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王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桓帝延熹九年,李膺等人因为朋党案被捕入狱,受到严刑拷打。陈蕃为此上疏,极力谏诤:“臣听说,贤明之君,倾心委任贤臣;亡国之君,忌讳直言进谏。商汤、周武虽然圣明,依然有伊尹、吕尚辅佐,事业才能兴旺;夏桀、殷纣执迷不悟,失去贤臣,天下败亡。由此来看,君王为元首,臣下为股肱,同为一体,荣辱与共。臣看到,原司隶校尉李膺、太仆杜密、太尉府掾史范滂等,正身律己,洁身自好,忠心为国,效命于社稷。因为忠言进谏,忤逆皇上,被严刑拷打,受到禁锢,不得为官,流放至远方。这是堵塞天下人之口,蒙蔽世人,与秦朝焚书坑儒,又有何区别?在往昔,武王伐纣克殷拥有天下,首先旌表商容,为铮臣比干封墓。如今,陛下临朝听政,先诛杀忠臣、贤臣。对待善人为何如此刻薄?对待恶人为何又如此优渥?谗人貌似忠厚,实是奸佞,巧舌如簧,蛊惑圣听。上天以吉凶,对善、恶加以区别;事业成败,在于人君能否鉴别良善。人君摄天地之政,秉四海之维,一举一动,不能违逆圣法,一进一退,不能离经叛道。一旦口出谬言,则会影响八方,更何况对待无罪之人施以髡刑,将无辜之人诛杀于市场!在往昔,禹帝巡狩苍梧,看到市场上杀人,下车哭泣,说:‘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!’禹帝治理天下,事业兴旺。如今,青州、徐州大旱,赤日炎炎,五谷受伤,仓廪空虚,民不聊生,饥民四处流亡。然而,宫中仍有许多女子住在掖廷,身着绫罗绸缎,耗费国家资财。宦官请托私门,贪污受贿。这正是‘禄去公室,政在大夫’。春秋末年,周室圣德衰微,数十年间并无灾异,上天最终还是抛弃周室。上天对于汉室依然眷恋,屡次以灾异警告。去除妖孽,重在修德。朝廷大臣位列三公九卿,责任重大,不能任其尸位素餐,坐观汉室衰败。臣的谏言,如果能够得到陛下重视,即使臣粉身碎骨,被从旁门抬出,臣也死无所恨。”桓帝看了陈蕃的上疏言辞激烈,有所忌惮,假托陈蕃选拔官员有误,随后以策书,免去陈蕃的职务。
永康元年,桓帝驾崩。窦太后临朝称制,下诏:“天生万民,有人民才有君王,君王治理万民,仍要有良臣辅佐。原太尉陈蕃忠心为国,敢于直言进谏。任命陈蕃为太傅,兼领尚书职事。”当时,刚刚遭遇国丧,继位的皇帝还未选好,宫中几位尚书忌惮权贵、宦官,称病不肯上朝。陈蕃写信痛斥:“古人坚守节操,侍奉国君,事死如事生。如今,皇帝继嗣尚未确立,朝中政事繁多,诸君怎么能够放弃责任,萎靡不振,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?于义理尚显不足,更何况兼有仁德!”尚书惶恐,又开始履行职务。
灵帝即位,窦太后下诏:“人们常讲褒奖功臣,可以劝善;表彰义行,可以厉俗。无德不报,《诗经·大雅》为此而赞叹。太傅陈蕃辅弼先帝,出入朝廷多年,有忠孝之美誉。陈蕃德行兼备冠于本朝,坚守节操,老而弥坚。封陈蕃为高阳乡侯,享受食邑三百户。”陈蕃上疏谦让:“使者到臣家里来,授予臣高阳乡侯印绶,臣顿感惭愧,诚惶诚恐,不知该如何应答。臣听说,谦让是贤士修身的纹饰,有助于践行仁德。臣谦让,并非为欺世盗名。臣以为,裂土受封,应该授予有功之臣。臣自我忖度,在朝中前后经历数职,并无特别贡献。正可谓:‘称职,享受朝廷的俸禄;不称职,也享受朝廷的俸禄。’臣虽没有高尚的品行,但是信奉‘君子不以其道得之,不居也’。如果臣看到爵位,不但不谦让,反而欣然接受,皇天对臣的行为也会震怒,降下灾异,伤害百姓。这对于臣来讲,岂不是无颜面立于世间?臣恳请陛下哀怜臣老迈、衰朽,让臣谨守圣人‘戒之在得’的圣训。”窦太后没有答应。陈蕃依然坚持,前后十次上奏,最终,还是没有接受封赏。
最初,桓帝欲立宠幸的田贵人为皇后。陈蕃认为田氏出身卑微,窦氏出身于清白人家,向桓帝反复谏诤。不得已,桓帝立了窦氏为皇后。及至窦太后临朝称制,对陈蕃尤为重视。陈蕃与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齐心协力,为朝廷选拔贤臣,共同辅佐朝政,天下士人莫不延颈企盼,希望天下重归太平。灵帝的乳母赵娆,每天早晚在太后身边伺候,中常侍曹节、王甫等,与赵娆相互勾结,以谄谀服侍窦太后。太后也信任他们,多次颁发诏命,对曹节、王甫等封侯拜爵,甚至惠及他们的亲属。这些人秉性贪婪、暴虐。陈蕃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痛彻入骨,下决心要铲除这些宦官,窦武也有同样想法。陈蕃认为自己在朝中颇有人望,而且又得到窦太后的赏识,自以为计划一定能够成功。陈蕃首先上疏:“臣听说,言辞不直,行为不正,则是上欺苍天,下负人事。如果危言耸听,极力谏诤,表达意见,又会令群凶侧目,祸及自身。对于这两种结果,臣宁可祸及自身,也不敢欺瞒苍天。如今,京师人纷纷扰扰,道路上舆论喧哗,大家都在谈论侯览、曹节、公乘昕、王甫、郑飒等宦官,还有赵夫人及宫中几位女尚书,祸乱天下。阿附者,可以升官授爵,忤逆者,则会遭到伤害。如今,朝中群臣犹如河中的漂木,随波逐流,耽于禄位,不肯知难而进。陛下摄理朝政,顺天应人,代天实施诛罚,苏康、管霸等,已经伏辜受刑。在当时,天地晴朗,政事清明,人神欢喜,为何仅过去几个月,陛下又放纵身边的近侍?朝廷的大奸大恶之人,没有像现在这样肆意猖獗。如果还不加以惩治,必然会生出祸乱,危及社稷,其后果难以预料。臣奏请,把臣的奏章宣示给朝臣看,令天下奸贼知道臣嫉恶如仇。”太后没有采纳陈蕃的谏言。朝臣听说此事者,莫不震恐。陈蕃与窦武合谋诛杀宦官,详情记载在《窦武传》。
及至事情败露,曹节等人矫制诏命,杀了窦武等。陈蕃当年已有七十余岁,听到窦武遇害的消息,率领属下官员及学生八十余人,手持利刃,奋臂攘拳,冲进承明门。陈蕃高呼:“大将军忠心报国,黄门宦官逆贼,谁敢说窦武违背义理?”王甫出宫,与陈蕃迎面相遇,听到陈蕃激愤的喊叫,呵斥陈蕃:“先帝刚刚离世,山陵还未建成。窦武有何功劳,父子兄弟一门三人受封为列侯?还多次从掖庭带走宫女,为自己宴饮作乐。旬月之间,耗费国家资财达亿计。大臣这样行事,还敢说坚守义理?公身为国家栋梁,枉理曲断,阿附权贵,你就是个贼臣!”遂喝令宫中卫士收捕陈蕃。陈蕃拔出剑来,怒声呵斥,王甫指挥的卫士一时间不敢靠近。王甫又增加很多人,将陈蕃围了数十重,最后,将陈蕃绑缚,送到黄门北寺监狱。黄门侍郎骑士用脚踩住陈蕃,高声骂道:“死老鬼!还想减去我们的人员数额,剥夺我们的俸禄和借贷吗?”陈蕃当天遇害。之后,陈蕃的家眷被流放至比景县,陈蕃的族人、学生、故吏,一律被免去职务,遭到禁锢。
陈蕃的友人陈留郡人朱震,担任铚县令,听到陈蕃的死讯,痛哭失声,辞去官职前来为陈蕃收殓,又把陈蕃的儿子陈逸藏匿在甘陵县。被人告发,朱震被捕入狱,全家人被戴上刑具。在狱中,朱震受到严刑毒打,至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藏匿地点,陈逸得以不死。后来,黄巾军起义,灵帝大赦受到朋党案牵连的党人,又召回陈逸。此后,陈逸官至鲁国相。
朱震,字伯厚,最初在州部担任从事,因为弹劾济阴郡太守单匡犯下贪赃罪,事情牵连到单匡的哥哥中常侍车骑将军单超。桓帝逮捕单匡,关押在廷尉署监狱,同时谴责单超,单超前往监狱谢罪。三公府有谚语:“车如鸡栖马如狗,疾恶如风朱伯厚。”
评论如下:桓帝、灵帝年间,像陈蕃这样的士人,在朝廷享有名望,叱责朝臣昏聩,面对险恶的环境纵横驰骋,与宦官、庸夫在朝中抗衡,最终,身受屠戮,祸及家人。这些士人,并非不能洁身自好,砥砺情操,回避世俗。当时的读书人,把远离世俗视为清高,对人情世故淡然处之。而陈蕃等人,却始终将超凡脱俗当作是违背义理,虽然多次遭受贬黜,仍然心怀朝廷,始终不肯离去,以仁心辅政为己任,仕途险恶,愈发老而弥坚。一旦遇到机会,就会参与谋划,协助窦武诛杀宦官,结果功败垂成。陈蕃自以为万世一遇,自己可以像伊尹、太公望,辅佐圣朝,成就一番伟业!可惜,理想终未实现。然而,陈蕃的忠信,足以激扬清流,振奋世道人心。后汉末世陷于混乱,迟迟没有灭亡,在一百余年间,多赖数公之力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