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韩钟陈列传 白话文翻译
荀淑,字季和,颍川郡颍阴县人,是荀况的第十一世后裔。年轻时,荀淑注重品行修养,知识渊博,不拘泥于章句解释,常受到俗儒们的非议,但是,州里人称赞荀淑,说荀淑识人。
在安帝朝,荀淑受到朝廷征召,担任郎中,后担任当涂县长。后荀淑辞去职务,回到乡里,当时,名士李固、李膺等皆以荀淑为宗师。及至梁太后临朝称制,天上出现日食,地震频发,梁太后下诏,诏令朝中公卿,举荐贤良方正,光禄勋杜乔、少府房植举荐荀淑。荀淑参加对策,因为讥刺当朝权贵,被大将军梁冀忌恨,出任朗陵侯国相。在任上,荀淑处理政事,明察善辩,官吏、百姓皆称颂荀淑为神君。不久,荀淑辞去官职,返回家乡,在家中闲居,修身养性。家里的财产增加了,荀淑就拿出来分送给亲朋、故旧。桓帝建和三年,荀淑去世,享年六十七岁。当时,李膺担任尚书,上表朝廷,要为老师服丧,有两个县为荀淑建立祠堂。荀淑有八个儿子,荀俭、荀绲、荀靖、荀焘、荀汪、荀爽、荀肃、荀专,都很有名气,世人称荀淑的八个儿子为“八龙”。
荀氏住的里巷叫“西豪”,颍阴县令渤海郡人苑康认为,在古时,高阳氏(颛顼帝)有八个儿子,都很出色,荀淑也有八个出色的儿子,遂将“西豪”改为“高阳里”。
荀靖品学兼优,不肯出仕为官,五十岁去世,号称“玄行先生”。
荀淑的哥哥有两个儿子:荀昱,字伯条;荀昙,字符智。荀昱曾经担任沛国相,荀昙曾经担任广陵郡太守。兄弟二人,正身修己,疾恶如仇,发誓要铲除宫中阉宦。凡是宦官的党羽、宾客在这两个郡、国担任职务者,只要有纤细罪过,就一定要严加查办。后来,荀昱与大将军窦武共谋,欲诛杀宫中宦官,事情败露,荀昱与李膺一起遇害。荀昙遭到终身禁锢。
荀爽,字慈明,又名荀谞。年幼时,荀爽好学,十二岁时,就已经熟读《春秋》《论语》。太尉杜乔知道后,称赞荀爽:“可以为人师。”荀爽醉心于经学,喜庆、吊丧等世俗事务,一概拒绝参加,朝廷征召,不肯应召,不愿意出仕为官。颍川郡人称赞荀爽:“荀氏八条龙,慈明最贤明。”
桓帝延熹九年,太常赵典举荐荀爽为“至孝”,朝廷征召荀爽,拜为郎中。荀爽在对策中,就朝政提出谏言:
臣听老师讲:“汉为火德,火生于木,木盛则火旺,故其德为孝,其象在《周易》为《离》。”在地为火,在天为日。在天者,用其精;在地者,用其形。夏季为火王,其精气在天,温暖之气可以养育万木,其表现为孝。到了冬季,精气则废,其形在地,酷烈之气,可以焚烧山林,人的表现形式为不孝。汉朝制度,天下人要诵读《孝经》,选拔官吏,要举荐孝廉。父母去世,抒发哀思之情,这是孝的表现。如今,朝中公卿及二千石官员,父母去世,须服三年孝,有些人不能回去,这是不遵循孝道,与火德不符。在以往,孝文帝勤于政务,谦逊谨慎,以俭朴律己,率身垂范,驾崩前留下遗诏,服丧一日,代替一月。这是权宜之计,不能为万世效法。古今礼制虽有损益,为天子、父母服丧的礼仪,却从未改变,以这种形式,表示天下人不可以忘记亲人。如今,朝中公卿,在教化方面为天下人所瞻仰,父母去世,须为父母服丧,却不能回家。朝廷推行仁义,应该自上而下,尊崇敦厚之礼,上行下效。《左传》讲:“丧葬祭祀之礼缺失,则人臣之恩义,就会变得鄙薄,背弃死者或忘却生者的行为,就会多起来。”曾子讲:“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触动感情,如果有,一定是在失去亲人后!”《春秋传》讲:“官员的行为,是百姓效法的榜样。”官员不为,百姓自发而为,要予以处罚;官员有所为,百姓随之效法,又怎么处罚?在西汉,丞相翟方进身为宰相,不敢逾越制度,后母去世,仅服丧三十六日即除去丧服,回朝办公。这是失礼的开始,从此以后,自上而下,开了先例。在古代,服大丧,三年不出家门办事,这是尊崇国礼,敦厚风俗,推行教化的正道。失去正道,要纠正过来。有了过错,不应该忌讳。为去世的父母服丧,还是要遵循古礼。
臣听说,有夫妇而后有父子,有父子而后有君臣,有君臣而后有上下,有上下而后有礼仪。礼仪详备,处理事情就会规范。夫妇关系,是人伦大礼,是王化的发端,因此,文王演绎《周易》,上篇从《乾·坤》开始,下篇从《咸·恒》开始。孔子讲:“天尊地卑,乾坤已定。”夫妇之道,讲究服从。《尚书·尧典》讲:
“尧帝把两个女儿下嫁到妫汭,下嫁给虞舜。”用“降”,表示下嫁,用“嫔”,表示嫁为人妇。意思是说,虽然是尧帝的女儿,下嫁给虞舜仍然要谨守妇道,屈身服侍夫君。《易经》讲:“帝乙归妹,以祉元吉。”妇人出嫁叫“归”,意思是说,殷室帝乙按照婚嫁之礼,把妹妹嫁给诸侯。《春秋》记载,周王的女儿嫁给齐侯,由鲁国国君主持婚礼,不以天子之尊凌驾于诸侯。如今,汉继承秦法,嫁娶公主的礼仪,妻子却要压制丈夫,这是以下位居于上位,违反乾坤之道,失去夫唱妇随之礼义。孔子讲:“在往昔,圣人演绎《易经》,仰观象于天,俯察法于地,观察鸟兽纹理,与大地物象吻合。近取法于身,远取法于物,贯通神明,模拟万物。”观象于天,北极为至尊,旁边四星为嫔妃。取法于地,昆仑为夫,沼泽为妻。观察鸟兽纹理,鸟为雄者,鸣唱响亮,鸟为雌者,伴随雄鸟鸣唱;兽为雄者,率领群兽,兽为雌者,跟在身后。近取法于身,躯干上(乾)为人首,下(坤)为人腹。远取法于物,树干为天,树根为地。阳尊阴卑,这是天地之性,合乎法理。《诗经》首篇为《关雎》,《礼经》首篇为《冠·婚》,以此端正夫妇关系。无论天地、六经,其宗旨归一。朝廷应该修改嫁娶公主的礼仪,以符合《乾·坤》之道,效法尧帝、帝乙的做法,按照周礼、孔子的教导。符合天地之道而不谬,祭祀鬼神之灵而不疑。端正人事,吉祥嘉瑞就会到来,福瑞显现,五种征候详备,回归秩序。
在往昔,圣人认为,不偏不倚,天地以中庸谓之礼,礼者,可以令国家昌盛,可以令人民幸福。谨守礼仪,抑制情欲,福瑞臻至;背弃礼仪,放纵情欲,祸患降临。由此看来,祸福所应,乃兴废之因。诸多礼仪,以婚礼为首礼。在古代,天子聘娶十二位女子,这是上天之数;诸侯以下,各有等级,逐级减少。阳至纯,重施予,阴至顺,重感化,以礼仪兼及礼乐,有法度,有节制,气得以宣泄,礼法使子孙繁盛,老人福寿绵长。在(夏商周)三代末世,帝王荒淫,不懂得节制,建造瑶台、倾宫,后宫有姬妾数百。帝王阳气枯竭于上,嫔妃阴气阻隔于下。周公告诫:“不知道稼穑之艰难,不懂得百姓之辛苦,只知道耽乐享受,就会荒废朝政,减损寿命。”这是至理名言。后世得到福佑,不务正业,希望远离祸殃,却不肯远离邪途。《左传》讲:“削足适履,谁都知道愚不可及,比起因为享乐而丧命,又算得了什么!”这是警世名言。臣听人讲,皇上的后宫有采女五六千,还不包括宫中女官。冬夏衣服,朝夕用粮,缣帛花费,几乎耗尽府藏。朝廷还要增加赋税,十而税一,向无辜百姓增加赋敛,用以供养后宫女子。百姓穷苦不堪,宫女哀怨得不到临幸。这就会触动阴阳和气,使得灾异频发。臣愚以为,非礼仪聘娶的女子,陛下还未临幸过,应该释放她们出宫,让她们回到家里婚配嫁人。一来可以解除旷女之怨,和合阴阳;二来可以节省费用,充实府库;三来可以修明礼仪,延年益寿;四来可以广施恩露,子女繁盛;五来可以减轻赋敛,安抚黎民。此乃国家之弘利,天人之大福。
一年中,有寒暑昼夜的变化,才能称为一岁;人有尊卑,有奢侈,有俭朴,才有礼制的建立。昼夜、寒暑的区别,犹如尊卑、奢靡、俭朴。《易经》讲:“天地之区别,在于四季。”《春秋左氏传》讲:“唯有名器与爵位,不能假手于人。”《孝经》进:“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”礼制,用以区别尊卑,区别上、下。在往昔,鲁国季氏在庭中表演八佾舞,并未伤及他人,孔子仍然认为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。《洪范》讲:“唯有君王可以作威、作福,享受锦衣玉食。”凡此三者,君王可以享用,臣子不得与之相同。如今,臣子僭越礼制,穿戴君王穿戴的礼服,食用君王享用的珍馐,这是一害于家,二凶于国。朝廷应该遵循古制,强调尊卑,思考董仲舒强调的尊卑之别,诏令有关部门督查,按照诏命执行。这是禁乱、美俗的举措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