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 > 儒林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

儒林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

王莽末年及更始帝之际,天下大乱,礼仪制度遭到破坏,天下分崩离析,古代典籍大量损毁。光武中兴以后,世祖喜欢经术,下车伊始,就开始寻访宿儒、名士,访求散落在民间的遗书,补缀散佚的典籍。此前,四方学士有许多人抱着经书逃入深山野林,躲避战乱。从此以后,儒生又可以带着先贤的书籍,汇聚在京师,施展平生抱负。范升、陈元、郑兴、杜林、卫宏、刘昆、桓荣等,相继来到京师。朝廷设立《五经》博士,儒生以师法传授经学。《易经》有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、京氏;《尚书》有欧阳氏、大小夏侯氏;《诗经》有齐、鲁、韩学派;《礼经》有大小戴氏;《春秋》有严氏、颜氏。共计有十四家儒学博士,太常负责相关事宜。

建武五年,朝廷修建太学,按照古法制定典章制度,将笾豆等礼器摆设在庙堂,儒生穿着方领儒服,演习行走的矩步,一切礼仪,中规中矩。中元元年,朝廷修建三雍。明帝即位,亲自举行典礼。天子头戴通天冠,身披日月衣,坐上典礼用的法驾,一路上布置清道。在明堂,明帝接见群臣、四方来宾,在灵台上,明帝主持观察天象、云气。在太学辟雍,明帝亲自宰割祭肉,奉献三老、五更。射礼完毕,明帝正襟危坐,亲自讲授经学,儒生在皇帝面前,手持经书,向皇帝请教疑难。冠带缙绅士人,环绕在泮池、桥上、门洞里,观看、聆听,有上万人之多,盛况空前。接下来,明帝为功臣的子孙、四姓皇亲国戚专门建立学校,挑选学者,教授经学。明帝要求期门武士、羽林卫士都要学习《孝经》章句。匈奴也派遣子弟,到太学学习。在当时,人才济济,学问洋洋,在永平年间,儒学达到鼎盛!

建初年间,章帝诏令名儒在白虎观集中,不同学派展开辩论,前后有数月之久,才告结束。章帝亲临白虎观,聆听儒学辩论,就像在西汉宣帝朝,名儒集中在石渠阁,讨论经学。章帝诏命史臣根据辩论结果著《白虎通义》,以昭显当时的盛况。章帝诏令儒学高士研讨古文《尚书》、毛氏《诗经》、《穀梁春秋》、《左氏春秋》,有些虽然并未立于学官,学习优异者,仍可擢拔为讲学侍郎,在宫内官署担任职务,其目的在于网罗天下英才,举荐遗民,博采众家之长。孝和帝即位,多次亲临东观,阅览藏书。及至邓太后临朝称制,儒学研讨已经有些松懈。当时,樊准、徐防上奏朝廷,强调加强儒学研习,又说儒学官职,很多用非其人。邓太后制诏书,诏令朝中公卿选拔鸿儒士人,三公府的侍郎能够研习经学者都可以推荐。安帝亲政以后,轻视儒学,博士专席不再讲授经学,学校一片荒芜,校园变成种菜的园圃,牧童在里面放牧,樵夫砍伐薪柴。顺帝痛感翟酺之言,重新修葺庠序学校,建造二百四十套房屋,共计一千八百五十间。那些报考“明经”落第的儒生,可以补为太学学生,增加甲乙两科员额,各增加十人,郡、国的耆年老者,以儒学优异补为郎官、太子舍人。质帝本初元年,梁太后下诏:“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,要把儿子送往学校学习,每年在乡射月举行集会,演习射礼,以此为常例。”从此以后,游学的风气渐浓,太学的学生多达三万余人。然而章句的研习已经不那么严谨,大多以浮华之辞敷衍。研究儒学的风气日渐式微。加上党人遭到迫害,品学兼优的士人很多遭到流放,或被禁锢。后来的学生陷于门派之争,相互诋毁,甚至有人暗中贿赂,删改兰台收藏的经典内容,以符合自己掌握的知识。灵帝熹平四年,灵帝诏令宿儒确定《五经》内容,刊刻在石碑上,以古文、篆书、隶书三种字体相互参照。朝廷把石碑竖立在太学门前,让学子有学习的范文。

最初,光武帝迁都洛阳,带来的古书典籍,装载了两千余辆车子。从此以后,古书典籍不断增加,超过此前三倍。及至董卓迁都长安,混乱中,有官吏、百姓从辟雍、东观、兰台阁、石室、宣明殿、鸿都收藏的典籍、策书、文章中,将书籍剖开取走,缣帛图书,大的可以连成帷幕,小的可以制作縢囊。及至王允将这些典籍汇拢,运往西京长安,仅剩下七十余车,路途遥远,长途跋涉,途中又丢失一半。在李傕之乱时,仅存的典籍遭到焚毁,荡然无存。

东京洛阳的学者很多,难以详细载录,这里只记载通晓经学的名儒,以此作为《儒林传》的内容。在其他列传有记录者,不再兼录。如果有名师传承,也会标注姓名,以供查考。

《汉书·儒林传》记载:田何将《易经》传授予丁宽,丁宽传授予周王孙,周王孙传授予沛国人施雠、东海国人孟喜、琅琊郡人梁丘贺。之后,《易经》有了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学派。还有东郡人京房,从梁国人焦延寿处学习《易经》,此后有了京氏《易经》学派。还有东莱郡人费直,也传授《易经》,传授予琅琊郡人王横,这是费氏《易经》学派。《易经》原来有古文著述,叫作古文《易经》。沛国人高相传授古文《易经》,传授予儿子高康和兰陵郡人毋将永,这是高氏《易经》。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、京氏,四家《易经》学派,朝廷设置博士,费氏、高氏二家,朝廷没有列于学官。

刘昆,字桓公,陈留郡东昏县人,是西汉梁孝王的后裔。年轻时,刘昆学习礼仪。在平帝朝,刘昆向沛国人戴宾学习施氏《易经》。刘昆会弹奏古琴,懂得清角之操。

在王莽篡政时,刘昆教授的学生还有五百余人。每年春秋两季,刘昆把学生集中起来,陈列各种俎豆礼器,用素木瓠叶制成俎豆,用桑木弓、蓬蒿箭矢,举行射礼。学生们一边射,一边唱“菟首”。每次射礼,县宰都会率领县衙的官吏前来观看。王莽认为刘昆聚集的徒众太多,私底下举行射礼,有僭越皇权之心,把刘昆及其家属逮捕,关押在外黄县监狱。不久,王莽败亡,刘昆走出监狱,天下很快又陷入混乱,刘昆躲藏在河南郡负犊山,躲避战乱。

建武五年,朝廷诏令地方举荐孝廉,刘昆不肯接受举荐,躲藏起来,逃往江陵县教书授徒。光武帝听说后,任命刘昆为江陵县令。当时,县里连年发生火灾,刘昆向火焰叩头,很快就降雨,停止刮风,大火熄灭。后来,朝廷征召刘昆,拜为议郎,稍后升任侍中、弘农郡太守。

此前,崤山、渑池县一带的驿道有老虎出没,致使旅客不敢通行。刘昆担任郡太守三年,在郡里推行教化,效果很好,老虎背着虎仔,游过黄河离去。光武帝听说此事,大为吃惊。建武二十二年,朝廷征召刘昆,代替杜林担任光禄勋。光武帝诏问刘昆:“此前在江陵,君反转风向,扑灭大火,后来,君担任弘农郡太守,老虎北渡黄河,君在任上施行什么样的仁政,才有这样的故事?”刘昆回答:“纯属巧合罢了。”皇帝身边的侍臣,笑刘昆的回答过于木讷。光武帝叹息道:“这才是忠厚长者!”后来,光武帝诏命史官,将其载入史册;又诏令刘昆进入皇宫,教授皇太子和诸侯王,以及小侯五十余人。建武十七年,光武帝拜刘昆为骑都尉。建武三十年,刘昆以年老乞骸骨,请求退休,光武帝下诏,赐予刘昆一套洛阳的宅邸,享受一千石俸禄,直至终身。中元二年,刘昆去世。

儿子刘轶(yì),字君文,继续教授刘昆的经学,学生很多。明帝永平年间,刘轶担任太子中庶子。章帝建初年间,刘轶升任宗正,在任上去世。之后,刘昆的子孙继续担任宗正职务。

洼(guī)丹,字子玉,南阳郡育阳县人。家族世代有人传授孟氏《易经》。在王莽篡政时,洼丹在民间隐居,教书授徒,下决心远离仕途,教授的学生有数百人。建武初年,洼丹担任博士,稍后得到升迁,建武十一年,洼丹担任大鸿胪,著《易经》通论七篇,世人称之为《洼君通》。洼丹研究经义,学问很好,被世人称为教授《易经》的教宗、宿儒。建武十七年,洼丹在任上去世,享年七十岁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