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张韩周列传 白话文翻译
袁安,字邵公,汝南郡汝阳县人。祖父袁良,研究孟氏《易传》,在西汉平帝朝通过明经考试,担任太子舍人,建武初年担任成武县令。
袁安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孟氏《易传》,为人庄重,有威严,受到州里人尊敬。最初,袁安在县衙担任功曹,带着县衙公文去见州部从事,从事让袁安给县令捎信,袁安说:“公事自有邮驿传递,私事并非功曹的工作。”拒绝给县令捎信,从事看到袁安的态度凛然,不再坚持。后来,袁安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阴平县长,转任任城县令。在任上,袁安为官公正,受到官吏、百姓的敬畏和爱戴。
明帝永平十三年,楚王刘英谋逆案暴露,明帝将案件交予郡县核查。第二年,三公府举荐袁安,说袁安能够处理复杂政务,明帝拜袁安为楚郡太守。当时,刘英谋反案的供词牵连数千人,明帝震怒,官吏严查此案,有些人被迫自诬,无辜而死的人很多。袁安到任,没有进入郡府,先到狱中了解案情,审理出一批查无实据的案犯,逐条奏报朝廷。郡府丞、掾叩头劝谏,认为这样做,会被认为是包庇案犯,按照法律,将会以同案犯治罪。袁安说:“如果有什么不妥,由太守承担责任,不会牵连到其他人。”之后,由于袁安的上奏,明帝开始省悟,批准奏议,有四百余人被释放出狱。一年后,袁安受到朝廷征召,担任河南郡大尹。在任上,袁安执法严明,然而,从未以贪赃罪拘捕过案犯。袁安常说:“凡通过学问担任官职者,高则有希望担任宰相,次则有希望担任州牧、郡守。在太平盛世,大量关押犯人,大尹不忍心这样做。”那些因贪赃犯法者,莫不感激涕零,自我检讨。在任上十年,京师秩序井然,袁安在朝廷享有盛名。章帝建初八年,袁安转任太仆。
章帝元和二年,武威郡太守孟云上书:“北匈奴已经与汉朝和亲,南匈奴仍然多次抢掠北匈奴。北单于认为这是朝廷纵容所致,欲侵犯汉朝边郡,予以报复。应该把北匈奴的俘虏释放,送回北匈奴,以此来安抚他们。”章帝下诏,诏令百官廷议。朝中公卿都说,夷狄狡诈,贪得无厌,他们得到被俘的人后,一定会妄自夸口,不应该答应他们的请求。袁安却说:“北匈奴派遣使者前来朝贡,请求和亲,有捕获汉朝逃亡者,及时归还。这一点说明,北匈奴仍然畏惧汉军武威,而且,北匈奴并未违背约定。孟云以朝廷大臣,守卫边境,不应该失信于戎狄。归还被俘的北匈奴,可以表明朝廷优待俘虏,对北匈奴以诚相待,这样做,可以使边郡的百姓获得安宁,是一件好事。”司徒桓虞改变原来的想法,赞成袁安的意见。太尉郑弘、司空第五伦仍然反对。郑弘更是用大话威胁桓虞:“凡声称要归还匈奴俘虏者,都是对朝廷不忠。”桓虞当廷叱责郑弘,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脸色骤变,司隶校尉向章帝奏报廷议结果。袁安等人上缴印绶谢罪。章帝下诏,回答众人:“廷议拖延时间很久,议而不决,朝臣各持一端。一般来讲,重大事情,都要经过廷议;重大决策,要经过朝臣讨论。这样做,可以各抒己见,集思广益,如果大家都回避问题,把想法藏在心里,这绝非朝廷之福。君等何必谢罪?请大家戴上冠冕。”最终,章帝采纳袁安的建议。第二年,袁安代替第五伦,担任司空。章帝章和元年,袁安又代替桓虞担任司徒。
和帝即位,窦太后临朝称制,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窦宪,北上征伐北匈奴。袁安与太尉宋由、司空任隗及朝中九卿,书面谏言,认为北匈奴并未侵犯边塞,汉军劳师远征,靡费军饷,在万里之外邀功,这不是为社稷考虑。这些上书,被朝廷搁置。宋由害怕,不敢再附议,其他公卿也退身,停止上奏。只有袁安与任隗,自始至终,守志不移,甚至在朝堂上摘下冠冕抗争,达十次以上。太后仍然不听,众人皆为袁安担心。袁安却面不改色,泰然自若。窦宪出征,弟弟卫尉窦笃、执金吾窦景在朝中独断专行,为所欲为,光天化日之下,竟然在京师指使门下客人抢夺行人的财物。窦景又擅自派出使者,骑上驿站的快马,向边郡发出檄文,调动轻骑兵及善于骑射者。渔阳郡、雁门郡、上谷郡派出官吏,率领征调的汉军,来到窦景的官邸。有关官员畏惧,不敢讲话。袁安向朝廷弹劾,窦景擅自调动边郡汉军,致使百姓惊恐不安,边郡二千石官员在没有得到皇帝的符信前,竟然擅自接受窦景的调兵文书,应该按照汉法明正典刑。又弹劾司隶校尉、河南郡大尹阿附权贵,没有尽忠守节之义,奏请罢免他们的职务,追究责任。几份奏章,被宫中压下。窦宪、窦景等人更加肆无忌惮,在名都大郡树立党羽,安插门客、亲信,这些人贪污国家赋敛,收受贿赂,其余州郡也竞相效仿。袁安与任隗弹劾违法的二千石官员及有牵连者。有劣迹的官员,有四十余人遭免职。窦氏兄弟气急败坏。但是,袁安、任隗品行高尚,坚持正义,窦氏兄弟也不敢加害。
后来,窦宪领兵,在武威郡驻扎。第二年,北单于王庭被耿夔攻破,北单于逃往乌孙,长城以北变得空旷无人,北匈奴余部不知所踪。窦宪骄矜自恃,以为功劳很大,欲施恩惠予北部戎狄,上书朝廷,欲立此前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,同时设置中郎将管护,犹如对待南单于一样。太后将窦宪的奏议交予朝中公卿廷议,太尉宋由、太常丁鸿、光禄勋耿秉等十人,认为此议可行。袁安与任隗上奏:“光武帝当年对待南匈奴采取怀柔政策,并非说这项政策可以保证边郡永远安宁,只是作为权宜之计,用以分化匈奴,以南匈奴制衡北匈奴。而今,朔北荒漠平定,应该令南单于返回北部王庭,同时兼领北匈奴余众,没有必要再立阿佟为北单于,增加国家开支。”宗正刘方、大司农尹睦同意袁安的意见。双方意见,同时上奏朝廷,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。袁安担心窦宪还会一意孤行,又单独密封上书:“臣听说,谋取功业很难,结果难以预料,决定事情则较为容易,在处理棘手问题时,不应该草率行事。臣以为,世祖当年之所以立南单于,是为了安抚南匈奴,以此牵制北匈奴,对戎狄恩威并施。因此分化匈奴,边境获得安宁,没有边患。孝明帝继承先帝的安边政策,不敢有任何闪失,诏令将军暂缓讨伐北匈奴。直至章和初年,北匈奴投降汉朝者有十余万,廷议的大臣欲将投降的匈奴安置在沿边要塞,向东一直抵达辽东郡。太尉宋由、光禄勋耿秉认为这样做会令南单于产生失落感,采取这种政策不妥,先帝采纳他们的建议。陛下继承祖业,开拓边疆。大将军率领大军远征,讨伐北匈奴,席卷匈奴北庭。这项功业,足可以告慰祖宗,载入史册。应该将此项功业善始善终,以实现最初制定的目标。臣愚以为,南单于屯,其祖先率领匈奴,归附汉朝,自从蒙受朝廷恩典,已经有四十余年。三位先帝给予匈奴的赏赐,其功效传之于陛下。陛下应该体会先帝这样做的初衷,保证安边大业继续贯彻执行。更何况,南单于屯首先谏言,才使得北匈奴仓皇遁逃,北部王庭如今空虚。朝廷止步不前,欲重新立北匈奴单于。这样草率决定,背离三代先帝为安抚边郡所制定的方略。同时,也会失信于南匈奴,建立无为之功。宋由、耿秉并非不了解先帝制定安边政策的初衷,却要背离原来的政策另谋新途。言出必行,此乃君子安身立命的原则,赏罚分明,此乃治国理政的纲纪。《论语》讲:‘说话要讲诚信,行为要讲笃敬,即使生活在蛮貊,也能畅行无阻。’一旦失信于南匈奴,百蛮不会再坚持忠于汉朝的誓言。而且,乌桓、鲜卑刚刚杀了北单于,凡是人情,都是畏惧仇人,如果立了北单于的弟弟,那么,乌桓、鲜卑就会心存疑忌。军队、粮食可以暂且不论,信用一定不能抛弃。按照汉廷处理匈奴问题的旧例,每年供给南单于的费用,多达一亿零九十余万钱,每年耗费在西域的费用,也多达七千四百八十万钱,所有这些开支,都是为了安边,对付匈奴袭扰。如今,北部王庭地处偏远,朝廷花的钱,只会成倍增加。到那时,将会耗尽天下资财,这不是安边制敌的良策。”太后将奏议交予朝中大臣讨论。袁安又与窦宪相互诘难。窦宪依仗权势,说话盛气凌人,言辞中多带攻击,肆意诋毁。又引述前朝光武帝诛杀韩歆、戴涉的旧事,威胁袁安,袁安始终不为所动。最后,窦宪还是立了北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为北单于,再后来,北单于於除鞬反叛,正如袁安所料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