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周黄列传 白话文翻译
左雄,字伯豪,南阳郡涅阳县人。在安帝朝,左雄被举荐为孝廉,稍后担任冀州刺史,冀州属下郡县有许多豪门大姓,喜欢向官员请托,左雄闭门谢客,不与这些豪门来往,而且,左雄还启奏朝廷,严厉查办贪赃枉法的郡府二千石官员,无所回避。
顺帝永建初年,公车署征召左雄,拜为议郎。当时,顺帝刚即位,朝中大臣懈怠,朝政多有缺失,左雄多次上疏,言辞恳切。尚书仆射虞诩认为左雄大公无私,推荐左雄:“臣注意到,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,大多拱手而治,对于不良之事,以沉默应对,以少结怨敌为好,以树恩为贤,以尽职守责为愚,相互告诫:‘白璧不可为,容人多后福。’议郎左雄,却能够多次密封上书,甚至引用陛下遭受贬谪之事,提出告诫,左雄可谓有忠臣蹇蹇之操守,有周公辅佐成王之风范。应该提拔重用左雄,担任朝廷喉舌,一定会对社稷有所匡扶。”不久,顺帝拜左雄为尚书,既而升任尚书令。左雄就朝政,上疏谏言:
臣听说,怀柔远方,和睦近邻,莫大于息事宁人。息事宁人,莫重于任用贤者,任用贤者之道,对在职官员一定要考核,通过政绩考核,决定升降去留,这是皋陶向大禹提出的谏言,君王贵在知人。“安人则惠,黎民怀之。”朝廷封立诸侯,设立方伯,目的在于替天子安抚百姓。百姓生活安康,礼让之风才会顺利推行。《诗经》讲:“彩云凄凄,兴雨祁祁。雨我公田,惠及私田。”当年周幽王、周厉王政治昏昧,不能亲理朝政,遂有奸臣弄权,七位王子,结党营私,贤愚不分,深谷为陵。《诗经》告诫:“四国无政,不用其良。”“哀今之人,胡为虺蜴?”意思是说,当时的百姓,畏惧官吏不良,犹如畏惧蛇蝎。宗周灭亡,六国归秦,始皇焚书坑儒,废除五等爵位,改为郡县。设立县令、县长;郡守、郡尉。百姓编为什伍,施行残酷刑法。大汉接受天命,虽然并未复古,然而,在任命官员时,仍然十分谨慎。免除苛政,抚恤百姓,以安抚百姓为要。在文帝、景帝朝,天下安宁、祥和,朝廷以宽厚施政,慎重选择仁厚官员。及至宣帝即位,由于宣帝曾经在民间生活,了解百姓疾苦,故强调循名求实。宣帝深知酷吏虐民的危害,任命的州部刺史、郡守、国相,在赴任之前,宣帝都要亲自接见,通过面试,再通过上任后的政绩,予以赏罚。宣帝感叹:“百姓之所以能够安分守己,毫无怨言,还是在于仁慈、宽厚的官员治理,官员善良很重要。能够与我共同治理天下者,依然要依靠二千石郡府官员!”宣帝认为,官吏如果经常变更,对治理地方不利,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留任,向百姓推行教化,才会有好的治理效果。官员有政绩,宣帝会以玺书形式予以勉励,或增加俸禄,或赏赐金钱,甚至拜授爵位,爵位高者可至关内侯。朝中公卿缺位,也会从有政绩的官员中选拔。当时的官员,大多称职,对于所处位置比较安心。汉代良吏,以宣帝朝为最多,当时,有许多祥瑞嘉兆出现,宣帝建立中兴之功。
汉朝建立至今,已经有三百余年,凋敝之风浸润,巧伪萌生,下面的人多以诈伪,上面的人多以酷虐。掌管百里的官员,升迁并无常法,官员心存权宜之计,没有长远规划。不良官员以残害无辜逞其威风,以聚敛钱财表现贤能。严于律己、安抚百姓的官员,反而会被视为孱弱;奉法守职、推行教化的官员,会被视为无能。以至于,蒙受髡钳之徒,仅为睚眦之怨;覆尸亡命之祸,起于喜怒之间。不良官员视百姓如寇仇,征缴赋税如豺狼。监察官员形同虚设,与贪官污吏狼狈为奸。看到赃官不能举报,听闻恶行不能弹劾,朝廷了解地方治理,仅凭驿站传递信息,政务仅是督促征缴赋税。所谓的良吏,并无德行;所谓的功劳,查无实据。以虚诞邀功者,可以获奖;奉法守职者,反遭毁誉。有的官员因为有罪遭贬谪,反而会自命清高;有的官员弃官退隐,以此博取名望。州部刺史不能尽职守责,竞相征聘无为士人。无行之徒腾跃,荣膺提拔,越级升职。甚至有的官员犯法却拒不认罪,亡命天涯。一旦遇上大赦,或向官员贿赂,就可以洗去罪名。一时间,官员贤愚混杂,朱紫同色,清浊不分。故使得奸吏猖獗,轻忽去就。朝廷拜官授职,如同流水。缺编的官员,达到百数。乡间的小吏,俸禄微薄,肩负的责任重大,使用的车马衣服,皆取之于百姓,清廉者取足,贪婪者充家。横征暴敛,不绝于耳;被免职的官员,送往迎来,花费巨大,既损政,又劳民。民之和气,尚未融洽,上天降灾,接踵而至,其问题就在这里。如今的墨绶官员,犹如古时的诸侯,在朝廷接受职务,拜受爵位,身穿蟒袍玉带,道德却向平民看齐,违背诏命,回避责任,这不是崇尚道义辨明是非的态度。这样的官员,如何施惠予民?臣愚以为,郡守、国相、县长、县吏,如果能够恪尽职守,施惠予民,政绩卓著,就可以增加俸禄。朝廷不要随意调换官员,不是为父母服孝的大事,不得轻率离任。对不能遵守法令,谨奉职守者,予以禁锢,不得出仕为官。即使有大赦令,也不能赦免。一旦遭到弹劾,官员畏罪潜逃,要将其家属流放,以儆效尤。基层官员,选用亲民的儒生,有清白操守者担任,减免赋税及人口税。增加官员的俸禄,官员任职期满,州宰、郡府要及时举荐。这样一来,作威作福的不良官员,就不敢再为所欲为,奸诈虚伪之徒,则会断绝仕途。官员免职,送往迎来的花费及徭役,也会相应减少。赋税减少,让遵循义理治民的官员向民众推行教化,安心守职。陛下按照文帝、宣帝朝治理,流光溢彩,福祚绵延,将为后世人所敬仰。
顺帝读了上疏,深受感动,诏令有关官员,对照左雄的上疏,检查施政中的过失,予以纠正。左雄上疏所谈内容,大多有关政治改革。当时宦官在朝中弄权,很多建议并未施行。此后,官员的选调、升降,依然很频繁,每个月都有县令、县长被更换,致使县衙送旧迎新,扰攘不已。有些县邑官员空缺,无人处理政务;有些县邑施政环境恶劣,官员弃职逃亡。
顺帝永建三年,京师、汉阳郡发生地震,地下水涌出。永建四年,司州(注:司隶校尉部)、冀州发生水灾。左雄分析灾异频发的原因,认为这是臣下背叛朝廷所致。左雄上疏谏言:“应该早作准备,以防止不测发生。”不久,青州、冀州、扬州,频繁有贼寇叛乱,数年之间,海内动荡。再后来,朝廷颁发大赦令,贼势稍有缓解,然而官员为政懈怠,流民滋扰生事,突发事件层出不穷,数月之间贼寇叛乱迭起。左雄与尚书仆射郭虔上疏:“贼寇连年滋扰,民众死伤、逃亡大半,一人犯法,举族逃亡。朝廷应该宽宥小罪,令犯罪百姓思过悔改。如有人告发同党,还可免除其罪行;能斩杀贼首者,明令予以嘉奖。”奏书递上,没有引起重视。
左雄上疏言事:“应该重视经学,修缮太学。”这一次,顺帝采纳左雄的谏言。顺帝阳嘉元年,新太学修葺完毕,顺帝下诏,通过经学考试的儒生,补为太学生,增加甲乙二科,每科增加员额十人。在京师及郡、诸侯国,年满六十岁的老者,可以任命为郎吏、舍人、诸侯王的侍郎,选任一百三十八人。
左雄上疏谏言:“郡、国举荐的孝廉,犹如古时的贡士,出仕为官,负责治理百姓,代表朝廷宣示教化。如果只是面对墙壁诵读经文,毫无施政能力,则难以发挥作用。孔子讲‘四十不惑’,《礼经》讲‘强仕’。奏请陛下,以后郡、国举荐孝廉,年龄不满四十岁者,不得举荐。被举荐的孝廉,一律要到三公府报到,儒生考试经学,文吏考试文章、奏书,先在端门实习,以观察其学问、施政能力,是否能够美风化俗。如果不按照条件举荐,依法治罪。有特殊才能,品学兼优者,可以不受年龄限制。”顺帝采纳建议,之后将奏议颁发至郡、国。第二年,有广陵郡孝廉徐淑,没有达到举荐规定的年龄,宫中郎官心存疑惑,诘问徐淑。徐淑答:“诏书讲:‘有像颜回、子奇一样品行的士人,可以不受年龄限制。’因此,本郡举荐臣。”郎官难以驳倒徐淑。左雄驳斥:“颜回闻一知十,孝廉闻一知几?”徐淑无言以对,被遣送回本郡。济阴郡太守胡广等十余人,因为把关不严,妄加举荐,被免职。汝南郡人陈蕃、颍川郡人李膺、下邳郡人陈球等三十余人被举荐,受拜为郎中。从此以后,州牧、郡太守开始谨慎,不敢再随意举荐。到了顺帝永熹年间,朝廷以公平、公正举荐选拔士人,选拔出一批人才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