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王列传 白话文翻译
陈蕃,字仲举,汝南郡平舆县人,陈蕃的曾祖父曾担任河东郡太守。十五岁时,陈蕃独居一室,室外的庭院芜秽不堪,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到家中做客,对陈蕃讲:“孺子何不清扫一下,以方便接待客人?”陈蕃答:“大丈夫活在世上,应当清扫天下,岂可仅扫一室!”薛勤由此知道陈蕃有廓清天下之志,颇为惊讶。
最初,陈蕃在郡府担任官吏,后来被举荐为孝廉,在宫中担任郎中。母亲去世,陈蕃辞去官职,为母亲服孝,服孝期满,被州部刺史周景征召,担任州部别驾从事。陈蕃向刺史提出谏言,不被采纳,遂辞官离去,后又受三公府征召,被举荐为贤良方正,陈蕃拒绝应召。
太尉李固上表朝廷,推荐陈蕃,陈蕃受拜为议郎,出任乐安郡太守。当时,李膺担任青州刺史,执法严厉,属下郡县闻风丧胆,有些官员挂上印绶辞官离去,陈蕃在任上为官清廉,留了下来。乐安郡人周璆(qiú),是一位高洁士人。前几任太守招请周璆,周璆拒绝,不肯应召。陈蕃招请,周璆欣然前来相见,来后陈蕃直呼其字,不呼其名,为周璆专门设置一副床榻,周璆走后,就悬挂起来。周璆,字孟玉,临济县人,享有美誉。当地有一个百姓,名字叫赵宣,父母去世后安葬,赵宣没有封闭墓道,住在墓道中,为父母服孝二十余年,乡里人称此人为大孝子。州郡多次礼请,郡府官员把赵宣推荐给陈蕃,陈蕃接见赵宣,问及赵宣的妻子儿女。赵宣有五个儿子,都是在服孝期间所生。陈蕃闻言大怒:“圣人制定礼仪,贤者勉力而为,不肖者努力去做。而且,祭祀不可过滥,以免亵渎神灵。你为了表达孝义,竟然睡在墓道里,还在墓道里与女子淫媾,一连生下五个儿子,不仅欺世盗名,还亵渎神灵!”遂认定赵宣有罪。
当时,大将军梁冀权势震动天下,派人送来书信,有私事向陈蕃请托。信使不敢走进郡府,诈称要来拜谒太守。陈蕃闻言大怒,命人将使者鞭打致死,为此,陈蕃被贬为修武县令。稍后,陈蕃又得到升迁,在宫中担任尚书。
零陵郡、桂阳郡有山贼为害地方,朝中公卿在廷议时,谏言朝廷征剿山贼。桓帝诏令州郡,所有地方都要举荐孝廉、茂才。陈蕃上疏谏言:“在往昔,高祖创立帝业,万邦息肩;国家抚养百姓,视为赤子。如今,二郡百姓,都是陛下的赤子。百姓遭遇山贼祸害,一定是地方官吏贪婪、暴虐所致,才会有山贼横行!应该敕令三公,暗访州牧、郡守、县令、县长,一旦发现有人为政失和,侵害、虐待百姓,即刻弹劾,再重新选择清廉、奉法守职的官员。这些官员,必须能够宣示朝廷法令,把朝廷的恩德施惠予百姓,不用劳师动众,山贼自然会销声匿迹。还有,三署郎吏,有两千余人,三公府的掾史任期已满,还未授职。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品行优良者,授予职务,至于品行恶劣,则予以清除。此项举措无须颁布政令,以免举荐,又助长请托之风!”因为此书,陈蕃得罪了桓帝身边的近侍,被贬出京师,担任豫章郡太守。陈蕃为人急躁,不苟言笑,不愿意接待宾客,官吏百姓皆畏惧太守严厉。后来,朝廷征召陈蕃,拜为尚书令,为陈蕃送行者,不得走出城郭。
再后来,陈蕃改任大鸿胪。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,直言进谏,桓帝勃然大怒,要杀李云。陈蕃上书为李云求情,结果触怒桓帝,又被免职,回到乡里。
后来,陈蕃受到征召,桓帝拜陈蕃为议郎,数日后,升任光禄勋。当时,朝廷封赏,常超过制度规定,宫内宦官受到桓帝宠幸,权势煊赫。陈蕃上疏谏言:“臣听说,为社稷出力者,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社稷;为人君出力者,则是为了取悦人君。如今,臣蒙受圣朝厚恩,位列朝中九卿,看到有不利于国家之事,如不站出来谏言,则是有取悦人君之嫌。诸侯,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,是天上闪耀的星宿,地上对应着封国,藩蔽朝廷。按照高祖约定,非功臣不能受封为列侯。臣听说,陛下欲追尊河南郡大尹邓万世的父亲邓遵为列侯,还要为尚书令黄鉨的先人续封爵位。陛下身边的近侍,也要颁授爵位。没有功劳,得到封赏;没有能力,得到官职。陛下裂土分封,缺乏考虑,一门之内,多人受封。最近,天象失去常度,阴阳错谬,庄稼歉收,百姓饥困。臣知道,陛下封赏的事情,已经做出决定,臣现在再提起此事,于事无补。然而,臣依然希望,从此以后,陛下要适可而止。还有,朝廷征收赋敛无度,百姓十有五六受到赋敛伤害,大量的百姓饥寒交迫,民不聊生。宫内在民间采选女子,有数千人住在宫里,锦衣玉食,脂油粉黛,花费无数。俗话讲:‘盗贼不光顾有五个女儿的家庭。’意思是女儿过多,为了置办嫁妆,会使得家里贫困。如今,后宫的女子岂不是更加重了国家的负担!当年,武王伐纣克殷,把纣王宫里的女子全部释放,天下因此而安宁。楚女在后宫悲戚,西宫发生火灾。宫中养这么多女子,陛下又怎能人人兼顾,一定会生出悲怨之情,招致水旱灾害。再有,监狱是关押囚犯、制止奸邪的地方,设置官员要量才录用。如果执法官员不能公平执法,或任职官员用非其能,王道一定会受损,世人也会舆论鼎沸。大家都认为,现在监狱里充满哀怨之气;陛下拜授的官员,又多是通过贿赂任职。肉不腐烂,不会招来苍蝇,陛下应该检讨施政中的过失,选择有忠言良谋的士人。在选用官员时,委任尚书、三公负责,让负责赏罚升降的官员恪尽职守,天下幸甚!”桓帝采纳陈蕃的谏言。此后,桓帝释放五百余宫女,但还是赐黄俊爵关内侯,封邓万世南乡侯。
桓帝延熹六年,桓帝到广成苑狩猎。陈蕃上疏谏言:“臣听说,人君在苑囿里狩猎,应该在每年的秋季,叫作秋狝,以顺应时令节气;在西郊狩猎,同时演习讲武;斩杀禽兽助祭,以表明孝敬祖先。如果超出规定,则是放纵。皋陶告诫舜帝:‘不要过于游猎。’周公告诫成王:‘不可过于荒嬉、畋猎。’舜帝、成王对此都有警戒之心,更何况贤德不及二位圣王者!天下处于太平时,还要有所克制,何况现在国家有‘三空’危殆!田野空,朝廷空,仓库空,此乃‘三空’。兵戈未息,四方百姓,流离失所,这正是陛下应该焦心思虑,坐以待旦之时。岂能四处张扬,驰骋于田野,纵情于畋猎!此外,秋前雨水充沛,百姓开始种麦,朝廷放弃劝农,让百姓驱赶野兽,清理道路,增加徭役,这不是爱护百姓的举措。齐景公在海滨观海,欲在琅琊乐以忘忧,晏子劝谏景公:百姓厌恶看到国君旌旗招展,舆马驰骋。景公随后打消主意。周穆王驾驭车马,纵情游玩,祭公谋父为穆王诵读《祈招》诗,劝止穆王。可见,君王过于游玩嬉戏,是在危害百姓。”奏书递上,桓帝没有理睬。
陈蕃担任光禄勋,与五官中郎将黄琬负责选拔官员,对豪门权贵一视同仁,因此,遭到有势力的权贵子弟忌恨,大肆谮毁,陈蕃又被免职。过了不久,桓帝再次征召陈蕃,拜为尚书仆射,又改任太中大夫。桓帝延熹八年,陈蕃代替杨秉担任太尉。陈蕃谦让:“《诗经》讲‘不愆不忘,遵照旧章’,这点臣不如太常胡广;整理七政,阐释五典,臣不如议郎王畅;聪慧通达,文武兼备,臣不如已经解除徒刑的李膺。”桓帝没有准奏。
中常侍苏康、管霸等在宫中受到重用,排挤陷害忠良,在桓帝身边极尽谄媚。大司农刘佑、廷尉冯绲、河南郡大尹李膺,因为忤逆宦官,被免官抵罪。陈蕃在朝堂上据理力争,为李膺等人申诉,奏请桓帝赦免,委以重任,反复多次,言辞恳切。桓帝终不为所动。陈蕃垂泪流涕,起身离去。当时,小黄门赵津、南阳郡奸人张泛等屈身阿谀宫中宦官,借重宦官的势力作威作福,肆意犯法。平原郡、南阳郡太守刘质、成瑨在审理罪案时,虽然朝廷已经颁布大赦令,还是将罪犯拷打致死。宦官对此愤恨不已,有关官员秉承宦官旨意,弹劾刘质、成瑨有罪,刘质、成瑨被判杀头示众。还有,山阳郡太守翟超,没收中常侍侯览的家产,东海国相黄浮,杀了下邳县令徐宣。翟超、黄浮被判为髡钳,送往左校服役。陈蕃与司徒刘矩、司空刘茂共同上奏,为刘质、成瑨、翟超、黄浮等人讲情,桓帝很不高兴。有关官员乘机弹劾陈蕃等,刘矩、刘茂不敢再开口讲话。陈蕃仍然坚持上疏:“臣听说,齐桓公称霸,认真整饬内政;《春秋》对鲁国历史,小恶必书。臣以为,朝廷应该整饬朝纲,监察官员。如今,贼寇在地方上肆虐,犹如四肢有病;朝纲得不到整饬,犹如心腹有病。臣夜不能寐,食不求饱,思考这些问题,真的担心陛下身边的近侍受到太多宠幸,陛下对尽忠守责的大臣却日益疏远。内忧渐积,外患方深。陛下从列侯藩国继承大统,小民家中有百万家产,子孙尚且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祖宗基业,更何况陛下继承祖宗留下的天下,面对列祖列宗,陛下怎敢懈怠?陛下不爱惜自己,难道不思量祖宗创业时的艰难?前朝梁氏一家五人受封为列侯,继而荼毒海内。上天启发陛下圣意,将梁氏一网打尽,尽行诛杀,天下振奋,希望再现盛世。明鉴未远,覆车如昨,如今,陛下又亲近宦官,致使竖宦横行宫中。小黄门赵津、大奸臣张泛等贪得无厌,肆意横行,陛下身边的近侍诬陷忠良,致使原太原郡太守刘质、南阳郡太守成瑨无辜被杀。陛下已经颁发大赦令,大赦以后不应当再杀,二位太守忠心为国,为朝廷除去奸邪,到了陛下手里,有何悁悁之愤,不能消除?奸邪小人在陛下身边蛊惑圣听,遂使得天威发怒。即使用严刑拷打,已显得过分,更何况施以极刑,令忠贞之臣在欧刀下伏诛!原山阳郡太守翟超、东海国相黄浮,奉公无私,嫉恶如仇,不屈不挠。翟超没收宦官侯览的家财,黄浮诛杀下邳县令徐宣,为此,二人遭受重刑,不能获得宽宥。对比之下,侯览在朝中横行霸道,没受其财物,已属于宽大;徐宣所犯之罪,死有余辜。在西汉朝,丞相申屠嘉召来邓通小人,欲杀头问罪;建武年间,洛阳令董宣羞辱犯法的公主。文帝只是为邓通讲情,光武帝对董宣还予以赏赐。没有听说过二位大臣因为不请示朝廷而获罪、被处死。如今,陛下身边的小人,党同伐异,相互勾结,任意构陷官员,致使官员遭受刑戮。臣肺腑之言,无论谁听到,都会悲鸣呜咽。陛下应该早下决心,切勿让身边的近侍干预朝政,还是要把人事权交由尚书掌握。朝中的公卿大臣,五日举行一次朝会。朝廷要选择清廉、品学兼优的士人担任要职,罢黜奸邪、谗佞。只有这样,才会天和于上,地洽于下,吉祥嘉瑞,纷至沓来!陛下尽管讨厌臣的直言,人君还是要自强不息。臣甘冒死罪,启奏陛下。”桓帝看了奏章,更加愤怒,不听劝谏。朝廷群臣,对此议论纷纷,敢怒而不敢言。宦官因此愈发忌恨陈蕃。每当陈蕃要向朝廷提出选用官员,宦官就说,皇帝有诏书,予以驳回。太尉府掾史以下官员,大多被免职抵罪。陈蕃是名臣,宦官还不敢加害。刘质,字文理,高唐县人;成瑨,字幼平,陕县人,均是以经学享有盛名,在位时敢于直言进谏,对邪佞多有打击,最后,二人死在狱中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