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>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孔子说:“孝,莫过于孝敬父母,孝敬父母,莫过于祭天时,让文王配享祭祀,周公就是这样做的。”子路说:“贫穷是令人痛心之事!父母生前,无力奉养,父母去世,不能安葬。”孔子又说:“即使喝豆粥,饮清水,也是孝啊。”并非钟鼓是演奏礼乐的根本,然而演奏礼乐,不能没有乐器;并非三牲才是表达孝敬的祭祀,然而孝敬父母,始终不能忘记。有钟鼓乐器,但是忘记礼乐的根本,这是背离“礼”的初衷;乐器用以和声,即使简陋,也能达到“礼”的效果。孝敬父母,抛弃德行,就是背离“孝道”;加强修养,获得荣禄,同样是孝敬父母。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周公在祖庙祭祀上天,配享文王,令四方诸侯陪祭。奉行孝道,仲由用豆粥孝敬父母,超过东邻的三牲。认为豆粥微薄,不择手段地谋求荣禄,以此来孝敬父母,这是对孝道的误解。孝敬在于心诚,并不在于形式,有了孝心,获得荣禄,同样能孝敬父母。

光武中兴,庐江郡人毛义,字少节,家中贫穷,以孝行闻名。南阳郡人张奉仰慕毛义,前来拜访。刚坐下,官府的文书送到,任命毛义为代理县令,毛义捧着文书,回到屋里,喜形于色。张奉重视节操,有远大志向,看着毛义高兴的样子,心中不免鄙视,后悔远道而来,毛义竟然如此看重荣禄,遂辞别。及至毛义母亲去世,毛义辞去官职,为母亲守孝。三公府多次征召,正式任命毛义为县令,毛义始终坚持孝义,出入进退有礼。再后来,朝廷举荐贤良,公车署征召毛义,毛义不肯应召。张奉叹息道:“贤者不可远视。毛义往日的欢喜,仅仅是为了让父母高兴,这才委屈自己。这是人们常讲的‘家贫、父母年迈,不挑选官职,出仕为官’啊。”建初年间,章帝下诏褒奖毛义,赐予谷米一千斛,每年八月,当地县长、县吏到家中慰问,又加赐羊、酒。毛义在家中去世。

在安帝朝,汝南郡人薛包,字孟尝,好学不倦,为人敦厚,母亲去世,薛包以笃孝闻名。及至父亲娶了后母,后母厌恶薛包,让薛包分家另居,薛包日夜哭泣,不肯离去。父亲用棍子毒打,不得已,薛包只好在父亲的住屋旁搭盖茅庐,每日清晨进入父亲的房屋洒扫,父亲生气,把薛包赶出去。薛包就住在里门,每天早晚伺候。过了一年多,父母不忍心,让薛包回家。后来,父母去世,薛包为父母服孝六年,极度哀伤。再后来,弟弟要求分家,另外居住,薛包不能阻止,于是平分家产,把年老的奴婢归于自己。薛包说:“他们与我共事多年,你不会使用。”留下的田地瘠薄,房屋破旧,薛包说:“我从小就打理这些,不忍离弃。”留下的器物破败,薛包说:“我平素就使用这些,已经习惯。”分家后,弟弟多次破产,薛包又尽力帮助。安帝建光年间,公车署征召,安帝拜薛包为侍中。薛包性情恬淡,常称身体有病,卧床不起,以垂死乞求辞职。安帝下诏,赐薛包回家养病,像毛义一样,以优厚的礼遇送走薛包。薛包享年八十岁,寿终正寝。

以上二人,以“孝道”对待亲情,以“信义”感动世人,成名后接受荣禄,依然进退有礼,这是真正地孝敬父母,恺悌兄弟。还有江革、刘般等,道德品行高尚,重视“孝义”,同样有远大志向。把他们的事迹记录在本传。

刘平,字公子,楚郡彭城人。原来的名字叫刘旷,明帝即位,刘旷将名字改为刘平。王莽执政期间,刘平担任郡府官吏,代理菑丘县长,在任上推行教化。此后,每当属下县邑有盗贼,郡太守就会让刘平代理县令,刘平上任,教化斐然,政通人和,一郡人都认为刘平善于理政。

更始年间,天下大乱,刘平的弟弟刘仲被贼寇杀害。有一天,贼寇又不期而至,刘平扶着母亲逃难。刘仲留下一个遗腹女,仅有一岁多,刘平抱着侄女,留下儿子。母亲欲抱回孙子,刘平不让。刘平说:“在此情况下,不能保证两个孩子都存活,刘仲不能没有后代。”刘平带着母亲、侄女逃离险境,与母亲躲藏在野外的沼泽地。有一天清晨,刘平出去寻找食物,碰上饿贼,要杀了刘平吃肉。刘平向饿贼叩头,说:“今天清晨出来为母亲挖野菜充饥,母亲等着我的野菜活命。请让我先回去,把野菜送给母亲,再回来就死。”说完痛哭失声。饿贼深感刘平孝敬母亲的至诚,不禁哀伤,放刘平回去。刘平回去后,伺候母亲吃完野菜,告诉母亲:“我已经与贼人约好,信义不可欺。”随后又返回找到贼人。众贼人看到刘平返回,大吃一惊,相互说:“常听说世上有烈士,今天真正见到了。你走吧,我们不忍心再吃你。”刘平得以活命。

建武初年,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,打败郡太守孙萌。在当时,刘平在郡府担任官吏,冒着生命危险,趴在孙萌身上,身上被刀砍伤七处,神志恍惚,不知命丧何时。刘平哭着对凶手说:“愿以自身代替府君受死。”贼寇睹此情景,收回兵刃,说:“这是一位义士,不要杀他。”随后离去。孙萌伤势很重,气息奄奄,醒来后,说口渴,想喝水。刘平用自己伤口流出的血,让郡太守孙萌喝。又过了几日,孙萌伤重,不幸死去。刘平裹好身上的创伤,为孙萌装殓,扶着棺柩,送孙萌回家乡安葬,一直送到孙萌的原籍县。

后来,刘平被举荐为孝廉。朝廷拜刘平为济阴郡府丞,郡太守刘育器重刘平,委以重任,上书朝廷,推荐刘平。恰逢刘平的父亲去世,刘平辞去官职。服丧期满,朝廷任命刘平为全椒县长。在任上,刘平以仁政治理百姓,百姓得到恩惠,对刘平感恩戴德,有些人甚至多报财产,以便多交赋税,或者减少年龄,以便服徭役。州部刺史、郡太守巡视全椒县,发现狱中没有羁押的犯人,人人安居乐业,无冤情可诉,刺史和郡太守只是传达皇帝的诏命而已。后来,刘平有病,辞去官职。

明帝初年,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,推荐刘平和琅琊郡人王望、东莱郡人王扶:“臣注意到,琅琊郡人王望、楚国人刘旷、东莱郡人王扶,均已经年过七十。此三人性情恬淡,所居之处,乡邑百姓服从教化,三人修身养性,笃行仁义,应该在朝廷任职。臣诚不足以推荐人才,只是尊崇推贤进士之义。”奏书递上,明帝下诏,征召刘平等,特别赐予行装费。三人抵达京师,明帝拜刘平等为议郎,多次召见。刘平升任侍中,明帝永平三年,明帝拜刘平为宗正,刘平多次向朝廷举荐名士承宫、郇恁等。在位八年,因为年老有病,刘平上疏乞骸骨,请求退休,在家中去世。

王望,字慈卿,曾客居会稽郡,教书授徒。后来,王望从议郎职务升任青州刺史,在任上,有威望。当时,许多州郡发生旱灾,百姓生活贫苦。王望巡行州部,看到路上大群的饥饿灾民,因为饥困,赤身裸体,只能以草籽充饥,有五百余人,非常可怜。王望根据情况,拿出所在地仓库的布匹、粟米,赈济灾民。用布匹制成褐色短衣御寒。事情办完后,王望上疏朝廷,报告灾情,明帝认为王望不事先上表奏请即擅自救灾,将王望的奏章交予群臣廷议,讨论该如何治罪。当时,朝中公卿均以为,王望擅自决定,法律有治罪的条例。钟离意反对,钟离意说:“在往昔,华元、子反,是楚国、宋国的良臣,他们没有秉承君命,擅自议和,二国休战符合《春秋》义理,被后世人传为美谈。如今,王望心怀仁义,不怕有犯罪的可能,勇于救灾,当仁不让。如果对王望绳之以法,将会置仁义于不顾,忽视王望的义举,有悖圣朝爱护百姓的义理。”明帝采纳钟离意的建议,赦免王望,没有治罪。

王扶,字子元,掖县人。年轻时,王扶注重品行修养,客居琅琊国不其县,所居住的地方,百姓都能受到王扶德行的影响。琅琊国相张宗送去名片,延请王扶出仕,王扶不肯。张宗欲强迫王扶,王扶收拾行李,返回故乡。张宗继续延请,王扶托病不起。太傅邓禹征召,王扶不肯应召。后来,明帝拜王扶为议郎,召见王扶,王扶在朝中任职,不大善于讲话,谦恭礼让。然而王扶性情沉稳,举止端庄,没有不符合礼义的行为,当时人称赞王扶。永平年间,临邑侯刘复著述《汉德颂》,称王扶为名臣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