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 > 吴延史卢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吴延史卢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吴祐,字季英,陈留郡长垣县人,父亲吴恢,曾担任南海郡太守。十二岁时,吴佑跟随父亲前往南海郡,吴恢用火炙烤竹简,以方便书写经书。吴佑劝谏父亲:“如今大人要翻越五岭,远赴海滨任职,当地风俗鄙陋,然而盛产奇珍宝物,这些东西为皇家所喜爱,也是朝中权贵渴望得到的东西。大人准备这么多竹简,要用数辆车子载运。在往昔,马援从南方带回薏米,受到朝中某些人诽谤,王阳生活奢华,离任时仅以衣囊装载行李。这些都属于遭人猜忌的事情,诚为先贤们所慎重。”吴恢不再用火炙烤竹简,摸着吴祐的头,说:“吴家也会有延陵季子那样的贤者。”在吴祐二十岁时,父亲去世,家中没有一石米的积蓄,但是,吴祐仍然坚守节操,不肯接受他人的馈赠。此后,吴祐在长垣县水泽旁牧猪,靠牧猪为生,在闲暇时,吴祐仍不忘记读书。父亲的老朋友看到吴祐读书不辍,对吴祐讲:“卿是二千石官员的儿子,为何要做牧猪这样的贱事,即使你不感到惭愧,也会影响先君的名誉!”吴祐只是表达谢意,仍然坚守志向,不改初衷。

后来,吴祐被举荐为孝廉,将要启程进京,郡里为吴祐饯行,祭祀路神,吴祐绕过祭坛,与郡府小吏雍丘县人黄真相谈融洽,结为好友,二人辞别。郡府功曹认为,吴祐倨傲无礼,请太守罢黜吴祐。太守说:“吴季英有知人之明,你们不要乱讲。”黄真后来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新蔡县长,世人称黄真为官清廉。当时,公沙穆在洛阳太学游学,没有学费,脱下儒服,为人做佣工,帮助吴祐舂米,借此筹措学费。吴祐与公沙穆一席长谈,大为吃惊,遂与公沙穆在杵臼旁结为朋友。

吴祐符合光禄勋选拔人才的四项标准(注:敦厚、质朴、逊让、节俭),被任命为胶东国相(注:国相,相当于郡守)。当时,济北国人戴宏的父亲担任县丞,戴宏年龄十六岁,居住在县丞宿舍。吴祐每次在庭院散步,常听到有人诵读经书,对读书者感到好奇,既而与戴宏结为好友。后来戴宏成为一代儒宗,在东部享有盛名,官至酒泉郡太守。吴祐在任上,施政简约,秉公无私,百姓有争讼者,吴祐先闭门自省,然后再为百姓断讼判案,以道理引导,或深入闾巷,进行调解。在吴祐开导下,争讼的案件减少,官吏、百姓崇尚宽厚仁和,不再相互欺瞒。有一个啬夫,名字叫孙性,私下里收受百姓钱财,在集市上买衣服孝敬父亲。父亲拿到衣服后大怒,说:“你在这样的长官下任事,怎么敢做这种欺世盗名之事!”命令儿子拿回去,向国相坦白认罪。孙性很惭愧,拿着衣服回到衙署自首。吴祐屏退身边的人,问孙性原因,孙性据实回答。吴祐说:“掾吏以孝亲蒙受贪秽之名,这是圣人讲的‘观过斯知人矣’。”吴祐让孙性回家,向父亲谢罪,仍然把衣服送给父亲。还有一个安丘县的男子毌丘长与母亲去集市,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侮辱母亲,毌丘长杀了这个醉汉,随后逃亡。安丘县追捕毌丘长,在胶东县捕获。吴祐传讯毌丘长,对他说:“你的母亲被人侮辱,人情所系,谁都会认为这是令人羞辱之事。然而,孝子发泄愤怒,一定要考虑后果,不能连累父母。你背着母亲逞一时之忿,光天化日之下杀人。赦免你,会违背义理,以刑罚惩治,又令人不忍,怎么办?”毌丘长听罢训导,将刑具戴在身上,说:“国家有法律,杀人偿命。明府虽然施以厚恩,只恨不能报答明府。”吴祐问毌丘长有妻子吗,毌丘长回答:“有妻子,还没有子嗣。”吴祐让安丘县将毌丘长的妻子送来,妻子来后,吴祐命人将毌丘长的刑具解除,让毌丘长与妻子在狱中同宿,妻子怀孕。冬天将尽,要对犯人行刑,毌丘长哭着对母亲讲:“辜负母亲,犯下死罪,不知该如何报答吴君?”说罢咬下手指吞下,嘴里含着血说:“妻子如果生下儿子,起名字叫‘吴生’,说我临死前,吞下手指盟誓,嘱咐儿子要报答吴君。”随后投缳自尽。

吴祐在胶东国九年,改任齐国相,大将军梁冀上表,推荐吴祐为将军幕府长史。及至梁冀诬陷太尉李固,吴祐听说后,求见梁冀,与梁冀争执不休,梁冀不听谏言。当时,右扶风人马融也在座,为梁冀起草奏章,吴祐转过身来对马融讲:“李公获罪,罪状由卿的手里写出。李公如果被杀,卿还有何面目再见天下人?”梁冀怒而起身,走入内室,吴祐不辞而别。梁冀将吴祐调出将军幕府,转任河间国相。吴祐辞职,回到家乡,不再出仕为官,在家乡灌园种菜,闲暇时教授经书,享年九十八岁,去世。

长子吴凤,官至乐浪郡太守;小儿子吴恺,担任新息县令;吴凤的儿子吴冯,担任鲖阳侯国相。几个子孙在官任上皆有政声。

延笃,字叔坚,南阳郡犨县人。年轻时,延笃跟随颍川郡人唐溪典学习《左氏春秋》,十几天后就可以诵读,唐溪典颇为器重延笃的才华。延笃又跟随马融学习,博览经书典籍,百家学说。延笃善于写文章,在京师享有盛名。

后来,延笃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平阳国相,到任后,为西汉循吏龚遂的坟墓撰写表文,刻石勒碑,在祠堂祭祀,从乡下擢拔龚遂的后人。延笃的老师去世,延笃辞去官职,为老师服丧,朝廷五府征召,延笃不肯应召。

桓帝以博士位征召延笃,拜为议郎,与朱穆、边韶在东观校订经书。后来,延笃升任侍中。桓帝多次就政事向延笃咨询,延笃巧于应对,对话中常引经据典。再后来,延笃转任左冯翊,又担任京兆尹。在任上,延笃以宽厚施政,抚恤百姓,擢拔任用长者参与政事,郡中上下,一片祥和,三辅地区对延笃的施政效果赞赏不已。此前,陈留郡人边凤担任京兆尹,也有能吏的名声,郡中人为此评价:“前汉有赵、张、三王(注:赵广汉、张敞、王遵、王章、王骏),后汉有边、延二君。”

当时,皇子患有疾病,朝廷派使者到下边郡县求医问药,大将军梁冀派门客带着公文来到京兆,顺便售卖牛黄。延笃发下公文,收捕这位门客。延笃说:“大将军是后宫外戚。皇子有病,自然会向宫中送上医方,怎么会让使者千里来卖药求利?”随后将这位门客杀掉。梁冀很生气,但又无话可说。有关官员秉承梁冀的旨意,欲追究此事。延笃以有病辞去职务,回到家乡,在家中教授学生。

当时,有人就“仁”“孝”孰前孰后,展开辩论。延笃提出自己的观点:“观察‘仁’‘孝’的辩论,众说纷纭,各执一词,彼此都在引经据典,却拿不出足以说服世人的事实,只是诡辩而已。‘仁’‘孝’二字,殊途而同归,可谓百善之首,不像买卖人,锱铢称量,孰轻孰重。一定要分出先后。那么,从根本上讲,孝在事亲,仁在施物。施惠予大众,功显于当世;事孝予双亲,德归于自身。对个人来讲,事亲功利小;施惠予大众,功利大,按此推论,仁的作用,影响致远。然而,施惠者,从显处着手,功利不断显现;事孝予双亲,从隐处着手,近者取诸于自身,逐渐影响社会。耳朵有听受之功,眼睛有观察之明,双脚有远行之劳,双手有饰卫之用。功利,表象在外;而感觉,却来自内心。致远者,施惠予人,草木生长始于萌芽,逐渐长大枝叶扶疏,营养依然来自根部。仁人具有孝心,犹如肢体连通心脏,枝叶营养来自根部。圣人深知其中的道理,所以,孝乃天之经,地之义,人之行。君子有根本,根本立,则道理生,孝,就是仁的根本!仁、孝的内涵广泛,难以细述。物体之性,又有偏好,表现仁、孝时,有所不同,不能两者兼顾。如果要从优劣比较,那么,仁以枝叶扶疏为尚,孝以发自内心为先,是否可以这样评论?有人讲,先孝后仁,这并非孔子评价颜回、曾参之意,因为仁、孝本质上相同,习惯上把它们放在一起,舜帝、颜回就是例子;一定要分开,又各有代表例子可循,可以用公刘、曾参举例。曾参、闵子骞以孝为至德,管仲以九合为仁功,谈论孝道,没有不先举颜回、曾参的例子,考察仁功,则要举管仲的例子,这样讲,就有了区别。”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