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>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白话文翻译

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白话文翻译

第五伦,字伯鱼,京兆长陵县人。第五伦的祖先是田氏齐国诸公子之一,在汉代,按照制度,田氏有许多户迁至帝王陵寝县,按照名次排序,其中有一支,以“第五”为姓。

年轻时,第五伦为人耿介,以任侠仗义而闻名。王莽末年,盗贼蜂起,第五伦的家族居住在闾巷的有许多人依附盗寇。第五伦则筑起营垒固守,有贼寇来,奋力抗击,指挥众人弯弓射箭,打退贼寇。铜马军、赤眉军来犯,前后有数十批人马,不能攻下第五伦修筑的壁垒。第五伦以壁垒长身份,前往郡大尹鲜于褒处拜谒,鲜于褒认为第五伦是一位人才,任命第五伦为郡府官吏。后来因为某事,鲜于褒被贬为高唐县令,临别时,鲜于褒握着第五伦的手臂,告别道:“相知恨晚。”

此后,第五伦担任乡中啬夫,在啬夫任上,第五伦公平派发徭役、赋税,为百姓调解纠纷,得到乡民们信任。第五伦认为在乡间担任小吏不能显达,随后带上家眷,迁至河东郡,更名改姓,自称王伯齐,在太原、上党郡贩卖食盐,所到之处,不留行迹。江湖上称第五伦为“道士”,故旧亲朋不知第五伦的下落。

几年后,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大尹阎兴,阎兴召见第五伦,任命为主簿。当时,长安负责铸钱的官吏为人奸诈,阎兴责成第五伦负责铸钱事宜,担任钱掾,管理长安市场。第五伦着手统一市场的权衡、斗斛,从此以后,长安市场买卖公平,不再有作奸犯科之事,百姓心悦诚服。每次阅读皇上颁发的诏书,第五伦常叹息:“真是圣明君主,如果我能见到,什么事都好办了。”平辈人常借此与第五伦开玩笑,说:“你劝说州部将军尚且不能成功,怎么能说动皇上?”第五伦答:“还未遇到知己,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
建武二十七年,朝廷举荐孝廉,第五伦补任淮阳国医工长,跟随淮阳王来到封国。临行前,光武帝召见,很欣赏第五伦。建武二十九年,第五伦跟随淮阳王到京师朝见皇帝,随从官员得到召见,皇帝向官员询问政事,第五伦对答如流,光武帝很高兴。第二天,再次召见,与第五伦谈论至傍晚。光武帝开玩笑说:“听说卿担任郡吏时殴打岳父大人,从堂兄门前经过也不进去吃饭,有这回事吗?”第五伦答:“臣三次娶妻,均没有岳父。臣年少时遭遇战乱、饥荒,但仍然不敢随意到别人家吃饭。”光武帝听罢大笑。第五伦出宫后,皇帝下诏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,还未上任,又拜第五伦为会稽郡太守。身为二千石官员,第五伦仍然亲自铡草喂马,妻子下厨做饭。第五伦得到的俸禄,只留下每月的口粮,其余全部拿出来,分送给生活困难的百姓。会稽郡的民俗,喜欢过分祭祀,喜欢卜筮,用耕牛祭祀神灵,因此家里的财产很少。民间传说人若生前吃了牛肉,不肯用来祭祀神灵,发病临死前会发出牛叫声,前后几任太守,不能制止这种陋习。第五伦上任,向属下县邑移送公文,告谕百姓,有巫祝假托鬼神愚弄百姓者,一律按照法律惩处,有妄自宰杀耕牛者,当地官吏予以处罚。最初,百姓对政府的法令感到畏惧,甚至有流言蜚语,有谣言传播,第五伦按照法令,严加督办。此后,妄杀耕牛的事件杜绝,百姓的生活恢复安宁。明帝永平五年,因为某事触犯法律,第五伦被朝廷召回。会稽郡的百姓,扶老携幼,攀上太守的马车阻拦,在车后哭着跟随。第五伦的马车日行数里,不能前进,第五伦只好暂且留在亭舍,夜晚乘船离去。百姓知道后,又再次追赶。及至来到廷尉署报到,会稽郡的官吏、百姓向朝廷上书,守在阙门外不肯离去,有千余人。当时,明帝正在处理梁松案,有很多人为梁松申诉。明帝对申诉之事颇为反感,于是下诏,公车署不要接受为梁氏或会稽郡太守申诉的上书。恰逢明帝前往廷尉署,调查在押囚犯,第五伦得以免罪,回到家乡。在家乡,第五伦下田耕种,不结交达官显贵。

几年后,明帝拜第五伦为宕渠县令,在任上,第五伦表彰乡官佐吏玄贺。后来,玄贺在九江郡、沛郡担任太守,推行教化,以清廉知名,升任大司农。

在县令任上四年,第五伦升任蜀郡太守。蜀郡土地肥沃,当地百姓生活富裕,郡府掾史家里的财产有上千万,平时出行鲜车怒马,以财产相互夸耀。第五伦把这些家里富有的官吏全部罢免,遣送回家乡,重新选择家中贫困、有远大志向、操行廉洁的士人,任命为郡府掾史。此后,郡府贿赂公行的事情得以杜绝,官员们勤修政事。在太守任上,第五伦举荐的官吏,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朝中九卿、二千石官员,当时,第五伦被认为善于识别人才。

在太守任上七年,章帝即位,擢拔第五伦,第五伦代替牟融,担任司空(御史大夫)。由于明德太后的缘故,章帝尊崇舅舅马廖,马氏兄弟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。马廖倾身结交天下士人,冠盖之士争相攀附。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的势力太大,谏言朝廷削夺外戚的权力。第五伦上疏:“臣听说,忠臣不敢隐瞒真情,直臣不敢逃避责任。臣虽然愚昧、狂狷,愿冒死表达想法。《尚书》讲:‘臣子不可以作威作福,否则,一害家,二害国。’《穀梁春秋》讲:‘大夫不应该与封国外的士人交往,不能私下馈送、接受礼物。’在近代,光烈皇后虽然对兄弟友爱真诚,最终,还是令阴就返回封国,罢黜阴兴的门客。再后来,外戚梁氏、窦氏家族有人犯法,明帝即位,杀了很多犯法的外戚。从此洛阳城里没有横行无忌的外戚,那些用书信请托之事,也因此杜绝。明帝告诫外戚:‘辛辛苦苦招揽那么多门客,不如为国家多出些力,头顶着盆子望天,做事能这样短视吗?’臣把这些话,常铭记在心里,书写在衣带上。现在,朝臣廷议者,又纷纷提到外戚马氏。臣听说,卫尉马廖用三千匹布,城门校尉马防用三百万钱,私下馈送三辅的衣冠士人,无论认识不认识,都要送到。臣还听说,在腊日祭祖时,他们向洛阳的士人每人馈送五千钱,越骑校尉马光,在腊日宰杀三百头羊,用四百斛米、五千斤肉宴请士人。臣愚以为,这些做法均不符合经义,心中常担心,不敢不奏报朝廷。陛下欲以私情厚待外戚,也应该时时提醒他们,安分守己,奉公守法。臣今天谈起这些,对上为陛下尽忠,对下为保全外戚。奏请陛下省察。”及至马防担任车骑将军,将要出征西羌。第五伦又上疏:“臣愚以为,外戚可以受封为列侯,可以享受富贵,但不能让他们担任不符合能力的职务。为什么?一旦外戚在职务上犯罪,用汉法惩治,会伤害到亲情;以亲情宽恕,又会损害国家利益。马防如今要率领汉军西征,臣以为,太后仁厚,陛下至孝,一旦战事不利,难以补过。臣还听说,马防奏请朝廷,让杜笃担任将军幕府从事中郎,赐予杜笃很多钱。杜笃被乡里人厌恶,在美阳县客居,妹妹是马防的妻子,杜笃仗着与妹夫的关系,结交权贵,在美阳县做了许多不法之事,县令苦不堪言,欲将其收捕。而今,杜笃又来到马防将军幕府,有知道此事者很奇怪,而且杜笃还要担任从事中郎,恐怕这些事情对朝廷的威望会有损害。朝廷应该选择良士辅佐马防,不可让马防自行安排幕府从事中郎,以免辜负陛下对马防的期望。臣有此担心,不敢不奏明朝廷。”

第五伦的奏疏没有得到重视。第五伦为人耿直,然而也痛恨俗吏苛刻。身为三公,看到章帝是一位仁厚皇帝,多次施行善政,第五伦上疏颂扬圣德,并劝谏章帝推行教化。第五伦说:“陛下即位以来,身怀天然之圣德,兼有宽厚之秉性,以宽厚仁慈,善待臣下。即位四年,前年惩治州部刺史、二千石郡府官员贪赃枉法者六人,这些均为明君圣主洞察明鉴的结果,非群臣所能及。然而,陛下颁发诏书,每次都强调宽厚,一些急迫的政务却不能及时解决;陛下强调俭朴,而奢侈淫靡的现象却得不到制止。其问题在于民风凋敝,在职官员有人还不称职。光武中兴以来,接续王莽乱世,朝廷以严苛治理官员,后世皇帝因循效法,逐渐形成风气。郡、国举荐的士人,大多是一些庸碌无为的俗吏,并没有知识渊博、以宽厚治民的官员。陈留县令刘豫、冠军县令驷协治民刻薄,在处理政务时,以杀人树威,以苛刻为勤政,当地官吏、百姓怨声载道,莫不切齿痛恨。而今,廷议者反而认为他们是能吏,这真是违逆天心,背离经义,朝廷对此不可不查。陛下不仅要处理刘豫、驷协,还要谴责举荐他们的官员,要求官员举荐宽厚仁恕的良吏。一个地方,只要有几个这样的官员,当地风俗就会为之改变。臣阅读史书,看到秦朝以苛政虐待百姓,最后招致亡国;又看到王莽以酷刑虐民,最后自取灭亡。因此,臣不厌其烦地提醒陛下,也是因为这些原因。臣听说,诸侯王、公主、外戚骄奢淫逸,僭越礼制,在京师渐成风气,这样一来,还如何要求远方端正风俗?因此说:‘其身不正,虽令不行。’以身垂范,受教者才会服从教化,以言垂范,受教者才不会争讼。阴阳协调,风调雨顺,年岁丰收,君臣同心协力,教化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。从州部刺史、郡太守以下官员,到京师受命出任地方的官员,陛下都要予以召见,借以了解四方民情、风俗教化,同时观察是否用非其人。那些上书言事,有不合情理者,可以令他们返回家乡,不宜过度发怒谴责,以表明皇帝为政宽厚。臣的谏言,愚不可及,仅供陛下参考。”及至马氏犯法,得罪皇帝,被贬回封国,窦氏家族在朝中显贵。第五伦再次上疏:“臣幸得以虚名,在朝中担任辅弼大臣。臣秉性驽钝、怯懦,然而位尊爵重,受到大义约束,常自我激励,即使身遭万死,也不敢回避,更何况遭逢盛世,朝廷鼓励谏言!如今,汉室遭遇历代帝王所有的困境,官员喜欢文过饰非,阿谀奉承,不能坚守正义。臣注意到虎贲中郎将窦宪是皇后的亲属,掌握宫中禁军,可以出入宫廷。窦宪年富力强,志向高远,以谦卑待人,乐善好施,这是结交士人的方法。然而,那些奔走于外戚豪门者,很多遭到朝廷禁锢,是永不续用的士人,极少有谨奉俭朴、安贫乐道者。士大夫行为龌龊,无耻之徒更是相互引荐,汇聚在窦宪门下。喧嚣吵闹,聚蚊成雷,这是人们常讲的骄奢淫逸之地。三辅议论者说,因为外戚遭到禁锢,还要通过外戚得到起用,犹如解酒之药,还要用酒酿。这些趋炎附势之徒,不能让他们再阿附外戚权贵。臣愚以为,陛下和皇后应该管束窦宪等,闭门自守,不要无原则地结交士人,防微杜渐,防患于未然,宪氏才能永保福禄,君臣欢洽,没有嫌隙发生。这是臣的愿望。”第五伦奉公守节,在朝中谈论政事,无所回避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