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 > 张曹郑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张曹郑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当时,连年遭受旱灾,朝廷向上天祈雨,毫无效应,张奋上表:“连年干旱,庄稼歉收,百姓饥困。今年夏天,又是久旱无雨,秋季庄稼还未播下,夏季就要过去,岁月紧迫。国家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命。当今要务,尤须重视粮食。臣蒙受皇恩,肩负重任,常夙兴夜寐,忧心思虑。奏章难以表达臣的心情,臣奏请通过中常侍,进一步解释奏章。”和帝召见张奋,张奋就时政向和帝陈述意见。第二天,和帝诏令太尉、司徒前往洛阳诏狱,调查狱中的囚犯是否有蒙受冤屈者。收捕洛阳令陈歆,之后大雨三日。

在任上,张奋为官清廉,并无卓越政绩。永元九年,因病免职。张奋在家中上疏:“圣人所赞美的,朝廷所强调的,都是重视礼乐。五经殊途同归,礼乐尤为重要。孔子讲:‘安定天下,治理民众,莫过于礼;移风易俗,莫重于乐。’孔子还说:‘通过揖让,推行教化,这是礼乐的作用。’先王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,因此,礼乐兴盛。孔子对子夏讲:‘礼的作用,在于修身;乐的作用,在于养性。我就是这样做的!’孔子还说:‘礼乐不兴,刑罚难以发挥作用;刑罚不能公平,民众将会手足无措。’臣以为,朝廷应该在适当时机制作礼乐。以先帝之圣德,多次颁发诏书,痛惜礼崩乐坏。而且,许多儒生还不了解礼乐,奏议中,有许多内容驳杂。臣的家族有多人曾在台辅担任要职,臣看到礼仪大典至今尚未完备,暗自忧伤,有时寝食难安。臣已经年迈体衰,真的希望在臣去世之前,能看到礼乐制度得到完善。”永元十三年,和帝召见张奋,拜为太常。张奋上疏:“朝廷应该制定礼乐,并记录在档案。王者通过礼推行教化,通过乐表现成功。谨提出有关礼乐的三件事项,奏请陛下交予有关部门,选择时机加以确立。在往昔,孝武帝、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,向上天祝告大功告成。然而,并没有相应的乐礼配合,封禅大典仍不完备。先帝诏令曹褒完成此事。现在,陛下按照程式,完成乐礼,犹如周公斟酌文武之道,并非从头开始。奏请陛下早下决心,不要迟疑。长久耽搁此事,只是持谦逊态度,那么,大汉的礼乐事业就难以完成。这不是彰显祖宗圣德,建立太平盛世的态度,不能为后人所效法。”和帝赞赏张奋的谏言,但并未施行。当年冬天,张奋因病免职。第二年,在家中去世。

嗣子张甫继承爵位,张甫官至津城门侯。张甫去世,嗣子张吉继位。安帝永初三年,张吉去世,没有子嗣,撤销封国。从汉昭帝封张安世为列侯到张吉,张氏享有封国传承八世,经历王莽篡汉、天下动乱,二百年间没有遭到过贬黜。受封为列侯的官员,没有人能与张氏相比埒。

曹褒,字叔通,鲁国薛县人。父亲曹充,教授庆氏《礼经》。

建武年间,曹充担任博士,跟随世祖巡狩泰山,封禅完毕,确立封禅礼仪。返回后,曹充受诏继续确定七郊、三雍、大射、养老礼仪。明帝即位,曹充上疏谏言:“汉室再次接受天命,举行封禅大典,然而礼崩乐坏,不能为后世皇帝所效法。在往古,五帝不沿袭旧的乐礼,三王不沿袭旧的礼仪,大汉应该制作新的礼乐,以昭示后世皇帝。”明帝问:“为何要制定礼乐?”曹充答:“《河图括地象》讲:‘汉朝建立,礼乐文雅出世。’《尚书琁机钤》讲:‘汉室皇帝,德洽作乐,名予。’”明帝批准奏议,下诏说:“从今日起,更改太乐官为太予乐,配以诗歌,表演曲操,以俟君子。”此后,明帝拜曹充为侍中,负责制作章句,解释疑难,此后,便有了“庆氏学”。

从少年起,曹褒就胸怀大志,为人大度,自从结发、举行完成人礼,曹褒就开始教授父亲传授的儒学。曹褒知识渊博,为人风雅,特别重视礼仪之事。曹褒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尚未完备,羡慕叔孙通在汉初为汉室制定礼仪,为此,曹褒日夜钻研,静思默想,睡觉时还抱着笔札,走路时仍诵习经文,当陷入沉思时,往往忘记了要上哪儿去。

最初,曹褒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圉县县令。在任上,曹褒以仁德治理百姓,以礼仪推行教化。当时,其他郡有五个盗贼流窜于圉县界,被官吏捕获。陈留郡太守马严嫉恶如仇,听说后,暗示县令杀掉这五人。曹褒对县吏讲:“无故剥夺他人的性命,上天会予以惩罚。皋陶不为偷盗制定死刑,管仲遇上盗贼,擢拔为卿士。今天,秉承太守的旨意,妄行杀戮,是悖逆天心,奉迎太守,上天一定会予以惩罚。能保全这五人的性命,即使获罪,我也心甘情愿。”遂没有诛杀盗贼。马严上奏朝廷,说曹褒为官软弱。曹褒遭免职,返回故乡。后又在郡府担任功曹。

此后,朝廷征召曹褒,拜为博士。恰逢章帝欲制作礼乐,元和二年,章帝下诏:“《尚书·河图》讲:‘汉室第九世帝王昌盛,第十世帝王发扬光大,第十一世帝王兴旺发达。’《尚书·琁机钤》讲:‘刘氏的远祖唐尧帝治理天下,尧典记载,制定礼乐。’我继承帝业,尚未做出过成就,受托帝命,何以振兴,光宗耀祖,何以施惠予百姓?《帝命验》讲:‘按照尧帝那样,推行德政,上天就会降临祥瑞。’在往古,三皇五帝治理天下都有治理的方法,朕继承大统,知识浅薄,勉力担此重任,虽然欲效法圣人,常担心力不能胜任。每当阅读圣王事迹,心中常忐忑不安。”曹褒了解到章帝欲在礼仪上有所作为,上疏皇帝:“在往昔,圣人受命于天,拥有天下,成为帝王,在此之后,莫不制作礼仪、礼乐,歌功颂德。功成之后,制作礼乐,教化有效,制作礼仪,这样,既可以挽救时弊,移风易俗,还可以招来福瑞,为百姓祈福。而今,皇天降临祥瑞,嘉祥符瑞臻至,及时制作礼仪,好过用言语表达。应该确立礼仪,作为《汉礼》,昭显祖宗盛德之美。”章帝把曹褒的奏章交予太常,太常巢堪认为朝廷的礼仪绝非曹褒能力所及,不应该采纳曹褒的建议。章帝知道大臣们守旧,墨守成规,难以弃旧图新,认为朝廷的礼仪应该适时确立。第二年,章帝再次下诏:“朕以不德,继承祖宗宏业。此前,鸾凤翔集,麟龙臻至,普降甘露,嘉谷滋生,灵芝等祥瑞之物记录在史官档案。朕夙兴夜寐,战战兢兢,对上无以彰显先帝圣德,对下尚无政绩惠民。汉室遭逢秦末乱世,礼崩乐坏,当初只能因循守旧,不能彰显圣朝景象。有懂得礼仪的贤者,务必献计献策,各尽其能。”曹褒看了诏书,深深叹息,对学生们讲:“在往昔,奚斯制作《鲁颂》,正考甫制作《商颂》。人臣按照大义,辅佐圣王,彰显圣王功德,竭尽忠诚,这是佳美之事。我应该当仁不让,为何要回避!”曹褒再次上疏,详细陈述制定礼仪的重要,以及制定礼仪的意义。章帝拜曹褒为侍中,跟随皇帝南巡。返回后,章帝把制定礼仪的事情交予三公府。三公府还未来得及奏报,章帝又下诏,召见玄武司马班固,向班固询问制定礼仪的相关事宜。班固答:“京师的儒生,大多能够讲解礼仪,应该把他们集中起来,集思广益,共同制定汉室礼仪。”章帝说:“俗话讲:‘在路边盖房,三年不成。’懂得礼仪的儒生,往往文人相轻,喜欢争执,相互诘难,迟迟难有定论。在往昔,尧帝制作《大章》,仅用一位大臣夔,就把事情办妥了。”章和元年正月,章帝召曹褒到嘉德门,令小黄门拿出班固呈递给朝廷的叔孙通关于汉初礼仪的十二篇奏疏。章帝敕令:“这些礼仪散乱、简略,大多不符合经义。按照经义,逐条加以修订,使其便于施行。在南宫、东观集中一批儒学宗师,静心制作礼仪。”曹褒受命,按照次序制定礼仪,参照旧典,博采五经、图谶,撰写从天子到庶民的冠礼、婚礼、吉凶、终始,共计一百五十篇,写在二尺四寸的简牍上。当年十二月,曹褒上奏朝廷。章帝认为大臣们的意见难以统一,暂且以曹褒的奏议为准,不再诏令有关部门复议。恰逢章帝驾崩,和帝即位,曹褒又为礼仪制作章句解释。此后,和帝以《新礼》两篇举行加冠礼。和帝擢拔曹褒为监羽林左骑。和帝永元四年,曹褒转任射声校尉。再后来,太尉张酺、尚书张敏等上奏和帝,说曹褒擅改汉室礼仪,篡改圣人确定的经术,应该判处死刑。和帝虽然将奏议留中不发,而新制定的《汉礼》又被搁置下来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