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曹郑列传 白话文翻译
张纯,字伯仁,京兆杜陵县人。高祖父张安世,在西汉宣帝朝曾担任大司马卫将军,受封为富平侯。父亲张放,在西汉成帝朝曾担任宫中侍中。年少时,张纯继承父亲的爵位、封国,哀帝、平帝年间,张纯在宫中担任侍中。王莽执政时,张纯位列九卿。王莽篡汉夺位,许多汉室封立的诸侯王、列侯失去爵位,张纯为人敦厚、谨慎,奉职守法,得以保全封爵。
建武初年,张纯来到洛阳拜谒阙门,光武帝恢复张纯的封国。
建武五年,光武帝拜张纯为太中大夫,派张纯率领颍川郡精锐骑兵,安抚荆州、徐州、扬州,监督地方转输军粮,同时监督汉军将领。再后来,张纯率领汉军,在南阳郡屯田,此后,张纯升任五官中郎将。有关官员上奏,称凡不是刘氏宗室的列侯,均不宜再恢复封国。光武帝说:“张纯在宫中宿卫十余年,保留张纯的封国,封张纯为武始侯,享受原封国富平县一半食邑。”
张纯侍奉过几朝皇帝,熟悉朝中政务。
建武初年,旧的典章制度已经缺失,在处理朝政时,每当有疑问,皇帝就会向张纯咨询,从郊祀天地、祭祀宗庙,到举行大婚典礼、成人加冠礼、丧葬、改变纪元等,张纯提出很多建议。光武帝对张纯的建议很重视,又让张纯兼任虎贲中郎将,经常召见张纯,甚至一日四五次。张纯认为,宗庙祭祀礼仪尚未完备,前代皇帝驾崩,昭穆位序已经失序,建武十九年,张纯与太仆朱浮共同上奏:“陛下起于平民,除暴安良,横扫天下,继承祖宗宏业,恢复汉室统治。臣以为,经学大义遵循人心向背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陛下创制革命,虽然叫作光武中兴,名义上仍可称‘汉室中兴’,应该继续奉祀先帝,祭祀祖庙。从元帝以来,确定高帝为接受天命的汉室始祖,孝文帝具有大德,庙号为太宗,孝武帝开疆拓土,庙号为世宗,应该按照旧制,谨遵礼法,陛下还应该建立亲庙,祭祀四世祖先,从父考南顿君(刘钦)至舂陵节侯(刘买)。礼法上,即位为某人后嗣者,即为某人的儿子。奉祀大宗,应该降低私亲。陛下应该在高庙举行禘祭、祫祭,排列昭穆位序。陛下的祖上,直至舂陵节侯,四世祖先,与先帝是君臣关系,以卑位侧身于尊位,不符合礼法。如果没有王莽篡汉之祸,汉室大宗,没有后嗣,就要在宗室选择大位继承人,陛下以宗室身份继承大统,符合礼制,顾及私亲,岂不是违背礼法?在往昔,高帝接受天命,为开国皇帝,并非从太上皇手中接受帝位。宣帝以昭帝的孙子,继承帝位,不能顾及私亲,因此为父亲建立祠庙,由大臣负责祭祀。臣愚以为,应该废除新建的亲庙,按照高祖、宣帝旧例,陛下归为大宗。奏请陛下,将奏议交予朝廷官员廷议,再做出决定。”光武帝将奏议交予朝中公卿讨论,大司徒戴涉、大司空窦融认为:“应该按照宣帝、元帝、成帝、哀帝、平帝五帝,四代人延续至今,作为宗庙。宣帝、元帝尊为祖庙、父庙,陛下亲自祭祀。成帝以下,由有关官员祭祀。另外为父考南顿君(刘钦)建立皇考祠庙,祠庙祭祀上推至舂陵节侯,由当地官员负责祭祀,以表明尊尊之敬,亲亲之恩(注:成帝是元帝的儿子,哀帝、平帝是元帝的孙子,按照辈分,光武帝与成帝是平辈)。”光武帝采纳谏言。在当时,宗庙祭祀事宜尚未完备,此后,元帝以上的皇帝在洛阳高庙祭祀,成帝以下的皇帝在长安高庙祭祀。
南顿君四世祖庙的祭祀,在祖居所在地由当地官员负责祭祀。第二年,张纯代替朱浮,担任太仆。
建武二十三年,张纯代替杜林,担任大司空(御史大夫)。在位期间,张纯欣赏汉初丞相曹参的执政理念,主张无为而治,在选择大司空府掾史时,尽可能选择有名望的大儒。第二年,张纯组织百姓挖掘阳渠,引洛水灌溉农田,百姓从中获利很多。
建武二十六年,光武帝诏命张纯:“禘祭、祫祭,很久没有举行。《论语》讲:‘三年不举行礼仪,礼制会遭到破坏;三年不奉行乐礼,乐礼会遭到废弃。’按照经典记载,制定相关礼仪制度。”张纯上奏:“按照礼制,三年举行一次祫祭,五年举行一次禘祭。《春秋传》有解释:‘何谓大祫祭?就是把历代祖先的神位,放在祖庙一起合祭。’已毁庙以及尚未毁庙的神主都要摆出来,与太祖神位共同祭祀,每五年举行一次盛大祭祀。按照汉室旧制,每三年举行一次祫祭,已毁庙的宗庙神主在高庙举行合祭。未毁宗庙的神主单独祭祀,不参加合祭。平帝元始五年,诸侯王、列侯、宗室参加助祭,举行禘祭。
建武十八年,陛下巡幸长安,举行禘祭。按照礼制,每三年一闰,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小的调整;五年两闰,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大的调整。因此,三年一祫祭,五年一禘祭。禘祭之所以为‘谛’,是要确定父子昭穆位序。禘祭在夏季四月,夏天阳气在上,阴气在下,可以端正尊卑位序。祫祭在冬季十月,五谷收获完毕,储藏结束,礼仪完成,可以合祭,祖宗牌位会聚在一起,享受祭礼。这种祭祀典礼遭到废弃已经有八年。臣以为,应按照礼制继续执行,在适当时机确立为制度。”光武帝采纳张纯的谏言。从此以后,禘祭、祫祭的礼仪才正式确定下来。
当时,南匈奴单于、乌桓已经投降朝廷,边疆久无战事,百姓远离战乱,庄稼连年丰收,家给人足。张纯认为,圣王须重视教育,学校、辟雍的建立,应该提上议事日程,以此尊崇礼仪,百姓富裕后,应该向百姓推行教化。张纯考察《七经谶》、《明堂图》、河间献王刘德奉献的古书《辟雍记》、孝武帝封祭泰山的《明堂制》,以及平帝年间朝臣廷议的内容,欲将考察结果奏报皇帝。还未来得及上奏,恰逢博士桓荣上奏,说应该建立明堂、辟雍。光武帝将奏章交予三公府、太常讨论,张纯的奏议与桓荣相同,光武帝批准奏议。
建武三十年,张纯上奏,认为应该封禅泰山,张纯说:“自古以来,接受天命、拥有天下的帝王,以及治理天下政绩卓著的帝王,一定会安排封禅,向上天祭告成功。《乐动声仪》讲:‘以《雅乐》教化百姓,从《风》到《颂》。’周代成康年间,安排郊祀、封禅,这些在典籍里有记载。《尚书》讲:‘每年二月,帝王东行巡狩,抵达岱宗,焚烧香木,遥祭山川。’指的就是封禅。臣以为,陛下接受天命,中兴汉室,平定海内动乱,恢复宗庙祭祀,抚恤百姓,安定天下,亿万兆民,重获新生。陛下的恩德,犹如祥云布下甘霖,恩惠施于兆民,百姓获得安宁,四方夷狄,仰慕德义。《诗经》讲:‘接受上天福佑,四方来贺。’今年是摄提年,太岁在甲寅,德星在东宫。在此吉祥时刻,应该仿照尧帝当年的盛典,继续孝武帝的圣业,在二月东行巡狩,封泰山,向上天祭告,上报天神,汉室大统已经恢复,汉室中兴,刻石勒碑,记载功绩;禅梁父山,祭祀地祇,将福祚传予后世子孙,奠定万世基业。”中元元年,光武帝东行,封禅泰山,张纯以御史大夫身份跟随皇帝封禅。张纯将武帝元封年间封禅泰山的仪式,以及刻石勒碑的碑文,呈上光武帝。三月份,张纯去世,谥号为节侯。
儿子张奋继承爵位。
张奋,字稚通。父亲张纯临终前告诫家丞:“司空无功于国家,却蒙受皇帝厚恩,享受爵位封土。我死之后,不要再让后嗣继承封国。”张奋的哥哥张根年少时有病,光武帝下诏由张奋继承爵位。张奋坚称父亲有遗嘱,不肯再接受爵位。光武帝敕令:如果张奋抗命,就将张奋逮捕下狱。张奋恐惧,这才接受爵位。明帝永平四年,张奋按照规定回到封国。
张奋从小好学,奉行仁义,生活俭朴,常将封国内的租税拿出来分送与族人、贫困者。即使有时钱财匮乏,也乐善不疲。
永平十七年,儋耳郡请求内附汉朝(注:儋耳郡在元帝朝脱离汉朝),张奋向朝廷道贺。明帝在宣平殿召见张奋,在回答明帝策问时,张奋的应对符合明帝的心意,明帝很欣赏张奋的才艺,任命张奋为侍祠侯。章帝建初元年,章帝拜张奋为左中郎将,改任五官中郎将,转任长水校尉。建初七年,张奋担任将作大匠。章帝章和元年,张奋遭免职。和帝永元元年,张奋担任城门校尉。永元四年,张奋改任长乐宫卫尉。第二年,张奋代替桓郁,担任太常。永元六年,张奋代替刘方,担任司空(御史大夫)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