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 > 邓张徐张胡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邓张徐张胡列传 白话文翻译

邓彪,字智伯,南阳郡新野县人,是太傅邓禹的族中子弟。父亲邓邯,建武初年以军功受封为鄳侯,官至渤海郡太守。邓彪从小就立有志向,砥砺节操,谨奉孝行。父亲去世,邓彪把封爵、食邑让与同父异母的兄弟邓荆凤,明帝赞赏邓彪高风亮节,下诏批准。

后来,邓彪在州郡担任官吏,受到三公府征召,五次升迁,担任桂阳郡太守。明帝永平十七年,朝廷征召邓彪,拜为太仆。几年后,邓彪的后母去世,邓彪以有病辞职,为后母服孝。明帝下诏,让邓彪以光禄大夫身份服孝。服孝期满,明帝拜邓彪为奉车都尉,转任大司农,几个月后,邓彪代替鲍昱担任太尉。在位期间,邓彪为官清廉,堪为官员表率。任职四年,邓彪以有病乞骸骨,请求退休。章帝元和元年,章帝赐策书,批准邓彪退休,赐钱三十万,以二千石官员俸禄退休养病,享受终身。章帝下诏太常,每年四季,把祭祀宗庙的胙肉送予邓彪。河南郡大尹派遣郡府丞慰问邓彪,在每年的八月初一向邓彪送去羊、酒。

和帝即位,拜邓彪为太傅,兼领尚书职事,赐爵关内侯。和帝永元初年,窦氏兄弟在朝中专权,骄纵恣肆,很多朝廷官员劝谏。邓彪在太傅位上,只是修身养性,不能匡正窦氏。邓彪曾经上疏,免去御史中丞周纡的职务,此前,周纡忤逆窦氏,朝中官员为此多讥讽邓彪。当时,人们崇尚礼让,对邓彪仍很尊敬。及至窦氏兄弟被杀,邓彪以年老有病,奏请交还尚书职事。和帝下诏,赐予邓彪牛、酒,准许邓彪不再兼领尚书职事。永元五年春天,邓彪在太傅任上去世,天子亲临家中吊唁。

张禹,字伯达,赵国襄国县人。

张禹的祖父张况,其堂姐是皇祖考刘回的夫人,张况多次来往于南顿县,认识刘秀。刘秀担任大司马,途经邯郸,当时,张况在邯郸郡府担任小吏,前来拜谒刘秀,刘秀大喜,说:“今天又见到大舅!”后来,张况跟随刘秀南征北战,在高邑,刘秀任命张况为元氏县令,升任涿郡太守,再后来,张况担任常山关长,赤眉军攻打常山关,张况战死。张禹的父亲张歆,因为报私仇逃亡,后来,张歆担任淮阳国相,在汲县令任上去世。

张禹为人敦厚,生活俭朴,父亲去世,汲县的官吏、百姓送了数百万丧礼钱,张禹全部退还,不肯接受赙礼。张禹还把父亲留下的田宅让与伯父,自己寄居在外面。

明帝永平八年,张禹被举荐为孝廉,不久升迁。章帝建初年间,张禹担任扬州刺史,在渡过长江巡视州部时,当地百姓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神灵,难以航渡,张禹将要上船,官吏一再恳求、阻止,张禹不听,厉声喝道:“如果伍子胥有灵,知道我在巡视州部,审理冤案,怎么敢加害于我?”遂登船渡江。张禹在属下郡县巡视,所到之处,莫不深入调查,亲自审理案情,判明冤案,明察秋毫。官吏、百姓很少能看到朝廷来的官员,见到张禹,很高兴,把心中的积怨、好恶,尽情向张禹倾诉。

章帝元和二年,张禹转任兖州刺史,在任上有政绩。元和三年,张禹改任下邳国相。徐县北界有一个地方叫蒲阳坡,旁边有许多良田,因为河道壅塞,弃耕。张禹带领民众打开水门,引水灌溉,很快建成数百顷良田。张禹劝导吏民耕作,同时向百姓借贷粮种,亲自下田示范,秋后大获丰收。邻郡的贫民迁来一千余户,一时间,房屋连片,庐舍相属,蒲阳坡下变成一个市镇。之后,张禹指导百姓每年开垦荒地一千余顷,民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。功曹史戴闰,原来是太尉府掾史,权势震动县邑。戴闰犯有过失,张禹令戴闰自己前往徐县监狱,按照法律,予以惩治。下邳国从长史以下官吏,莫不震恐。

和帝永元六年,张禹入朝担任大司农,后来升任太尉。和帝对张禹很尊敬。永元十五年,和帝南巡,祭祀祖庙陵寝,张禹以太尉身份兼领卫尉职事,在京师留守。听说皇帝车驾准备前往江陵县,张禹认为皇帝车驾不宜涉险远行,通过驿站,派使者骑快马向和帝谏言。和帝诏书回答:“祭祀完毕,原来准备南下祭祀长江,得到君的奏书,抵达汉江即调头返回。”和帝返回京师,特别赏赐张禹。

殇帝延平元年,张禹担任太傅,兼领尚书职事。邓太后考虑到殇帝年幼,欲令重臣住在禁中,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,宫内供给被褥,太官每天早晚送来饭食,张禹每五日返回宅邸一次。太后每次在宫中接见张禹,都予以特别褒奖,特许张禹与三公分开,单独设座。张禹上疏:“正值天子居丧期间,需要安静,不宜按照常例,在苑囿游玩。广成苑、上林苑还有许多空地,可以借给贫民耕种。”太后采纳谏言。及至安帝即位,张禹上书称病,请求退休。太后下诏,派遣小黄门前来探视病情,赏赐牛一头、酒十斛,劝张禹暂回府邸养病。赏赐的金钱、布匹、刀剑、衣物,前后累积,不计其数。

安帝永初元年,张禹以定策拥立安帝有功,受封为安乡侯,享受食邑一千二百户,与太尉徐防、司空尹勤同日受封。当年秋天,有贼寇袭扰郡县,还有水灾发生。邓太后颁发策书,免去徐防、尹勤的职务,张禹惶恐不安,上书乞骸骨,请求退休。太后没有批准,又拜张禹为太尉。永初四年,新野君生病,邓太后亲临母亲府邸探视。张禹与司徒夏勤、司空张敏上表谏言:“新野君身体不适,太后一连数日在府邸留宿,臣等心中不安。臣听说,君王出行,要预设行营,采取相应措施,留宿要布置警卫,上路要清道示警,宫室要清理完毕才能入住。离宫不可久宿,还要加强警卫。太后拳拳赤心,对母亲极尽孝道,亲自调理医药,孝行发自内心。太后久处宫廷之外,官员要随时侍候,风餐露宿,廷议者对此多有议论。太后应该早日还宫,上为宗庙社稷,下为万国臣民。”张禹再三上书,极力劝谏,太后这才还宫。后来,连年灾荒,国库空虚,财政紧张,张禹上疏,请求把三年的食邑租税上缴国库。太后下诏批准。永初五年,太后以阴阳失调,颁发策书,免去张禹的职务。永初七年,张禹在家中去世。太后派使者前来吊唁,任命张禹的小儿子张曜为郎中。大儿子张盛继承爵位。

徐防,字谒卿,沛国铚县人。祖父徐宣,曾担任王莽的讲学大夫,侍讲《易经》。父亲徐宪,继承徐宣的学问。

年少时,徐防跟随父亲学习《易经》,永平年间,徐防被举荐为孝廉,在宫中担任侍郎。徐防为人严肃,言行矜持,在宫中应答得体,明帝很欣赏,补任徐防为尚书郎,负责宫中机要档案。徐防工作谨慎,前后侍奉过两位皇帝,从未出过差错。在和帝朝,徐防升任司隶校尉,又出任魏郡太守。和帝永元十年,徐防回到朝中,担任少府、大司农。徐防熟悉政事,勤于职务,所担任职务均有政绩。永元十四年,和帝拜徐防为司空。

徐防认为《五经》距离今天已经久远,圣意难以明了,应该对《五经》做章句解释,帮助后人学习。徐防上疏:“臣听说,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经》《乐经》由孔子亲自删定。为经书做章句解释,由孔子的学生子夏完成。再后来,诸子百家又有人做注解,各家学说有同有异。汉继承乱秦,经书典籍很多遭到毁弃,原文大致保存下来,有些没有章句解释。朝廷拾遗补缺,建立明经,又向天下征求懂得儒学的儒生,设置太学。孔圣人的时代距今已经很遥远,微言大义断绝。为此,朝廷为十四家经学设立博士,分设甲乙两科,举行考试,录用人才,以此劝勉学者,向人们宣示好恶,去除邪恶,崇仰善道。臣看到,太学录取的博士弟子,均按照个人理解,并未按照章句解释,这样会包含个人的好恶,以至于生出异端邪说。朝廷每次策试时,士人就某一观点,常会展开辩论,争论不休,互相指认是非。孔子自称‘述而不作’,又说:‘我注意到史书还有缺失的地方。’认为史书有缺失,是因为有所不知,故而不敢妄言。如今,不按照章句解释,士人妄自穿凿,以信奉老师为借口,以主观臆断为理解,亵渎经学本意,相沿成习,这绝非朝廷选拔博士弟子的目的。抛弃轻浮做法,以忠诚为务,这是夏商周三代尊崇的义理,专精务本,这是探究儒学的要义。臣以为,博士及甲乙两科策试,应该从经学章句解释中选出五十题考试。解释章句详尽者为优秀,引经据典多者为高明;如果不按照先圣的教导,经义相互矛盾,均为错误,不能录取。五门经学,各取优秀者六人,《论语》不宜射策考试。由于时间久远,或许还有不足,仍可以补救。”和帝下诏将徐防的奏议交予朝中公卿讨论,大家赞成徐防的建议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