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 > 崔骃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崔骃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君子并非不愿出仕为官,但耻于卑躬屈膝,求得举荐;君子并非不愿意娶妻,但憎恶爬墙搂抱处女。君子鄙视四处呼唤以贱卖人格,高悬旗帜,自我表白,事实上并非是真的随侯珠、和氏璧。前辈人夸耀才智,为的是谋求荣禄,这绝非孔子主张。士人游学,不去结交志同道合之士,苟活世间,只为谋取私利,拼命竞争,以利益结交。先生笑我迂腐,我同样叹息,先生行为卑下,却仍不自知。前辈人做事有原则,我绝不以原则做交易,看到误入歧途,我也绝不盲从。或臧或否,在于自身,任凭世人评说。崇尚天性自然,诵读圣哲明训;吟咏太平清风,践行天下正道。我只担心,行为有亏圣德,只能谨守百亩田畴,拴好马匹,安步当车,珍惜性命之短促。在往昔,孔子树威德于夹谷,晏婴奋勇气于崔杼;曹刿守志节于柯盟,卞严报捷音于御敌;范蠡献策于会稽,伍员建功于柏举;鲁连雄辩退燕军,包胥哭泣存楚国;唐且豪言悟秦王,甘罗稚童报秦国;原衰廉洁于飨宴,宣孟践德于束脯;季札凭信于挂剑,展季坚贞于女子;颜回践仁于度毂,程婴显义于赵武。我诚不能与前辈贤士相比,窃仰慕古人之操行。

章帝元和年间,章帝按照古礼修订典章制度,同时,在全国巡狩,遍历名山大川。崔骃献上《四巡颂》,颂扬汉德,辞章华美,因为篇幅较长,此处不再赘述。章帝喜欢文章,读了《四巡颂》,心情愉快,嗟叹不已。章帝问窦宪:“卿了解崔骃吗?”窦宪答:“班固多次谈起此人,只是还未见过。”章帝说:“公喜欢班固的文章,却不了解崔骃,真可谓叶公好龙。请试着了解一下此人。”不久,崔骃到窦宪家拜访。窦宪还未来得及穿上鞋子,慌忙出门迎接。窦宪笑着对崔骃讲:“亭伯,我受皇上诏命,欲与公结为朋友,公何必如此谦逊?”二人相互揖让,窦宪引崔骃进入厅堂,待为上宾。没过多久,章帝临幸窦宪的宅邸,当时,崔骃也在窦宪家,章帝知道后,欲召见崔骃。窦宪说,皇帝不宜与白衣人(注:未做官的士人)相见。章帝不以为然,说:“我朝夕间就可以让崔骃在我身边任职,何在乎这一刻!”章帝欲任命崔骃一个职务,但此后不久,章帝驾崩。

之后,窦太后临朝称制,窦宪以外戚,代替窦太后对外发布诏命。崔骃写信给窦宪,告诫道:

崔骃听说,交浅言深者谓愚蠢;身份卑贱,祈求富贵者谓糊涂;还未取得信任,就欲献上忠言者谓诽谤。这三者,是做人不够成熟,仍然跃跃欲试。臣考虑问题肤浅,然而心中有话,不能自已。臣注意到,足下有淳朴贤淑之资质,躬行高明之风范,意气风发,志存高远。崔骃幸得以充任下馆,忝列后序,愿竭尽拳拳之心,奉上一言。

《左传》讲:“生而富者骄,生而贵者傲。”生于富贵之家,能够不骄不傲者,还从未曾有过。如今,君受到皇室恩宠,荣禄繁多,朝中百官莫不仰视,君处于尧舜般的盛世,享受光华四射的显位,怎么能不朝夕努力,以保持荣誉,犹如申伯一样,践行美德,做周公、邵公之事?孔子讲:“不患无位,但患立身处世。”在西汉,冯野王以外戚身居高位,被人称为贤臣,在近世,卫尉阴识以外戚,克己复礼,享受富贵。郯氏之宗亲,并非不尊贵;阳平之家族,并非不兴旺。世代有人受封为列侯,受拜为将军,建天枢,执斗柄,之所以会受到世人讥讽,被后世人议论,为什么?因为满不知损,位有余而仁不足。汉建国后,直至哀帝、平帝,有二十位外戚,能够保全家族者,仅有四人。《尚书》讲:“殷鉴不远。”不能不谨慎!

窦氏家族的兴起,始于孝文帝朝。窦长君、窦少君兄弟二人,以敦厚、谨守道义,闻名于世。安丰侯窦融,辅佐圣上,创立伟业,在光武中兴时,显名于朝廷。窦融对内以忠诚自固,对外以法律自守,去世后,后嗣仍享有封国,福祉传至今日。谦让之美德,为《周易》所称颂;满而不知损抑,为道家所告诫。君子享有福祚越多,越要感到恐惧,封爵越高,越要表现谦恭。远观近察,俯仰有度。铭刻在几案,雕刻在食器。兢兢业业,不敢荒嬉。只有这样,才能享受百福,留有余庆。

窦宪担任车骑将军,任命崔骃为幕府掾史。窦宪的将军幕府一向尊贵,有掾史三十人,这些官员,大多担任过州部刺史、二千石太守,只有崔骃以白衣名列其中,而且年轻。窦宪在朝中擅权,骄横恣肆,崔骃多次劝谏。及至窦宪率领大军北伐匈奴,一路上做了许多不法之事。崔骃担任主簿,数十次劝谏窦宪,指出这样做不妥。窦宪听不进去,反而疏远崔骃,因为崔骃的学问很好,窦宪奏明朝廷,让崔骃出任长岑县长。崔骃自以为无罪,遭贬黜,心中不快,遂没有赴任,辞官回家。和帝永元四年,崔骃在家中去世。生前著有诗、赋、铭、颂、书、记、表、七依、婚礼结言、达旨、酒警,共计二十一篇。有次子崔瑗。

崔瑗,字子玉。崔瑗年龄很小就失去父亲,此后锐意进取,好学上进,继承父亲的学业。十八岁时,崔瑗来到京师,跟随侍中贾逵学习经书,辨明经学大义。贾逵对崔瑗很好。之后,崔瑗留在京师游学,后又学习星象天官、历法、数学、京房《易传》、六日七分。京师的儒生,以崔瑗为老师。崔瑗与右扶风人马融、南阳郡人张衡关系很好。崔瑗的哥哥崔章被州里人杀害,崔瑗手持利刃,为哥哥报仇,之后逃亡,碰上大赦天下,崔瑗才敢回家。家中贫困,崔瑗兄弟二人一起生活数十年,乡里人受到感化。

四十余岁时,崔瑗在郡府担任官吏。因为某事,被关押在东郡发干县监狱。狱掾擅长《礼记》,崔瑗在等候判决期间,向狱掾请教《礼记》。崔瑗专心好学,在颠沛流离时,仍然不改初衷。后来事情查清楚,崔瑗被释放回家。之后,崔瑗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,没过多久,邓遵被杀,崔瑗辞去职务,返回家乡。

后来,崔瑗被车骑将军阎显征召,在阎显将军幕府任职。当时,阎太后临朝称制,阎显入朝,参与政事。此前,顺帝刘保被废黜太子位,贬为济阴王,和帝驾崩,阎太后以北乡侯作为和帝的继嗣。崔瑗认为,把嫡子放在一边,让诸侯继承帝位,这不符合礼法。崔瑗清楚,阎显早晚会落败,欲劝谏阎显重新考虑废立,阎显每日沉醉不醒,难以见到。崔瑗对幕府长史陈禅讲:“中常侍江京、陈达等,受到宠幸,蛊惑先帝,致使太子刘保被废。如今又改立旁系子孙。少帝即位,在祖庙发病,周勃当年废黜少帝之事,恐怕要在当朝再现。我欲与长史达成共识,去见阎显,劝说将军禀告太后,收捕江京等,废黜少帝,重新迎立刘保。这样做上合天心,下合人望。伊尹、霍光的功劳,不下衽席,即可获得。阎显兄弟也可以永享福祚。如果违背天意,致使神器虚位,即使无罪,也会与恶人同罪。这是‘祸福之际遇,分功之良机’。”陈禅犹豫,不敢回应崔瑗。北乡侯早夭,孙程等拥立济阴王刘保,这就是顺帝。阎显兄弟被杀,崔瑗受到牵连,被斥退。门生苏祇知道崔瑗此前劝谏阎显,欲上书奏报顺帝,崔瑗知道后,急忙阻止。当时,陈禅担任司隶校尉,召来崔瑗,对崔瑗讲:“只管听任苏祇上书,陈禅愿意为此事作证。”崔瑗说:“这不过像小孩子窃窃私语罢了,请使君不要再讲。”崔瑗回到家乡,不再应州郡征召。

过了一段时间,大将军梁商设立将军幕府,征召崔瑗。崔瑗因为两次在外戚府中任职,怀才不遇,还遭到斥退,遂以身体有病,拒不应召。这一年,崔瑗被举荐为茂才,担任汲县令。在任上,崔瑗向百姓施以善政,多次施惠百姓,指导百姓开恳稻田数百顷,担任县令七年,受到百姓歌颂。

顺帝汉安初年,大司农胡广、少府窦章,共同举荐崔瑗,说崔瑗是一位大儒,在地方上任职,政绩卓著,不宜长久居于下位。顺帝拜崔瑗为济北国相。当时,李固担任泰山郡太守,很喜欢崔瑗的文章,文辞俊美,向崔瑗写信致礼,殷勤备至。一年后,朝廷派使者巡视地方,光禄大夫杜乔担任八使者之一,巡行郡、国,以贪赃罪弹劾崔瑗,将崔瑗交予廷尉惩治。崔瑗上书申诉,被释放。之后,崔瑗患上重病,在家中病逝,享年六十六岁。临终时,崔瑗嘱咐儿子崔寔:“人,禀赋天地之灵气,寿命结束,归精于天,还骨于地,何处不能埋葬骸骨,不要把灵柩送回家乡。他人赗(fèng)赠的丧礼、羊豕等礼物,不要接受。”崔寔遵照父亲遗命,把父亲葬在洛阳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