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韩钟陈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奏书递上,荀爽辞官而去。
后来,荀爽遭遇党锢之祸,在海上隐居,又南下逃到汉水之滨,前后十余年,荀爽以著述为业,成为当时的大儒。党人禁锢解除,朝廷五府征召荀爽,司空袁逢举荐荀爽为有道之士,荀爽没有应召。及至袁逢去世,荀爽为袁逢服丧三年,当时人以此为风俗。妻子去世,大多不肯服丧,即使为亲人服丧,也允许出门走访亲友,慰问病人,有的人在父亲去世后,私下里为父亲加谥号,或者为名士加谥号。荀爽引经据典,纠正这些做法,虽然没有改变风气,还是有人听从,也有所改变。
后来,公车署征召荀爽,任命荀爽为何进大将军幕府从事中郎。何进担心荀爽不肯来,在荀爽来之前,又举荐荀爽为侍中。何进败亡,任命荀爽的诏命还未送出。献帝即位,董卓在朝中辅政,再次征召荀爽。荀爽欲躲藏起来逃避征召,当地官吏跟得很紧,不能脱身。后来,朝廷就地拜荀爽为平原国相。荀爽走到宛陵县,朝廷再次拜荀爽为光禄勋。履职三日,又拜荀爽为司空。从被征召到进入朝廷中枢,前后仅九十五日,荀爽跟随献帝,迁都长安。
荀爽看到董卓残忍暴虐,一定会危及汉室社稷,于是举荐一批志同道合的士人,欲与他们共同维护汉室。私下里,荀爽与司徒王允及董卓幕府长史何颙等谋划。不久,荀爽患上重病,不幸病逝,享年六十三岁。荀爽生前著有《礼经》《易经传》《诗经传》《尚书正经》《春秋条例》,还收集了两汉成败的经验、教训,以供后世人借鉴,将其编辑成书,名字叫《汉语》。荀爽著述《公羊春秋问》《辩谶》及其他著作,编辑成书,名字叫《新书》。共计一百余篇,而今已大多遗失,或残缺不全。
荀爽哥哥的儿子荀悦、荀彧,是当时的名士。荀彧有传记。
评论如下:荀爽、郑玄、申屠蟠以名儒在民间隐居不仕,朝廷多次征召,均以有病谢绝。及至董卓在朝中专权,多次备下厚礼征召,申屠蟠、郑玄始终不肯应召,保全名节。荀爽年事已高,来到朝廷,不到几个月,就担任朝中卿相,抑或有人怀疑荀爽的情操与志趣。我认为,出仕与隐居,都是君子行事做人的方式,天下太平,可以弘扬道德,以实现抱负,天下动乱,可以匡救时弊。荀公召之即来,何尝不是为了匡救时弊?否则,为何会背离志向,与虎狼为伴?观察荀爽赞成迁都的主张,也是为了救杨彪、黄琬,以免其遭杀身之祸。及至谋划除掉董卓,几乎挽救朝廷,正可谓“大直若屈”,大道逶迤。
荀悦,字仲豫,是荀俭的儿子。荀俭去世较早,当时,荀悦年仅十二岁,已经熟读《春秋》。荀悦家中贫困,无书可读,每当到他人家里去,看到有典籍简牍,只要看一遍,荀悦就能背下来。荀悦性情沉静,姿容秀美,特别热衷于著述。在灵帝朝,宦官在朝中掌权,士人大多退位隐居,荀悦也托病隐退。当时,无人了解荀悦的才能,然而,堂弟荀彧特别敬重荀悦。荀悦被召至镇东将军曹操幕府,担任黄门侍郎。献帝喜欢文学典籍,荀悦与荀彧,还有少府孔融,在宫中为献帝侍讲经书,三人常在一起讨论儒学经典,有时持续一整天。后来,荀悦升任秘书监、侍中。
当时,朝政已经由曹氏掌控,天子只能虚心克己。荀悦欲有所作为,但始终找不到机会,于是,荀悦著《申鉴》五篇,在书中就政事展开议论,也符合当时施政的要义,著作完成,献给献帝。书中内容如下:
所谓道学之本,无非仁义。仁义以五典为经,以诸多典籍为纬,可咏之歌之,可弦之舞之,鉴戒之意,昭显于世,还要一而再地强调。古代圣王,注重仁义,强调仁义之重要。
治国理政的要义,在于摒除四患,崇尚五政。
四患:一曰伪,二曰私,三曰放,四曰奢。伪,扰乱风俗;私,破坏法制;放,僭越礼制;奢,破坏制度。四患不除,治国理政难以有成效。风俗紊乱,道学会遭到废弃,虽有天地存在,人的善良本性不能保持;法制遭到破坏,世道颠覆,虽有人主在上,难以维护朝廷的权威;僭越礼制,礼义不存,即使有圣人,也难以坚守道义;制度遭到破坏,人会放纵恣肆,即使四方宾服进贡,也难以满足欲求。这就叫作四患。
提倡农桑,用以养育人民;明确好恶,用以端正风俗;宣示文教,用以推行教化;建立武备,用以震慑敌寇;赏罚分明,用以统一法律。这是所谓五政。
人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人不乐生,奈何以善导之。即使在尧舜时,大臣契负责五教,皋陶负责五刑,政令也难以畅通。在上位者,要重视百姓的衣食,要让人民家给人足,而后,再引导人民确立志向。帝王在藉田上耕种,帝后在后宫饲弄蚕桑,国中没有游闲之人,野外没有荒废之田。积累财富,并非为商贾所用;动用刑罚,并非为无辜之人。兼顾各方,这是所谓养育生民。
君子之所以感动天地,应合神明,端正万物而成就王化,一定要确定真伪。在上位者,要有明辨善恶的能力。判别善恶,要以功罪为证,认定毁誉,要以事实为准。听其言,观其行,举其名,察其实,绝不能被奸佞巧伪所迷惑,以免动摇众人向善之心。所有的事实,都要经过核实;所有的事物,都要经过对比;所有的善行,无不彰显于明处;所有的恶行,无不受到惩处;民风民俗,绝无奸诈巧伪;黎民百姓,绝无邪风淫僻。百姓对于利害的选择,均能够做到心中有数,努力培养恭肃之心。勤修善行,内心不会受到利益诱惑,不会对利益有非分之想,民众的心志,就能够做到平和达观。这是所谓端正风俗。
君子重视以情感化人,小人需要用刑法惩治。培养荣辱之心,是确定赏罚的关键。礼仪教化,用以引导人们懂得荣辱。培养君子的德行,须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;桎梏鞭扑,可以惩治小人,让其回归正途。君子不可以凌辱,更何况使用刑罚!小人不畏惧刑罚,更何况横加凌辱!废除教化,仅培养中人之志,只能坠于小人之域;教化的作用,就是引导中人,逐步向君子靠拢。这是所谓的彰明教化。小人的情欲,一旦刑罚废弛,就会骄横。由骄横到恣肆,继而产生怨心,而成为叛心,国家有事,就会谋反作乱。小人过于安逸,就会思欲,非用刑罚手段,不能使其屈服。故在上位者,一定要有武备,以预防不测,遏制贼寇肆虐。承平时段,更要重视内政,国家有事,需要动用军队。这是所谓秉持威权。
赏罚,是朝廷施政的必备措施。要明确有功必赏,有罪必罚,重视信用,谨慎颁布法令。奖赏以劝善,刑罚以惩恶。人主不滥施赏赐,并非吝惜财物,一旦滥施赏赐,劝善的功能就会失去。人主不滥施惩罚,并非怜悯罪人,一旦滥施惩罚,惩恶的作用就难以奏效。赏赐不能劝善,称之为止善,惩罚不能止罪,称之为纵恶。在上位者,要做到不阻止臣下为善,也不放纵臣下为恶,制定国法的效果,就会显示出来。这是所谓统一法度。
四患消除,五政确立,帝王以诚心实施赏罚,一以贯之,坚持始终,简而不怠,疏而不失,帝王垂拱而治,治理天下。上下自觉遵守法令,治国理政,传承有序。治理不必严厉,民众自觉遵守;教化不必督促,民众自觉服从,垂拱揖让而海内太平。这是所谓施政有方。
又言:
朝廷下嫁公主的制度,不符合古制。在上古,尧帝下嫁二女,有关陶唐氏的典籍里有记载。殷室帝乙把妹妹下嫁诸侯,获得嘉祥福佑,帝乙的祖训中有记载。周王把女儿下嫁齐侯,在宗周的《礼记》里有记载。阴处于阳之上,违背天意,妇人凌驾于夫君之上,违背人伦大礼。违背天意不祥,违背人伦大礼不义。在古代,天子、诸侯有事,一定要向宗庙祭告。朝廷有两位史官,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,记事者为《春秋》,记言者为《尚书》。君王的一举一动,都要记录,无论善恶、成败,无不留存于典籍。一直到黎庶,凡有卓越才能者,都要记录在典籍。有些事迹,君王欲彰显而不可得,有些事迹,君王欲隐瞒而留存。每一朝代的得失,无论荣辱,都会留予后人,以供借鉴,千载保存。为善者可以得到勉励,为恶者会感到恐惧。朝廷应该尽快配备史官,掌管史册、典籍,记录君臣事迹。每当岁末,交予尚书保存。以此辅助赏罚,弘扬法令、教化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