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 > 崔骃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崔骃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崔骃,字亭伯,涿郡安平县人。高祖父崔朝,在西汉昭帝朝曾担任幽州从事,崔朝劝谏幽州刺史,不要参与燕剌王刘旦谋反,及至燕剌王刘旦败亡,朝廷擢拔崔朝为侍御史。崔朝生下儿子崔舒,崔舒在四个郡担任过太守,所任职地方,均有政绩。

崔舒的小儿子崔篆,在王莽执政时,担任某个郡的文学官员,以熟读儒家经典,受到公车署征召。太保甄丰举荐崔篆为步兵校尉,崔篆坚辞,不肯接受,说:“我听说,攻伐他人的国家,不应该向仁者问计;将军排兵布阵,不应该向儒者问策。这种举荐,怎么会落在我的身上?”遂自我弹劾,回到家乡。

王莽对不肯依附的官员,大多以法律惩治。当时,崔篆的哥哥崔发谄媚王莽,受到信任,担任大司空。崔篆的母亲师氏,通晓经书,熟读百家典籍。王莽对师氏施以厚恩,赐予封号“义成夫人”,可以佩带金印紫绶,享用装饰华美的车子,在新朝受到尊重。

后来,王莽任命崔篆为建新郡大尹(注:千乘郡太守),崔篆不得已,长叹道:“我生在无道之世,遇上浇、羿无道之君,上有老母,下有兄弟,怎么敢洁身自好,连累他们,陷他们于危险?”此后,崔篆单车赴任,上任后就称病,不肯视事,三年时间不到属下县邑巡视。郡府掾史倪敞劝谏崔篆,崔篆勉强起身,到属下县邑检查春耕。所到县邑,看到乡亭的监狱里塞满了关押的犯人。崔篆不禁流下眼泪,叹息道:“唉!刑罚不能公正,才会有这么多无辜百姓身陷囹圄。他们有何罪,要遭受这样的折磨!”崔篆清理冤狱,释放两千多犯人。郡府掾史向崔篆叩头道:“朝廷刚推行新政,州牧执法严厉。府君审理冤案,宽宥犯人,诚然有仁者之心;然而,身为君子,府君因为此事而遭受祸殃,值得吗?”崔篆说:“邾文公不因为得失而改变主意,君子皆以为,邾文公懂得天命。如果杀了大尹,能救活两千人,正合我愿。”崔篆随后称病,辞去职务。

建武初年,朝廷大臣多举荐崔篆,幽州刺史举荐崔篆为贤良。崔篆自以为家族曾受到王莽恩宠,有愧于汉室,随后辞职回家,不肯再出仕为官。再后来,崔篆在荥阳县客居,闭门思过,著《周易林》六十四篇,用以推断吉凶,非常灵验。临终时,崔篆写下辞赋,自我哀悼,名字叫《慰志》。辞赋讲:

仰慕古人之机遇兮,钦羡伊尹、傅说之逢时。贤士有尊奉道德之秉性兮,犹如鲁班、倕裁量曲直。符合制度之要义兮,献出断金之良策。登上天庭于盛世兮,创立功绩于千载。修养品德达极致兮,上天赐福祚与贤士?

哀余生之不幸兮,遭逢汉室之衰微。叹云霓沉郁遮蔽兮,太阳奄忽失去光辉。权柄落于私门兮,朝纲遭遇陵替。九黎、共工跋扈兮,后羿、寒浞逞其凶狂。睹权位而贪婪兮,窃神器于怀中。思辅弼以苟且兮,妄自号咷以咨询。嗟三公举荐之负我兮,以天威逼迫余就任。岂无熊僚之耿介兮?顾虑母亲因此而遭殃。存明哲保身之私念兮,忧虑《大雅》之讥讽。遂收敛羽翼受命兮,拜受符节赴太守之任。恨犹豫徘徊不肯隐居兮,有违石门高士之行迹。高扬蛾眉企盼贤达兮,违背孔子告诫之冶容。感叹氓之蚩蚩痛悔兮,羡慕皎皎白驹之贤德。以有病为托辞而隐退兮,经历多次才获允准。悠然迈步欲远遁兮,藏身于峻岭之幽处。静心潜思于圣言兮,驰骋《六经》之秘府。皇天眷顾汉室兮,再降天命于建武。犹如彗星横扫兮,廓清六合之寰宇。圣德滂沱施以恩惠兮,黎庶蒙恩欢欣鼓舞。开辟四门延揽贤士兮,幽州此时举荐我等。朝廷诏命已颁下兮,岂能看作垂顾鄙人,鄙人悬车愿隐退兮,隔断时俗之进取。欣然暮春之郊游兮,关闭柴门洒扫庭除。聊以优游度日兮,谨守性命以享天年。贵在安享太平兮,但愿不使先人蒙羞。

崔篆的儿子崔毅,以身体有病,不肯出仕做官,终身隐居。

崔毅的儿子崔骃,十三岁时,就已经熟读《诗经》《易经》《春秋》,是一饱学士人,崔骃读遍了古今训诂方面的书籍,通晓百家之言,善于写文章。年轻时,崔骃在洛阳太学游学,与班固、傅毅是同时代的名人。崔骃以研究古籍为乐,无暇考虑做官。当时,有人讥讽崔骃迂腐,固守太玄,寂寞无为,不能走上仕途,只能落在他人后面。崔骃模仿杨雄的《解嘲》,写作《达旨》,回答众人讥讽。文章讲:

有人劝谏我:“《易经》称‘备物致用’,‘可以观瞻,而后有所取舍’。故能顺应阳气而出,顺应阴气而入。春天万物发其华,秋天万物收其实,有始有终,爰能领会其本质。如今,先生熟读六经,服膺道术,历经几世皇帝,仍然悠游世间,高谈阔论,消磨时日。俯临深渊而探其奥秘,仰观九重而究其深远,于幽微处揣摩圣意,于无源处窥测隐踪。然而,先生下不能步入卿相之列,上不能踏入王公之门,进不能受到同党赞誉,退不能免受世人讥讽。仅与文章为伍,与道德为友,追求古朴、纯真,怀抱志向,特立独行,始终拒绝与凡夫俗子来往。人们常讲,树高难以遮阴,独木难以成林。顺应时代潮流,方为俊杰。道术贵于从俗,而后才弥足珍贵。当今皇上,以上德治理天下,效法(夏商周)三代,设立官职;亲临辟雍、泮池,弘扬儒术,用轩车冕服,招徕天下贤士;用敦厚美德,激励忠孝;推行教化,砥砺仁义;选拔士人,作为治国良材。朝廷访求聪慧之士,发掘明智之贤,先生不在此时攀登台阶,窥视紫闼,依凭高轩,眺望朱阙,却要奔驰千里,不肯进步咫尺,令人深感困惑。有才能的士人,正是大展宏图之时,犹如飞禽在深林翱翔,犹如蚊蚋在沼泽飞鸣。先生为何以默然应对,长久淤滞在下面?”

答曰:有这样的说法吗?先生鼓励我走上仕途,却不知仕途险恶,一旦蹉跌,将留作遗恨,也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。在上古,阴阳初始,开辟天地,皇纲云绪,设置帝纪,传递历数。(夏商周)三代俱往矣。过往的历史,已经遥远,难以对赫胥氏进行考察。淳朴风俗远去,人们变得狡诈。高辛氏以后,人们的志趣,大相径庭。道无常法,随着时代而改变。失仁为非,得义为是。君子通达,应该适应变迁,不断审视所为。有些士人,或闭上眼睛,潜行隐踪;或盥洗耳朵,隐居山林;或躬耕陇亩,自食其力;或茹毛饮血,忍饥受寒;或拒绝聘请,不肯出仕;或屡遭贬黜,不离朝堂;或忍受耻辱,谋求上进;或察言观色,以求举荐;或像商代傅说,发梦于王公;或像周代吕尚,见兆于元龟。各种各样的士人,数不胜数,充塞道路,不避仕途险恶,即使身陷囹圄。一旦君主有咨询之忧,士人犹如藤萝缠绕,竞相攀附。于是乎,贤者施于援手,帮助君主攘除世间祸灾,在仕途上艰难跋涉,务求济世救民。在往昔,唐尧忧虑,皋陶献策,高祖叹息,子房运筹;汉室祸殃降临,曹参、绛侯奋起,吕氏结怨,陈平弄权。谋略合乎道义,渡过难关,因此而名垂青史,镌刻于玄珪,铭刻于昆吾之鼎器,刊刻于景公、襄公之铜钟。一旦天下有变,则褰裳濡足,挂冠而去。天下陷入混乱,士人不知拯救,非仁也。天下归于太平,士人重整衣冠,闲庭信步。道德沦丧,不能挺身扑救,非忠也。看到世道险恶,士人勇于拯救时弊,天下恢复太平,仍须谨守礼仪。以公心为重,不以私意为先。

如今,圣上欲培养人才,比埒三皇质朴,唐尧礼乐。六合之内,八方和谐,仁人志士,比邻而居。天下意志一统,思想整齐划一。万民服从教化,众庶听从治理。家家乐于和睦,人人品德高尚。收起兵甲器械,在朝堂以俎豆代替,学习儒家六典,弃九章刑法于无用。亿兆百姓享受生活,四方道路平坦通达。即使有力牧之智慧,尚父之用兵,伊尹、皋陶之才智,更何况范雎、蔡泽?广厦万间,林木茂盛,贤士遍布,良马不羁,阴气行事结束,水星自然隐伏,秋收打场收藏,火星自然潜踪。当此时,士人犹如山积,学者犹如川流,冠带士人联袂不绝,冠盖云集。譬如衡阳之林,泰山之麓,砍伐参天大树,不为稀少,栽植良木不用计数。悠悠罔极,各有所取。彼采其华,我取其实。众人舍之,我却藏匿,欣然自得,为己所乐也。以道学劝进贤士,虽然未持玉珪,仍可报效国家;以理学静思默想,甘愿吞食糟糠,安享藜藿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