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刘表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魏郡人审配、巨鹿郡人田丰,为人处事,刚正不阿,不能得志于韩馥。袁绍任命田丰为别驾,任命审配为治中,给予充分信任。韩馥心存疑忌,终日惶惶不安。不久,韩馥辞别袁绍,悄然离去,依附张邈。后来,袁绍派人到张邈处,说有事情要商议,二人在席上悄悄耳语。当时,韩馥在座,以为要加害自己,无可奈何之下,在厕所自杀。
当年冬天,公孙瓒大败黄巾军,回军驻扎在盘河,威震河北,冀州属下郡县,莫不望风响应。袁绍亲自率军,迎战公孙瓒。公孙瓒指挥三万士兵,列出方阵,又分出一万轻骑兵,分作两翼,其军锋锐不可当。袁绍命令麹义率领八百精兵,强弓硬弩一千张,作为前锋。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,指挥轻骑兵破敌,麹义的精兵埋伏在大盾牌下,突然跃起,万箭齐发,公孙瓒不敌,袁绍斩杀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,斩杀戴甲武士一千余人。麹义追至界桥,公孙瓒收拢军队再战,麹义再次大败公孙瓒,一直追至公孙瓒大营,夺取牙门,公孙瓒的士兵四散奔逃。袁绍在后面十几里,听说公孙瓒已经被打败,解下马鞍,放马休息,只是在大帐下,布置强弓硬弩数十张,持戟卫士一百余人。公孙瓒的散兵,有两千余骑兵,不期而至,将袁绍的大帐围了数重,箭矢如雨点般落下。田丰扶着袁绍,让袁绍躲在一段残垣断壁后面。袁绍摘下头盔,摔在地上,大声喝道:“大丈夫在此生死关头,应该慷慨赴死,岂能逃到墙垣后面躲藏?”命令战士手持弓弩放箭,射伤许多骑兵。这些骑兵,并不知道袁绍就在此处,稍微后撤。恰逢麹义率军来救,公孙瓒的骑兵退走。献帝初平三年,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县挑战,袁绍再次大败公孙瓒。公孙瓒只好退回幽州,不敢再与袁绍交锋。
献帝初平四年春天,天子派遣太仆赵岐为崤山以东诸军和解,让他们各自罢兵,返回驻地。公孙瓒为此写信,向袁绍解释:“赵太仆以周公、召公之德,奉诏命前来宣示皇恩,劝解双方和解,臣犹如拨云见日,欣喜若狂!在往昔,贾复、寇恂二人相互危害,幸有世祖为二人排解纠纷,此后二人并驾齐驱,消除误会,当时人为此而赞美。臣身处边郡鄙陋之地,幸得以与将军共处,此乃将军眷顾之恩,也是公孙瓒之愿。”袁绍随后撤军,返回南方。
当年三月上巳日,袁绍在薄落津大会宾客。听说魏郡士兵造反,与黑山贼干毒等联合起来,有数万人,攻陷邺城,杀了魏郡太守。座中有客人家属仍然在邺城,听到消息,惶恐失色,有些人坐立不安,啼泣流泪。袁绍面不改色,泰然自若,不改平日风度。黑山军有一个贼首叫陶升,自称“平汉将军”,与其他贼首不同,独自率领部众,从西门进入邺城,而后关闭府门,准备好辎重车辆,载着袁绍的家属及城中衣冠士人,还有陷落在城内的家眷,亲自护送,送往斥丘县。袁绍返回,驻扎在斥丘县,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。当年六月,袁绍率领军队出击,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,讨伐干毒。围攻五日,大败黑山军,斩杀干毒及部众一万余人。随后,袁绍沿着山路向北开进,进攻贼寇左髭、丈八等人,擒获后一律斩首。又进攻刘石、青牛角、黄龙、左校、郭大贤、李大目、于氐根等贼寇,斩杀数万人。在他们驻扎的壁垒,袁绍大肆屠杀。袁绍又与黑山贼张燕,以及四营屠各、雁门郡乌桓在常山大战。张燕有精兵数万,骑兵数千,双方大战十余日,张燕部众死伤甚多,袁绍军也疲惫不堪,双方撤军。麹义自恃有功,放纵恣肆,袁绍召来麹义,杀了麹义,兼并了麹义的部众。
献帝兴平二年,献帝拜袁绍为右将军。当年冬天,献帝东归洛阳,车驾被李傕等人追至曹阳县。沮授劝说袁绍:“将军家族,世代有人在朝中担任三公,辅佐朝廷,秉承忠贞之义。如今,朝廷被迫迁徙,颠沛流离,宗庙尽毁。观察各州郡,对外虽然假托义兵,内心其实另有所图,毫无存恤社稷,哀怜天下之意。冀州刚刚平定,兵强马壮,士人亲附。将军西行,亲迎皇上銮驾,在邺城定都,建造宫殿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而后操练兵马,以义军讨伐不臣,谁敢抗拒?”袁绍听了,准备依计行事。颍川郡人郭图、淳于琼讲:“汉室倾颓,时日已久,如今,再要复兴汉室,不亦难乎?而且,天下英雄并起,各自占据州郡,聚集徒众,动辄上万,这正是‘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’,先得者为王。将军欲亲迎天子,到那时,动辄要上表听闻,听之则权轻,违之则抗命,此计并非良策。”沮授强调:“迎接皇上,从道义上讲,是得人心之事,从天时上讲,正合时宜。不早日做出决定,一定会有人捷足先登。权变之计,在此一举,不可错失良机,建立功业,不能行动迟缓,愿将军早下决心。”最初,拥立献帝并非袁绍之意,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。
袁绍有三个儿子:大儿子袁谭,字显思;二儿子袁熙,字显雍;三儿子袁尚,字显甫。袁谭年长,聪慧,袁尚年少,俊美。后来,袁绍又娶了刘氏,刘氏受到袁绍宠爱,偏爱袁尚,多次在袁绍面前称赞袁尚,袁绍也喜欢袁尚俊美,欲立袁尚为继嗣。于是,袁绍将袁谭过继给哥哥,出任青州刺史。沮授劝谏:“俗话讲:万人逐兔,一人获之,其他人只好罢手,因为兔子已经有了名分。选择继嗣,年龄相当,从贤者考虑,贤德相当,以占卜决定,这是古制。愿将军接受前代教训,思考‘逐兔’确定‘名分’之意。此事处理不当,祸事将会从此开始。”袁绍辩解:“我欲让几个儿子各自管理一州,以此来观察他们的能力。”袁绍让二儿子袁熙担任幽州刺史,外甥高幹担任并州刺史。
献帝建安元年,曹操奉迎天子,在许昌建都,献帝向袁绍颁布诏命,指责袁绍地广人众,却专权自恃,树立党羽,不肯率领军队勤王,却专门讨伐异己。袁绍上书辩解:
臣听说,在往昔,有人哀叹蒙冤,五月为之降雪;有人悲泣痛苦,长城为之崩塌。臣每当读到这些故事,自以为是编书者杜撰,今日看来,这绝非虚妄之作。为何会这样?臣出身三公世家,忠心为国,破家毁业,对朝廷忠心耿耿,却遭到他人诬陷,致使皇上相信流言蜚语,心存疑忌。臣昼夜长吟,剖肝泣血,虽然不能招致夏天降雪、长城崩塌之应,像邹衍倾诉冤情、杞妇哀泣,是否能感动上苍?
臣以负薪之才,受朝廷擢拔于陪臣之列,敬奉职守,位列宪台,担任司隶校尉。中常侍张让等竖宦罪恶滔天,祸乱朝纲,侵夺朝臣权力,网络奸党,戕害忠良。原大将军何进,忠心为国,嫉恶如仇,义愤填膺。大将军认为臣具有忠勇之节,可以建立鹰犬之功,授臣以督查职务,与臣谋划方略。臣不敢逃避责任,避祸求福,遂与何进共谋。谋划未见全功,而大将军身已殒命。太后被劫为人质,宫室被焚毁殆尽,陛下圣德,年龄幼小,却屡遭磨难。当时,何进遭到宦官杀害,朝廷群臣沮丧,臣独自率领家兵百余人,在承明宫与竖宦搏杀。臣拔出佩剑,喝令有关官员,与臣一起奋力击退凶顽,不到一个时辰,将罪人尽行殄灭。此乃愚臣效忠朝廷之一例证。
董卓凶顽,乘朝廷衰微之际,图谋不轨。臣父兄世代侍奉汉室,身居大位,不怕家族蒙受祸殃,只想着为国家从容赴义。臣解下符节,出奔河北,欲在河外发出号召,讨伐董卓。当时,董卓贼寇,欲勾结外援,招徕天下英豪,故暂且让臣寄居渤海,授以爵禄。臣与董卓之间,并未有嫌隙怨恨,如果臣苟且偷生,随波逐流,为利益而闭目塞听,进可以享受禄位,退可以保全家族。然而,臣愚以为,谨守臣节,匹夫不可夺志。故臣会聚天下英雄,兴师百万,饮马孟津,歃血漳河。原冀州牧韩馥,心存歹念,挟怨谋逆,欲独揽大权,断绝臣的军粮,致使臣功败垂成。董卓心狠歹毒,逞其凶残,将袁氏一门老小,无论尊卑,在一日之间全部诛杀。鸟兽之情,尚且知道哀鸣不已。臣之所以荡然忘却悲恸,不肯露出凄楚之态,臣知道,臣以忠孝报国,与董贼势不两立,如果只想着为家族报仇,不能完成讨伐董卓之大业。这是愚臣破家为国之二例证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