惧,梁竦写作《七序》,尸位素餐者惭愧。”梁竦乐善好施,不肯谋划家业。大嫂舞阴公主赐予梁氏的财物,按照亲疏远近有所差别,特别敬重梁竦,即使是衣服、食物、器物,也要多分一些。梁竦把分得的东西全部拿出来,再分送给族中亲属,不留分毫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