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 > 班彪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班彪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奏书递上,光武帝采纳班彪的谏言。

后来,班彪被司徒举荐为廉吏,担任望都县长。在任上,班彪受到当地官吏、百姓的爱戴。建武三十年,班彪五十二岁,在任上去世,生前著有赋、论、书、记、奏事,有九篇传世。

班彪有两个儿子:班固,班超。班超另有传记。

评论如下:班彪精通儒学,是当时有名望的儒学大师。在天下崩溃、陷于动乱之际,班彪不逾礼制,言谈不离正道;出仕为官,不求显达;坚守节操,不肯背离圣人遗训;编纂史书,用以接续国史;恪守清贫,始终如一。天下恢复太平,班彪不以自身微贱,放弃谏言朝政!班彪为何能如此安贫乐道、恬淡自如?

班固,字孟坚。九岁时,班固就能写文章,诵读诗词歌赋。及至长大成人,班固博览群书,熟读文献典籍,对于百家学说,更是无所不通。班固的知识并不拘泥于一家,注重经学大义,不为章句所困。班固性情宽厚,有容人之量,不以个人才华轻视他人,受到儒生们称赞。

明帝永平初年,东平王刘苍以明帝兄弟身份,担任骠骑将军,在朝中辅政,打开东阁,延揽天下士人。班固刚满二十岁,向刘苍上书进言:

将军以周公、召公之美德,在本朝辅政,担任骠骑将军,承休明之策,建威灵之号。在往昔,周公辅佐周室,今日,将军辅佐汉室,按照《诗经》《尚书》记载,找不到第三人。司马相如讲:“须有非常之人,才能成就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才能建立非常之功。”臣班固幸得以在清明之世,忝列末位,窃以为,以蝼蚁之身份,本不该妄谈国家政事。然而,臣看到,将军身负重任,欲追随先王圣迹,兼有恢宏大度、洞察幽微之智慧,熟悉朝廷政务,熟读《六经》典籍,是非分明,礼贤下士。将军不会嫌弃臣狂妄,漠视臣的谏言。臣注意到,幕府甫一开张,将军就广泛招揽人才,四方士人莫不踊跃,愿意为将军效力。将军还应该效仿唐尧、商汤,举荐贤士,搜求伊尹、皋陶,让远近贤士无一遗漏,让幽居民间的士人为国家效力。将军招揽天下贤士,汇聚聪慧士人,选择良臣,为天下安宁,竭尽心力。再考虑怡养精神,优游庙堂,显露名声于当世,流存圣迹于万古。

臣看到,原司空府掾史桓梁,实乃当今饱学儒生,可谓久负盛名,享誉州里。七十岁时,桓梁从心所欲,行为不逾礼仪,可谓清庙之光辉,士人之楷模。京兆人祭酒晋冯,从幼年起就注重品性修养,直至白首,品学兼优,始终如一。晋冯好古乐道,为人沉稳雅静,有古人之风范,当代世俗之人盖莫能及。右扶风人掾史李育,通晓经学,品行端正,教授学生上百人,客居杜陵县,搭盖茅屋居住。京兆、扶风的文学官员,多次聘请李育,李育以家中贫困谢绝。对已学知识,李育温故知新,谈论儒学,简洁明了。李育清廉自守,品学兼优,即使前代名儒、国家名臣,譬如韦贤、平当、孔光、翟方进,也不过如此。应该让李育参加考试,参与政事。京兆督邮郭基,在州郡以孝行闻名。郭基的经学接受过名师指导,政绩有卓越表现。如果郭基得到重用,担任幕府官属,必将会有展翅飞翔之功,有杞梁奋不顾身之勇。凉州从事王雍,有卞严之节操,通晓儒学,严于律己,在凉州,王雍冠盖群儒,没有哪位官员像王雍这样优秀。在古时,周公出征远方,诸侯人人效力,唯恐“被落在后面”。将军打开幕府之门,广泛招揽人才,以鼓励远方贤士效命。弘农郡人功曹史殷肃,博学洽闻,才能卓越,能背诵《诗经》三百。殷肃奉命出使外邦,应对自如。以上六位贤士,皆有品行、学问,是当今名士,如果能够得到重用,辅佐将军,相信他们会如鱼得水,必定能做出贡献。在往昔,卞和献上宝玉,不怕身遭酷刑,屈原忠心报国,不惧汨罗沉江。最终,和氏璧光耀千秋,屈子《离骚》万世传颂。愿将军有日月之明,照亮贤士报国之路,俯身垂顾,招贤纳士,令天下英才再无荆山、汨罗之怨。

刘苍采纳班固的谏言。

父亲班彪去世,班固回到家乡。班固认为,班彪的著述可以接续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遂决心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,潜心著述。后来,有人上书明帝,告发班固,说班固私自编修国史,明帝下诏,将班固逮捕入狱。班固被关押在京兆监狱,家中的藏书被没收。此前,右扶风人苏朗诈言图谶,被捕入狱,死在狱中。班固的弟弟班超,担心哥哥会遭到严刑拷打,难以申诉,骑快马疾驰来到京师,在阙门向明帝上书,被明帝召见。班超向明帝陈述班固撰写汉史的意义,郡府也将班固撰写的《汉书》奉上朝廷。明帝读了《汉书》,很惊讶,召班固到校书部,担任兰台令史,与前睢阳县令陈宗、长陵县令尹敏、司隶校尉从事孟异一起撰写《世祖本纪》。再后来,班固改任侍郎,负责在宫中收藏典籍。班固借掌握图书之机,为东汉建国功臣及平林、新市、公孙述编写列传共计二十八篇,上奏明帝。明帝诏令班固完成《汉书》撰写。

班固认为,汉室继承唐尧宏业,最终成就帝业。到了第六世皇帝孝武帝,太史公司马迁追述西汉前朝帝王、功臣的功绩,撰写本纪,排列在华夏百王之后,始皇、项羽也在其中。武帝太初以后的史实阙如,汉史并不完整,需要补充。班固采集资料,以完成西汉历史编修,著《汉书》。从高祖建国,到孝平帝、王莽篡位被杀,共计十二世皇帝,前后二百三十年。综合西汉历史,按照《五经》义理,模仿《春秋》,前后贯通,著纪、表、志、传,共计一百篇。班固从明帝永平年间接受诏命,潜心精思二十余年,直至章帝建初年间,完成《汉书》。学者很看重班固的史学成就,得到《汉书》者,莫不认真诵读。

班固在宫中担任侍郎,得到皇帝信任,当时,洛阳正在大肆修筑宫室,疏浚护城河,关中的耆老宿儒仍然盼望朝廷能够西顾,迁都长安。班固敬仰前代学者司马相如、吴丘寿王、东方朔等,这些学者善于撰写文章,文辞斐然,借文章予以讽谏。于是,班固创作《两都赋》,献给章帝,盛赞洛阳的宏伟,制度的嘉美,以此驳斥欲西迁长安的文人骚客。辞赋如下:

有长安来的客人向东都主人询问:“人们常说,汉室建国初,高祖有在黄河、洛水间建都的意向,既而又放弃,认为此间狭小,不是建都的最佳之选,最终西迁,定都长安。主人了解这其中的原委吗?”主人答:“不甚了解。客人有怀旧的情愫,发思古之幽情,愿闻其详,以弘扬两京之恢宏。”客人答:“好啊。”

汉室西京,位于雍州,名曰长安。东边据函谷、崤山之险阻,有华山、终南之耸立。西边有褒斜、陇山之险厄,有黄河、泾水、渭水之川流。此地土壤肥沃,物产丰富,可谓九州膏腴之地;有河防,有险塞,有天下险固之美誉。当年秦王扫六合,兼并六国,从周、秦以后,周、秦、汉三代,在此建立帝王京畿。周室以龙兴,秦室以虎视。汉室接受天命,长安成为帝都。高祖当年进入武关,仰观天象,五星汇聚于东井,俯瞰河川,《河图》已有暗示,奉春郡娄敬献策,留侯张良谏言,最终,高祖下定决心,定都长安。真可谓天象人事,遥相契合。高祖西迁,义无反顾,在长安建都,关中远眺秦岭,身居高塬北阜,挟酆水、霸水,位于黄河上游。此地可奠定汉室基业,传世亿万年。宫殿巍峨,从高祖肇始,直至平帝,每朝皇帝均有宏伟建筑,真可谓富丽堂皇。西汉经历十二世皇帝,福祚绵延,华彩纷呈。长安城有上万雉堞,护城河环绕,犹如大江大河,城内有三条宽阔的大道,有十二座城门。城内街衢通畅,闾巷万千,九个市场,货物云集,商贾来自四面八方。脚不能旋踵,车不得兼顾,阗城溢郭,店铺布满巷闾,红尘四合,犹如烟云氤氲;人口众多,家境殷实富裕。各种娱乐,汇聚各色人等,都市男女,人人悠闲雅适。游学士人,谈经论道,拟于王侯。市井美女,婀娜多姿,堪比姜、姬。乡曲豪杰,游侠之雄,好似平原、孟尝、春申、信陵,相互间交游,觥筹交错,流连于都市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