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 > 吴延史卢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吴延史卢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前越巂郡太守李文德很欣赏延笃,在京师,李文德对朝中公卿讲:“延叔坚有辅佐帝王之才,怎么能屈居他人之下?”欲鼓动朝中公卿举荐延笃。延笃听说后,写信给李文德,劝李文德不要这样做。信中讲:“大道将废,这是命里注定。臣听说,府君在朝中为我美言,欲推荐我重返东观。府君诚意甚笃,臣却不敢当。臣也曾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梳洗已毕,正襟危坐,在堂上诵读伏羲、文王之《易经》,虞舜、夏禹之《尚书》,攻读周公之《礼经》,披览孔子之《春秋》。每当皓月当空,臣在后院闲庭信步,凭依南轩,吟咏《诗经》。在闲暇时,臣也曾欣赏百家学说,洋洋乎,各种学问,耳目充盈,烂熟于胸。纷纷兮,齿颊留香;欣欣兮,尽享读书之乐。可谓不知天之为盖,地之为舆,不知世上有人,自身有躯。在当时,臣犹如高渐离击筑,旁若无人;犹如高凤读书,不知暴雨将至;以此喻己,未足道也。从十五岁,臣结发以来,从未曾陷于不忠,作为人子,也从未陷于不孝。对上结交,不会谄谀;对下结交,不敢侮慢。即使臣从此而殁,可以无愧于先君列祖,自信不会有羞赧之色。当此时,如果还不能见好就收,恐怕会像善射者,一发不中,则前功尽弃。臣不愿意迷失本性,不知归途。”

后来,延笃因为党人之祸,遭到禁锢。桓帝永康元年,延笃在家中去世。乡里人为延笃画出图像,供奉在祭祀屈原的祠庙里。

延笃生前学习经书、传记,对很多地方做出纠正,后来的大儒服虔等,认为延笃的观点中正。延笃生前著有诗、论、铭、书、应讯、表、教令,共计二十篇。

史弼,字公谦,陈留郡考城县人。父亲史敞,为人谗佞,能说会道,在顺帝朝,史敞官至宫中尚书、郡太守。年少时,史弼努力追求学问,教授学生数百人,后来在州郡任职,受到三公府征召,担任北军中候。

当时,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刘悝品行恶劣,僭越礼制,横行不法。史弼担心这样下去,刘悝会悖逆作乱。史弼密封上书:“臣听说,帝王对于亲戚,虽爱意甚隆,仍要示之以威;虽体恤恩厚,仍要禁之以度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保持亲情和睦,骨肉间恩义永存。在往昔,周襄王放任甘昭公,孝景帝娇宠梁孝王,最终,身为皇弟,骄纵恣肆,僭越帝王权威,周代有播荡之祸,汉代有爰盎之变。臣听说,渤海王刘悝,倚恃与陛下的兄弟关系,享有偏私之爱,不顾奉上之节,怀有僭越之心,对外结交不逞之徒,对内荒嬉无度,酗酒恣肆,出入无常。刘悝与之交往者,多为巧言利口,行为无道之人,有些是家中逆子,有些遭到朝廷罢黜,这样下去,会有羊胜、伍被之祸。州部官员不敢纠察,太傅、国相不能匡正。由于至亲关系,陛下不忍心惩治。臣担心,长此以往,会酿成大祸。臣奏请陛下,公布臣的奏章,宣示百官,在朝堂上,借臣的奏章,明确指出娇宠藩王之危害。而后,陛下颁发诏书,诏令公卿按照汉法,议定惩治方法。接下来,陛下再颁发不忍之诏,臣等奏请陛下宽恕,陛下再斟酌处理。这样一来,圣朝不会有伤害兄弟之讥讽,刘悝仍然有享受藩国之厚遇。否则,一旦事情无可挽回,则要兴起大狱。朝廷使者,相望于道,其结果,将会令人瞠目结舌。臣负责宫中警卫,以备不测发生,妄议藩国之事,触犯陛下忌讳,罪不容诛。只是所闻所思,不胜愤懑,谨冒死启奏。”桓帝考虑刘悝是至亲弟弟,不忍心追究。后来,渤海王刘悝犯下谋逆罪,被贬为瘿陶王。

史弼升任宫中尚书,出任平原国相。当时,桓帝诏令地方检举党人,各郡、国争相揭发,受到牵连者有数百人,只有史弼不肯检举。桓帝诏令,要求州郡严厉追查,受到髡刑、笞打的府中掾史,不计其数。青州从事召史弼到客舍问话:“皇上痛恨党人,诏书旨意明确。青州有六个郡、国,其中五个有党人,附近郡甘陵县,也有南、北学派,相互间争执不休,各自培植党羽,平原国敢说没有党人?”史弼回答:“先王统领天下,划定疆界,郡、国各有分界,水土不同,风俗迥异,其他郡有,平原国没有,这又有何奇怪?如果为了迎合,诬陷忠良,滥施刑罚,惩治无妄之罪,那么,平原国每家都会有党人。国相唯有一死而已,不能秉承旨意。”青州从事大怒,逮捕相府僚属投入监狱,又弹劾史弼办事不力。恰逢党锢解禁,史弼用俸禄赎罪。当时,因为史弼的宽容,平原国有一千余人得以活命。

史弼为政,注重抑制豪强,如果是小民犯罪,则会宽容对待。后来,史弼转任河东郡太守,桓帝诏令所有州郡都要举荐孝廉,史弼知道,一定会有很多权贵请托,于是断绝书信来往。中常侍侯览,果然派遣门生送来书信,而且要赊借当地的盐税。过了很久,没有回音。这个门生以其他事,拜谒史弼,送上请托的书信。史弼勃然大怒:“太守肩负重任,应该慎重选择士人,报效国家,尔等何方人士,竟敢以欺诈,诓骗太守!”命令左右人,将这个门生牵出,刑杖伺候,捶打数百下。郡府的掾、丞十余人,跪在大厅上向史弼求情,史弼不理。随后,史弼命令将这个门客押送至安邑县监狱,当天,门客被拷打致死。侯览闻讯大怒,遂伪造匿名信,交予司隶校尉,百般诬陷史弼。朝廷派来槛车,押送史弼。郡府的官吏不敢靠近,只有前孝廉裴瑜,护送史弼至崤山、渑池,在路旁大声说:“明府打击地方恶吏,为国家选拔有德士人,如果获罪,足以名垂青史。愿明府不要忧惧。”史弼答:“‘谁说荼蘼菜苦,吾视之若荠菜般甘美。’愿像古人刎颈,九死不恨。”及至关押在廷尉署诏狱,平原国的吏民奔走相告,前来阙门为史弼喊冤。又有前孝廉魏劭毁容,改换衣裳,佯称是史弼的家僮,到监狱伺候史弼。最终,史弼还是被定罪,判为斩首示众。魏劭与同郡人变卖家产,用钱贿赂侯览,得以减死罪一等,罚往左校服役。有人讥讽道:“平原国人用贿赂免除国相的死罪,是否太过分了!”陶丘洪说:“在往昔,文王被拘押在羑里,闳夭、散宜生用千金购求美女、宝马,进献纣王。史弼蒙受冤屈,平原国义士为解救国相,用钱贿赂,又有何不可!”那些说长道短的人,这才闭上嘴。刑满释放,史弼回到家乡,躬耕垄亩,对外称病,闭门不出。后来,史弼多次被朝中公卿举荐,议郎何休向灵帝申诉,说史弼有治国理政的才干,应该登上台阁,史弼再次被征召,受拜为议郎。侯览等人仍然忌恨史弼。灵帝光和年间,史弼出任彭城国相,因病去世。裴瑜此后担任尚书。

评论如下:有些人性情刚烈,很少宽恕他人;有些人性情温和、为人宽厚,然而缺少节操。吴季英看上去性情柔弱,讲起话来慢条斯理,好似懦夫;然而,面对权贵,却能够慷慨陈词,大义凛然,何其悲壮!仁,施惠予人;义,退身自勉,可谓君子之道!俗话讲:“能救活千人者,子孙一定能得到封赏。”史弼面对酷吏,刚正不阿,保全平原国党人,其后人还没有发达,是时机还未到吧。

卢植,字子干,涿郡涿县人,身高八尺二寸,声音洪亮如钟。年轻时,卢植与郑玄一起跟随马融学习,博古通今,喜欢探求儒学精意,不愿意固守章句解释。马融是汉室外戚,豪门贵族,府中常有女倡歌舞。卢植在马融府中学习多年,从未回过头斜视一眼。因此,马融很看重卢植。学业完成,卢植辞别老师回家,之后阖门教授学生。卢植为人刚毅,坚守大节,常怀有济世报国之心,不喜欢辞赋写作,一次能饮酒一石。

当时,皇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,主张拥立灵帝刘宏即位。此后,窦武把持朝政。廷议时,灵帝准备为窦武加封爵位。卢植是布衣,仍然认为窦武平素有好名声,写信劝谏窦武“卢植听说,寡妇不患经纬纺绩之事,而患宗周衰落,鲁国漆室女子倚柱长啸,悲戚国家遭难。忧深思远,可谓君子之情愫。士人结交诤友,贵在切磋。《尚书·洪范》讲:‘谋及庶人’,《诗经》吟诵:‘向砍柴人问计。’卢植诵读先王之书,砥砺节操,敢问将军,是否愿意倾听谏言!如今,将军犹如周公、召公,辅佐周室圣主。四海安危,系于一身。廷议者皆以为,将军的功绩贵在辅佐汉室。天下凝神而视,侧耳而听,对照前朝,应该有大的改观,祈求天下享有太平。按照《春秋》大义,帝王没有子嗣,应该选择宗室年长者继位,年龄相仿,考虑德行,德行相仿,通过卜筮。如今,皇室宗亲经过考察,按照谱牒排序,拥立皇帝即位,这又有何功劳?难道欲贪天之功,据为己有!将军应该辞去朝廷赏赐,保全廉洁之名。皇室连续几代没有子嗣,不得不在宗室中选人,对于朝廷来讲,可谓危殆至极。加上四方扰攘,天下尚未安宁,盗贼蜂起,祸害地方,恒山、渤海一带,盗贼肆虐。由此看来,将会有楚人胁迫公子比,周室尹氏篡夺之变故。当此时,将军应该按照古礼,将宗室子弟集中在皇宫,把诸侯王、列侯的爱子,宗室的贤才聚集起来,实施教育;对外展示朝廷崇尚道义,对内平息狂徒之野心,通过教育,按照能力、贤德授予官职,这是强干弱枝的良策。”窦武看了信,并未采纳卢植的建议。州郡多次征召,卢植不肯应召。灵帝建宁年间,朝廷征召卢植,拜为博士,卢植出仕为官。灵帝熹平四年,九江郡蛮夷造反,朝廷四府认为卢植文武兼备,拜卢植为九江郡太守。蛮夷投降,卢植称病辞职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