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 > 袁绍刘表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

袁绍刘表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

袁谭自称车骑将军,领军来到黎阳县。袁尚拨给袁谭的军队人数很少,还命令逢纪监军。袁谭请求增加军队人数,审配等人又谏言,不要增加,为此,袁谭大怒,杀了逢纪。

曹操渡过黄河,进攻袁谭,袁谭向袁尚告急,袁尚留下审配镇守邺城,亲自率领军队,来救袁谭,在黎阳县与曹操对峙。从九月至第二年二月,双方在黎阳城下大战,袁谭、袁尚败走。曹操将要包围袁氏败军,袁谭、袁尚连夜突围,逃回邺城。曹操挥师,进抵邺城,袁尚率军出城逆袭曹操,大败曹操,曹操率军撤回许昌。袁谭对袁尚讲:“我率领的军队不够精良,此前被曹操所败。如今曹操撤军,人怀归志,趁着曹操还未渡过黄河,我军出兵掩杀,可大获全胜,时机不可错失。”袁尚犹疑不决,没有同意,也没有为袁谭再增加兵力,充实武备,袁谭勃然大怒。郭图、辛评对袁谭讲:“让先公把将军过继给哥哥为继嗣者,就是审配的主意。”袁谭也持有同样看法,遂引兵攻打袁尚,在邺城门外,双方大战。袁谭兵败,退回南皮县。

幕府别驾王修率领官属,从青州赶来,救援袁谭,袁谭欲与袁尚再战。袁谭向王修问计:“计将安出?”王修答:“兄弟之间,可谓左右手。譬如说,人要战斗,先砍断右手,还说:‘我没有右手,一定能够取胜。’能这样做吗?抛弃骨肉亲情,将军还能与谁亲近?将军的属下,有人向将军进谗言,挑拨离间,为的是谋取一己私利,愿将军堵塞耳朵,切勿听信谗言。将军如果能杀几个身边的佞臣,与兄弟重归于好,可以征战四方,甚至横行天下。”袁谭听不进去。袁尚亲自率领大军,又来攻打袁谭,袁谭再次战败,只好退回城中固守。袁尚围城,日夜攻打,袁谭突出重围,逃往平原郡,派颍川郡人辛毗,向曹操求救。

刘表写信劝谏袁谭:

上天降下灾祸,祸乱接踵而至。最初,天下豪杰聚集,以义结成同盟。由于天下大乱,皇室动荡,纲常伦理遂遭到抛弃。所有这些,令天下贤达之士,莫不痛彻心肺。世道沦丧,即使族人也不能相互忍让。孤与将军的父亲,可谓志同道合,虽然荆州、冀州路途遥远,山河阻隔,孤与将军的父亲仍然同心协力辅佐皇室,任何势力都难以拆散我们的友谊,更不可能从中挑拨离间,这是孤与将军的父亲,推诚相待的结果。可惜,大业未成,将军的父亲不幸早逝,贤侄继承父业,继续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,展示奕世之德,践行无上光荣。想当初,袁公在邺城摧毁强敌,在河北弘扬美德,环顾疆宇,虎视河外,凡此前的同盟,莫不向心归附。奈何今天,有谗佞之人从中作梗,离间将军兄弟,使得兄弟间成为寇仇,犹如人的身体被肢解。最初,我听闻这些消息,还不敢相信,直至消息接二连三传来,才知道兄弟反目已成事实。昨天的兄弟,成为陌路仇敌,两军对垒,刀枪撞击,尸骨横野,尸骸遍弃于城下。听闻噩耗,令人不禁哽咽,叹息存亡无期。在往昔,三王、五霸时,直至战国,君臣相弑,父子相残,兄弟相杀,亲戚相灭,这样的惨祸时有发生。然而,他们之间的争斗,或为成就王业,或为图谋霸业,也是所谓“逆取顺守”,为求得一代人富贵。还从未听说过,抛弃亲人,勾结异姓,彻底动摇根基,以求获得全功,长久存活于世间者。

在往昔,齐襄公灭亡纪国,报了九世之仇,士匄(gài,范宣子)完成荀偃的遗愿,《春秋》赞美为义,君子称之为信。即使荀偃对于齐国的仇恨,也不如袁公对于曹操的仇恨;范宣子继承荀偃的遗志,也不如将军兄弟继承父亲的宏业。而且,君子即使蒙难,也不应投奔敌国,“君子绝交,不出恶声”,更何况将军忘却先人之仇,抛弃兄弟之谊,诚可为万世鉴戒,为同盟者所不耻!蛮夷戎狄,也会为之嘲讽,更何况我华夏,真的令人痛心!

将军欲在竹帛上留名,保全祖宗祀庙,怎么能与兄弟相争,不惜骨肉相残,在战场上厮杀?即使兄弟倨傲,有不妥之处,不懂得礼让,作为兄长,也应该以仁君之礼,降志辱身,以完成父亲的遗业为重。待大业奠定,让天下人评判曲直,这样,不更显示兄长高义?如今,将军被太夫人所憎恶,不会像郑庄公之于母亲姜氏;兄弟间有嫌隙,不会像虞舜受到弟弟象敖的暗算。然而,郑庄公与母亲重归于好,象敖受到哥哥舜帝的封赏。愿将军捐弃前嫌,追思旧义,让母子、兄弟之情像从前一样。而今,我也在整顿兵马,延颈企盼将军,早日回心转意。

刘表又写信劝谏袁尚,二人都不肯听从。

曹操率领大军,前来救援袁谭,十月进抵黎阳。袁尚听说曹操渡过黄河,遂撤出平原郡,退回邺城。袁尚的部将吕旷、高翔叛变,投降曹操。袁谭暗中刻制将军印,欲收买吕旷、高翔,被曹操发觉,让儿子曹整聘娶袁谭的女儿为妻,以安抚袁谭。随后,曹操撤军返回。

献帝建安九年三月,袁尚令审配镇守邺城,再次在平原郡攻打袁谭。审配写信给袁谭:“我听说‘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’,愿将军抑制心中的怒火,抚平心绪,认真想一下我的劝谏。人们常说,《春秋》大义,国君为社稷而死,忠臣为君命而亡。如果有人胆敢危害宗庙社稷,祸乱国家,无论亲疏远近,都要惩治。因此,周公当年流着眼泪,处死管叔、蔡叔;季友哽咽,杀了弟弟叔牙。为何要这样做?义重人轻,不得不如此行事。在往昔,先公没有让将军作为继嗣,而是做了贤兄的嗣子,确立袁尚为继嗣,对上祭告祖宗神灵,对下写进家谱,海内远近,无人不晓!将军为何要听信凶臣郭图曲意阿谀,节外生枝,致使兄弟反目。将军忘却孝友之义,重蹈阏伯、实沈覆辙,双方纵兵厮杀,屠戮无数,冤魂痛于幽冥,疮痍遍布草棘。将军还要攻打邺城,悬赏秦地胡人,将抢来的财物妇女,战前就分配停当,还放出话来:‘孤虽然有老母,只是让我来到世间而已。’听闻此言者,莫不挥泪流涕,痛彻心肺。如果太夫人知道儿子这样做人,会怎样悲愤难抑。我所在的州郡官员听到这些,莫不为之叹息。将军这样行事,我如果听之任之,漠不关心,将会违背《春秋》义理,失去为先君死节之操守,也会给太夫人留下不测之祸,损害先公创立的不世基业。袁尚得不到将军谅解,在馆陶之战,双方损失惨重。我知道,将军对待母亲向来孝顺,对待兄弟一向友善,这些皆出自本性,自然天成。将军天资聪明,思维敏捷,从古至今,凡举大事者,莫不重视兴衰的结果,轻视荣辱、财富,重视名誉、操守。当此时,将军为何神志昏迷,抛弃先贤遗训,让怨忿的情绪肆意蔓延,最终落得国破家亡!将军延颈翘望,向仇敌输诚,把至亲骨肉置于虎狼爪牙之下,仅为一时之快,真的令人痛心!如果上天能够让将军的心智重新开启,回心转意,消除疑虑,我相信,袁尚一定会匍匐在将军脚下,悲号于将军怀中,审配等人也将拜服在将军面前,听任将军动用斧锧之刑。将军不肯回头,大祸将不期而至。愿将军深思,判断祸福,赐予回信,表明态度。”袁谭不予理睬。

曹操趁势进攻邺城,审配的部将冯礼充当曹操的内应,打开城门,放进三百余人。审配察觉,从城上用大石块堵住城门,城门重新关闭,进入瓮城的曹军,全部被杀。曹操环绕邺城,挖掘壕沟,长达四十里,最初,士兵把壕沟挖得很浅,人可以轻易穿越。审配看到后,在城上大笑,并未出兵与曹操争夺地利。一夜之间,曹操命令士兵,将壕沟挖深、挖宽,宽、深达二丈,而后引来漳河水,倒灌邺城。从当年五月至八月,城中饿死者过半。袁尚听到邺城处境艰难,率领一万余人前来救援。曹操派兵迎战,大败袁尚,袁尚败走,沿着漳河扎下营寨。曹操随即包围袁尚,包围圈还未合拢,袁尚恐惧,派遣阴夔、陈琳求降,曹操不听,袁尚只好退走蓝口,曹操跟进,再次包围袁尚。袁尚部将马延等临阵投降,余众溃散,袁尚逃往中山。曹操缴获了袁尚的全部车辆辎重,收缴袁尚的印绶、符节、斧钺、节杖(礼器),以及衣服、器物。曹操将缴获的物品,向邺城展示,城中守军斗志涣散。审配命令手下士卒:“死守城池,曹军已经疲惫。幽州援军很快就要到来,何患没有主公!”曹操出营巡视,审配埋伏下弓箭手,用暗箭射向曹操,几乎射中。审配安排哥哥的儿子审荣为东门校尉,审荣在夜间打开城门,放进曹操的军队。审配看到邺城将要陷落,情况紧急,仍然留在城中死战,最终,被曹军生擒。曹操问审配:“我前几日攻城,弩箭为何如此之多?”审配说:“只恨箭矢太少。”曹操又说:“卿忠于袁氏,不得不如此。”意欲留审配一条活命。审配壮怀激烈,始终不肯屈服,旁观者莫不叹息,最后,曹操将审配斩首。曹操释放了袁尚的母亲、妻子、儿女,将袁绍遗留的财宝,归还给她们。高幹献出并州,向曹操投降,留任并州刺史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