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刘表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
袁绍,字本初,汝南郡汝阳县人,是司徒袁汤的孙子。袁绍的父亲袁成,曾担任五官中郎将,身体健壮,善于与人交往,大将军梁冀以下官员,莫不喜欢与袁成来往。
年轻时,袁绍担任侍郎,后来担任濮阳县长,因为母亲去世,袁绍辞去官职,为母亲服丧,三年期满,袁绍想起幼年失去父亲,又为父亲袁成服丧。服丧期满,袁绍迁至洛阳居住。袁绍长相俊美,体貌魁伟,喜欢结交士人,博取名声。袁氏家族世代有人在朝中担任高官,有许多门生故旧。袁绍屈己待人,家中客人常满,士人无论贵贱,袁绍都能以礼相待,客人的车辆拥塞袁绍居住的闾巷。宫中宦官对此颇为忌惮,中常侍赵忠在宫里讲:“袁本初喜欢名声,豢养敢死之士,不知道这小子,究竟想要干什么。”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听说此事,用赵忠的话责怪袁绍,提醒袁绍注意,言辞恳切,袁绍仍然我行我素。
袁绍受大将军何进征召,在大将军幕府担任掾史,又在朝中担任侍御史、虎贲中郎将。灵帝中平五年,朝廷设置西园八校尉,袁绍担任佐军校尉。
灵帝驾崩,袁绍劝何进征召董卓等人进京,以武力胁迫太后,诛杀宫中宦官。此后,袁绍转任司隶校尉。详情记载在《何进传》。及至董卓率领大军进京,骑都尉泰山郡人鲍信劝说袁绍:“董卓手握重兵,恐怕会心存异志,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,朝廷一定会为董卓所控制。趁着董卓刚进京不久,正处于疲惫之际,可将其一举擒获。”袁绍害怕董卓,不敢采取行动。不久,董卓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,欲废立皇帝。董卓在府中对袁绍讲:“拥有天下的君主应该贤明,想起灵帝就令人愤懑。董侯看起来还不错,应该拥立董侯为皇帝。”袁绍回答:“如今,皇上富于春秋,并没有令天下人非议的地方。如果公违背礼制,妄议废立,废黜先帝的嫡子,拥立庶子,恐怕会招来群臣不满。”董卓按剑而起,呵斥袁绍:“你小子胆敢忤逆我!天下之事,还不是由我说了算?我欲废立,谁敢不从!”袁绍佯称:“这是国家大事,请将军与太傅商议后再说。”董卓又说:“刘氏宗亲,不足以再传位。”袁绍勃然大怒,说:“天下能担当大事者,并非只有董公!”手握刀柄,长揖不拜,径直走出府门。之后,袁绍把符节挂在上东门,直奔冀州。
董卓悬赏捉拿袁绍。当时,侍中周珌、城门校尉伍琼正受董卓信任。伍琼等人为袁绍向董卓解释:“废立大事,非一般人所能理解。袁绍不识大体,仓皇出逃,并非有其他想法。如果公悬赏捉拿,反而会促成变故发生。袁氏家族四世在朝中担任三公,门生故旧担任朝廷官员,遍布天下。如果他们聚集天下豪杰,谋反作乱,天下英雄为之奋起,太行以东就不再为公所有。不如赦免袁绍,拜袁绍为一个郡的太守,袁绍得以免罪,必然高兴,不会再有后患。”董卓沉思片刻,同意他们的看法。董卓派遣使者拜袁绍为渤海郡太守,封为邟乡侯。袁绍声称,还是要兼任司隶校尉。
献帝初平元年,袁绍以渤海郡为基地,举兵起事,与堂弟后将军袁术、冀州牧韩馥、豫州刺史孔伷、兖州刺史刘岱、陈留郡太守张邈、广陵郡太守张超、河内郡太守王匡、山阳郡太守袁遗、东郡太守桥瑁、济北国相鲍信等,同时起兵,各自拥兵数万,以讨伐董卓为号召。袁绍与王匡驻扎在河内郡,孔伷驻扎在颍川郡,韩馥驻扎在邺城,其余各部,驻扎在酸枣。大家订立盟约,推举袁绍为盟主。袁绍自称“车骑将军”,兼领司隶校尉。
董卓听说太行以东起兵,随即杀了袁绍的叔父袁隗及袁氏家族,凡在京师者,一律诛杀。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、少府阴循、执金吾胡母班、将作大匠吴循、越骑校尉王绬,前去分化瓦解义军。袁绍令王匡杀了胡母班、王绬、吴循等人,袁术逮捕并杀了阴循,只有韩融,因为久负盛名,得以免死。
当时,天下豪杰,大多愿意归附袁绍,而且,看到袁氏家族横遭惨祸,人人愤怒,愿意为袁氏报仇,各州郡起事的义军风起云涌,莫不以袁氏相号召。韩馥看到袁绍已经赢得人心,担心袁绍一旦得势,会图谋自己,于是派遣从事守在袁绍的大门外,不肯听从袁绍调遣。桥瑁伪造三公府公文,向各州郡传递,控诉董卓罪恶滔天,天子受到胁迫,形势危急,盼望众人响应,尽速发兵,以纾解国难。韩馥这才听从袁绍调兵遣将。此前,韩馥征求部下意见:“你们愿意帮助袁氏,还是帮助董氏?”治中刘惠慷慨激昂道:“我们举兵,是为了国家,为何要问袁氏、董氏?”韩馥仍然心存疑虑,因此,常常克扣军粮,欲迫使义军涣散。
第二年,韩馥的部将麹义叛变,韩馥与麹义交战,战事不利。袁绍怨恨韩馥,与麹义联合。袁绍的客人逢纪向袁绍献计:“欲谋大事,若不占领一州,难以立足。如今,冀州兵强马壮,地方富庶,韩馥不过是一个庸才,将军可暗中联络公孙瓒,率兵南下,韩馥听说后,必然恐惧。然后,将军再派一位能言善辩的士人,向韩馥陈述利害,韩馥迫于形势,一定会让出位置。”袁绍同意逢纪的看法,更加信任逢纪。袁绍写信给公孙瓒。公孙瓒引军前来会合,对外声称要讨伐董卓,实为袭击韩馥。袁绍派外甥陈留郡人高幹和颍川郡人荀谌(shèn),前去劝说韩馥:“公孙瓒举兵南下,很多郡响应。车骑将军袁绍引军向东,其意图难以预料。真的为将军担心。”韩馥恐惧,问:“这该如何是好?”荀谌问:“君自以为宽厚仁和,容纳贤士,为天下士人所依附,与袁绍相比,如何?”韩馥答:“不如袁公。”“临危决断,智勇超人,与袁绍相比,又如何?”韩馥答:“不如袁公。”“家族中人,世代布下恩德,天下官员,莫不受到恩惠,将军与袁氏相比,又如何?”韩馥答:“还是不如袁公。”荀谌说:“渤海郡虽说是一个郡,其实已成为一州。如今,将军三不如袁绍,可是官位却在袁绍之上,袁绍实乃当世英雄,一定不肯屈尊于将军之下。而且,公孙瓒率领燕、代士卒,正在杀来,其兵锋锐不可当。冀州实乃天下重地,如果这两支军队同心协力,兵临城下,将军危亡,瞬时可至。袁绍是将军的旧交,可以结为盟友。当今之计,不如把冀州交予袁绍掌握,袁绍一定会厚遇将军,公孙瓒决然不敢与袁绍争锋。将军有了让贤之名,身处安稳之地,身家性命,可以保全。请将军不要迟疑。”韩馥素来性情懦弱,听了荀谌的建议,只好接受。韩馥的将军幕府长史耿武、别驾闵纯、骑都尉沮授听说后,劝谏韩馥:“冀州虽然鄙陋,仍有带甲武士百万,收获的粮食,可供十年食用。袁绍只是外来孤客,率领疲敝之师,来冀州投靠将军,仰我鼻息,犹如婴儿在股掌之上,一旦绝其乳养,可立即饿杀。为何要把冀州让与袁绍?”韩馥答:“我曾经是袁氏门下旧吏,而且,我的才能远不如本初。度量才能、德行,让出位置,这正是古人所赞赏的品行,诸君为何要责难呢?”此前,韩馥的将军幕府从事赵浮、程涣率领精兵,拥有强弓硬弩一万余,屯驻在孟津,听说此事,率领军队返回,请求韩馥以武力对抗袁绍,韩馥不听。此后,韩馥让出冀州牧,腾出将军府,住在中常侍赵忠的故居,派儿子把将军印绶送予袁绍。
袁绍兼任冀州牧,按照制度,奏请献帝拜韩馥为奋威将军,但是,不能再领兵。袁绍拜沮授为别驾,袁绍讲:“如今贼臣作乱,朝廷被迫迁往西京。我们袁氏家族世代蒙受皇恩,正应该尽心竭力,效忠汉室,复兴圣业。然而,齐桓公没有管仲,不能称霸,勾践没有范蠡,无以存国。今天,我欲与卿同心协力,共同安定社稷,应该采取哪些措施,匡扶汉室?请先生教我。”沮授向袁绍献计:“将军二十岁时,就已经担任朝廷官员,名扬海内。在董卓妄议废立时,将军心怀忠义,奋力抗衡。当时,将军无可奈何,不得不单骑出逃,董卓仍然心存忌惮。将军渡过黄河,北上担任渤海郡守,拥有一郡之吏卒。如今,将军又掌控冀州大权,将军威势,可以震动河北,名重天下。将军可举兵向东,横扫黄巾,讨伐黑山贼,灭亡张燕,而后,挥师北上,擒获公孙瓒。将军以军威,威慑戎狄,匈奴之事可定。将军纵横黄河以北,可兼并四州,以此招揽河北的英雄豪杰,即可拥有百万之众。此后,将军率领大军前往长安,迎接皇帝,在洛阳恢复汉室宗庙,号令天下,讨伐不臣,诛灭乱贼。以将军的武威,谁敢与之争锋!不用数年,即可奠定大功。”袁绍听罢大喜,说:“正合吾意。”随即上表,奏闻献帝,拜沮授为奋武将军,让沮授监护诸将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