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 > 郑范陈贾张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郑范陈贾张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郑兴,字少赣,河南郡开封县人。年轻时,郑兴学习《公羊春秋》,晚年研习《左氏春秋》,积累下丰厚的儒学知识,精研深思,通晓义理,一起学习的同学,皆以郑兴为老师。王莽天凤年间,郑兴带领学生,跟随国师刘歆研讨经学大义。刘歆很欣赏郑兴的才学,让郑兴协助撰写条例、章句、训诂,同时帮助校勘《三统历》。

更始帝即位,诏命丞相府司直李松代行丞相职事。李松先进入长安,任命郑兴为丞相府长史,让郑兴前往洛阳,迎接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。更始帝的部将皆为崤山以东人,他们劝说更始帝暂且留在洛阳。郑兴谏言:“陛下从荆楚起兵,政权还未稳定,刚建立国号,关中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,打开函谷关,迎接陛下。为什么?因为苦于王氏虐政,思念高祖建立的汉朝。如果长久得不到朝廷抚慰,臣担心,关中百姓一旦离心离德,贼寇又会重新聚集。《春秋》讲‘齐国公子小白回到齐国’,没有称齐桓公为齐侯,是因为桓公还没有拜谒祖庙。如今,谏言者建议陛下先平定赤眉军,再进入关中,这是不懂得义理,追求末端。臣担心,国家把防务放在函谷关,如果留在洛阳,陛下能睡得安稳?”更始帝这才下定决心:“朕西入函谷的决心已定。”此后,更始帝拜郑兴为谏议大夫,诏令郑兴安抚萧关以西和朔方、凉州、益州。郑兴出使返回,更始帝又拜郑兴为凉州刺史。恰逢天水郡发生叛乱,叛军杀了天水郡太守,郑兴获罪,遭免职。

当时,赤眉军已经攻入函谷关,东行的道路被阻断,郑兴只好西行,投奔隗嚣。隗嚣以礼延请郑兴,郑兴耻于在隗嚣处任职,称病不起。隗嚣喜欢美化自己,常以西伯(周文王)再生自喻,与部下商议,欲自立为王。郑兴听说后,劝谏隗嚣:“《春秋传》讲:‘不谈忠信的话,谓之嚣张,不听五音的和声,谓之耳聋。’在此间,诸将聚会,没有一句谈论忠信的话语;大将军聆听诸将妄议,却不加以制止!在往昔,文王秉承祖上圣德,加上文王聪慧、明察,三分天下已经有其二,仍然服侍殷室。及至武王即位,八百诸侯在孟津不期而会,前来助战,襄助武王伐纣。大家都说:‘纣王可伐矣。’武王依然认为未知天命如何,随后撤军,以待天赐良机。高祖南征北战数年,仍然以沛公身份统领大军。而今,将军德行虽明,祖上并没有宗周福祚之荫庇,军威虽振,也没有高祖武功之显赫,将军欲举大事,谋划成功很难,祸患却会旦暮而至,如果一意孤行,岂不是不自量力?愿将军深思。”最终,隗嚣没有称王。再后来,隗嚣设立许多职位,借以抬高身份。郑兴再次劝谏:“将军任命的中郎将、太中大夫、持符节官员,这些都是王者才能任命的官职,非人臣所能设立。孔子说:‘只有鼎器与名分,不能假手于人。’不能假手于人,同样不能从他人手中窃为己用。有其名,无其实,反而有损其名,起不到尊上的作用。”隗嚣对谏言虽然不满,还是停止设置官员。

及至隗嚣把儿子隗恂送入京师侍奉皇帝,将要启程,郑兴通过隗恂,向隗嚣提出请求,希望回去安葬父母。隗嚣没有答应,只是更换了郑兴的住处,增加了郑兴的俸禄。郑兴来见隗嚣,说:“此前遭逢赤眉军之乱,臣作为外来僚属,在将军身边帮助将军阐明义理。幸蒙将军爱护,得以保全性命。郑兴听说,侍奉亲人之道,在于生前事之以礼,死后葬之以礼,祭祀符合礼义,遵循礼制侍奉,不敢有任何失礼的行为。如今因为我的父母还未安葬,请求将军,愿乞骸骨回到家乡,安葬父母。如果将军以增加俸禄,改善居所,欲让臣改变主意,这是臣以亲情为托辞,向将军谋求好处,毫无义理可言。将军为何要这样做!”隗嚣问:“隗嚣真的不值得效力?”郑兴答:“将军控制七郡之地(注:天水郡、陇西郡、武威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、金城郡),军队兼有羌胡之众,以此为资本,拥戴圣朝,德莫大焉,威莫重焉。将军驻扎在塞外,即为专命之任,入朝奉职,即为鼎足之臣。郑兴只能从俗,不敢隐居,通过将军谋求进身之途,不患不显达,通过将军谋求在朝廷任职,不患不能担任高位,这是郑兴的想法,不敢隐瞒。郑兴为父母安葬请辞,不会改变主意。我愿意把妻子儿女留下,独身回去安葬父母,将军又有何猜忌?”隗嚣说:“那好吧。”催促部下为郑兴置办行装,让郑兴与妻子儿女一起,东行返回家乡。这是建武六年的事情。

此前,侍御史杜林与郑兴一起在陇西寄居,杜林向光武帝推荐郑兴:“臣注意到河南郡人郑兴坚守道义,熟读经书,好古博物,见疑不惑。郑兴有公孙侨、观射父之德行。陛下应该把郑兴召至身边,掌握宫中机要。在往昔,张仲在周室辅佐周宣王,为宣王所倚重,诗人为此制作诗篇(注:指《诗经·小雅》中‘侯谁在矣,张仲孝友’一句)。奏请陛下考虑,把郑兴召至身边,以供陛下垂询。”于是,光武帝征召郑兴,拜为太中大夫。

第二年三月的最后一天,出现日食。郑兴为此上疏:

《春秋》记载,天象出现异象为灾,大地出现异动为妖,民间违逆圣德为乱。民间有动乱,则妖、灾就会横行。去年以来连续出现灾害,恐怕与任职官员有关。《春秋》讲:“昭公十七年夏天六月甲戌朔,出现日食。”《左传》讲:“过了春分,还未到夏至,日月星三光运行失序。百官穿上素服,国君不进肴馔,避开正殿,等待灾异过去。乐官击鼓,庙祝用币祭祀,史官用辞祷告。”今年四月,孟夏之际,本应该是阳气用事,阴气下降,灾害却频繁出现。国家治理不能奉行善政,日月运行就会出现异象,灾害频繁降临,不能不有所警惕。关键要顺应人心,选择贤臣。当年,尧帝知道不可以重用鲧,违心使用,是违背初衷,屈服于大臣的谏言。齐桓公返回齐国即位,重用管仲为国相,晋文公返回晋国,重用郄縠,都是选择良臣,不以个人偏好,重要的是要选择贤良。而今,朝廷公卿大夫很多人举荐渔阳郡太守郭伋担任大司空要职,陛下迟迟未下决心。已经有流言蜚语:“朝廷欲重用功臣治国。”偏爱功臣治国,用人一定会有偏颇。愿陛下向上效仿唐尧、虞舜,向下学习齐桓、晋文,舍弃偏爱,重视举荐,从德行、才能两方面考虑,以成全群臣举荐贤良的诚意。

日月按期交会,应该是朔望,然而,近年来发生日食,时间大多在月末。时间未到而日月交会,这说明月亮运行过快。太阳象征国君,月亮象征大臣,国君亢奋,臣下做事情就会匆忙,月亮就会有运行过快的异象。今年正月多霜,在此之后,天气严寒,这也是做事情急迫的异象。上天犹如贤圣之君,对待孝子反复告诫,犹如慈父欲让孝子返回正途,所以多次以异象警示,其实,这也是国家的福气。陛下亢奋,群臣做事情就会急迫。应该适时调整政策,以柔和治理天下,留意《尚书·洪范》强调的施政要义,集思广益,多听取臣下的意见。

奏书递上,皇帝多有采纳。

光武帝曾经就郊祀之事问郑兴:“我打算按照图谶举行郊祀,你看如何?”郑兴回答:“臣不懂得图谶。”光武帝大怒,说:“卿不懂得图谶,是否要非议图谶?”郑兴惶恐,忙回答:“臣学习经书,没有学习过图谶,并非要非议图谶。”皇帝心中稍有缓解。郑兴多次就政事提出谏言,按照经书要义撰写文章,典雅蕴籍。但是,郑兴对图谶不感兴趣,因此也得不到皇帝重用。

建武九年,光武帝派郑兴监察在津乡驻扎的征南将军、积弩将军,恰逢征南将军岑彭被刺客杀害。此后,郑兴暂代岑彭统领军队,与大司马吴汉一起,进攻公孙述。公孙述败亡,光武帝诏令郑兴在成都驻扎。过了一段时间,侍御史弹劾郑兴,在奉命出使时私自买卖奴婢,郑兴因此而获罪,转任莲勺县令。当时,刚经历过战乱,郡县治理荒废。郑兴在莲勺县修筑城郭,用礼仪教化百姓,又因为某事遭免职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