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张韩周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袁安认为天子年幼,外戚在朝中专权,每次朝会,袁安与公卿讨论国家大事,常会情不自禁地呜咽流泪。从天子到朝中大臣,对袁安都十分信任。和帝永元四年春天,袁安去世,朝廷上下,莫不为之痛惜。
又过了几个月,窦氏兄弟败亡,和帝亲理朝政,追思此前廷议者在朝堂上辩论时的情景,任命袁安的儿子袁赏为侍郎。策免宋由的职务,拜尹睦为太尉,拜刘方为司空。尹睦,河南郡人,在任上去世。刘方,平原郡人,因为某事犯法,遭免职,随后自杀。
最初,袁安的父亲去世,母亲让袁安回去寻找墓地,途中遇到三位书生,问袁安要去哪里,袁安告诉他们,书生指着一块地方,说:“葬在此地,后世人可以担任三公。”须臾不见。袁安很惊讶,于是把父亲安葬在这块地方,此后,袁家累世兴旺,袁安的儿子袁京、袁敞最为有名。
袁京,字仲誉。学习孟氏《易传》,撰写《难记》三十万言。最初,袁京担任郎中,升任侍中,出任蜀郡太守。
袁京的儿子袁彭,字伯楚。袁彭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孟氏《易传》,长大后,担任广汉郡、南阳郡太守。顺帝初年,袁彭进京,在朝中担任光禄勋。袁彭为官清廉,担任官吏,仍然食用糙米,在议郎职务上去世。尚书胡广等追述袁彭生前清廉,与西汉元帝朝贡禹、前朝第五伦一样。袁彭生前没有得到过表彰,当时人为之叹息。
袁彭的弟弟袁汤,字仲河,从小学习孟氏《易传》,儒生们称赞袁汤有气节,袁汤担任各种显要职务。桓帝初年,袁汤担任司空(御史大夫),以参与定策拥立桓帝,受封为安国亭侯,享受食邑五百户。之后,袁汤升任司徒、太尉。因为灾异频发,袁汤被免职,去世后,谥号为康侯。
袁逢,字周阳。袁氏家族世代担任三公,袁逢为人宽厚,讲求信义,为当时人所称道。灵帝即位,袁逢以太仆身份参与定策,增加食邑三百户。之后,袁逢担任司空,在执金吾任上去世。朝廷以袁逢曾经担任三老,以优厚的礼遇对待袁逢,赐予朱砂绘制的棺椁,还有饭含、珠玉二十六件冥器。灵帝派遣使五官中郎将持符节,带着策书,赐予袁逢车骑将军印绶,加赐特进位,谥号为宣文侯。儿子袁基继承爵位。袁基官至太仆。
袁逢的弟弟袁隗,年轻时担任显要职位,在袁逢之前担任三公。当时,中常侍袁赦,是袁隗的族亲,在宫中担任显要职务,看到袁逢、袁隗袁氏家族世代担任宰相,对袁隗格外尊敬,以此作为外援。袁氏在朝中贵宠无比,生活奢侈,与其他公侯家族不同。献帝初年,袁隗担任太傅。
袁成的儿子袁绍,袁逢的儿子袁术,另外有传记。董卓痛恨袁绍、袁术背叛自己,杀了袁隗及袁术的哥哥袁基,包括家族男女二十余人,一起遇害。
袁敞,字叔平,年轻时学习孟氏《易传》,后来教授学生,因为父亲的职务,袁敞担任太子舍人。在和帝朝,袁敞担任将军、大夫、侍中,出任东郡太守。受到朝廷征召,袁敞回京担任太仆、光禄勋。安帝元初三年,袁敞代替刘恺担任司空。第二年,因为儿子与尚书侍郎张俊勾结,泄露宫中机密,安帝策书免去袁敞的职务。袁敞为官清廉,不阿附权贵,因违背邓氏旨意,自杀。
张俊,蜀郡人,很有才干,与哥哥张龛同时担任尚书侍郎,张俊年少气盛,说话锋芒毕露。侍郎朱济、丁盛品行欠佳,张俊欲弹劾二人。二人听说后,心中害怕,通过侍郎陈重、雷义向张俊讲情,张俊不听。于是,朱济、丁盛二人私下里贿赂侍御史,寻找张俊的短处,得到张俊写给袁敞儿子的私信,遂密封上奏朝廷。之后,张俊和袁敞的儿子被捕入狱,判处死刑。张俊从狱中通过狱吏,口授上书,为自己辩白。奏书递上,张俊已经被判处死刑,廷尉带着犯人走出穀门,将要行刑,邓太后下诏,派人骑着快马疾驰而来,以减死罪论处。张俊托名上书谢恩:“臣辜负陛下圣恩,身陷重刑,本以为情断意绝,没有活命的机会。廷尉判决行刑,屠刀横在眼前,棺柩放在身后,臣魂飞魄散,形容枯槁。陛下圣恩润泽,以臣曾经在陛下身边任职,熟悉臣的面貌,顿觉伤感,对臣施以厚恩,将臣从屠刀下救出。丧车返回,白骨生出新肉,打开棺盖,臣得以重见天日。天地父母,生下臣张俊,不能使臣张俊死而复生。陛下的恩德,超过天地,重于父母。这不是臣粉身碎骨所能报答,即使家族尸骨朽烂,也难以报答万一。昔日,臣成为刑徒,不能上书朝廷;而今,臣离开死地,重获新生。臣惊喜雀跃,触犯圣颜,奉上奏章。”当时,张俊的上书文辞哀婉凄怆,感动很多人。
朝廷减免袁敞的罪行,隐瞒袁敞的死因,以三公礼安葬袁敞,恢复袁敞的官职。袁敞的儿子袁盱。
后来,袁盱官至光禄勋。当时,大将军梁冀权倾朝野,朝廷内外,莫不阿附。只有袁盱与廷尉邯郸义,守正不阿。及至桓帝诛杀梁冀,派袁盱持符节收缴梁冀的印绶,详情记载在《梁冀传》。
袁闳,字夏甫,是袁彭的孙子。袁闳从小砥砺品行,苦身修志。父亲袁贺,曾担任彭城国相,袁闳前往彭城探视父亲,不带随从,改换姓名,徒步前行。袁闳走到相府门前,一连数日,门吏不予通报,恰逢奶妈从大门出来,看到袁闳,大吃一惊,赶忙进去报告夫人,夫人召袁闳进去相见。袁闳辞别父亲,袁贺派车辆送袁闳,袁闳称自己坐车头晕,不肯坐车,离开彭城,彭城国无人知道此事。及至袁贺在彭城去世,袁闳兄弟前往彭城奔丧,不肯接受父亲属下官吏馈送的丧礼钱。袁闳兄弟穿着缞绖丧服,扶着棺柩,冒着寒风,踏着露水,返回家乡。路上极尽哀思,形容枯槁,手足流血,看到者莫不为之动容。服孝期满,朝廷多次征召,袁闳不肯应召接受职务,居住在仄陋的茅屋,以耕读为业。堂伯父袁逢、袁隗是当朝权贵,多次接济袁闳,袁闳不肯接受。
袁闳看到时势维艰,天下纷乱,家族依然富贵,权势显赫,常对兄弟们讲:“我们先公享有福祚,后世人不能以德守之,反而竞相奢靡,在乱世中与人争权,早晚会落得像晋国大夫三郄一样的下场。”桓帝延熹末年,朝廷党争祸起,袁闳披发隐居,躲藏在深林。因为母亲年老,不宜远遁,于是又修筑土室,四周空旷,不设屋门,从窗子里传送食物。每天清晨,袁闳在室中东向,向着母亲的方位下拜请安。母亲思念袁闳,不时前来探视,母亲走后,袁闳便关上窗户,兄弟妻子不能相见。及至母亲去世,袁闳不为母亲设置灵位,穿戴丧服,当时人不理解,有人以为袁闳是狂生。袁闳潜身隐居十八年,黄巾军造反,攻打郡县。百姓惊慌失措,四散逃离,袁闳仍然在室中,诵读经书不辍。贼寇相互约定,不要进入袁闳居住的闾巷,乡里人逃入袁闳处避难,得以免除兵燹。最终,袁闳在土室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袁闳有两个弟弟,袁忠、袁弘,他们的节操不如袁闳。
袁忠,字正甫,与同郡人范滂是好朋友,二人在党祸案中被证实清白,后来获得释放,详情记载在《范滂传》。献帝初平年间,袁忠担任沛国相,乘坐苇车赴任,以清廉受到世人称赞。及至天下大乱,袁忠抛弃官职,客居会稽郡上虞县。袁忠看到郡太守王朗刻意修饰外表,心生厌恶,遂称病与王郎绝交。再后来,孙策攻破会稽郡,袁忠等人乘船渡海南下,避居交阯郡。献帝在许昌建都,征召袁忠,拜为卫尉,还未到任,袁忠去世。
袁弘,字邵甫。袁弘以家族世代担任高官权势煊赫为耻,改换姓名,徒步到老师门下学习,拒绝朝廷征召,在家中去世。
袁忠的儿子袁秘,在郡府门下担任议生。黄巾军造反,袁秘跟随太守赵谦镇压。汉军战事不利,袁秘与郡府功曹封观等七人,奋力拼杀,死在阵中。赵谦仅以身免。灵帝下诏表彰袁秘等七人,门闾上镌刻“七贤”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