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林列传上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当时,中山国人[生僻字](huà)阳鸿,字孟孙,也教授孟氏《易经》,颇有声望,明帝永平年间担任少府。
任安,字定祖,广汉郡绵竹县人。年轻时,任安在太学游学,学习孟氏《易经》,兼习其他经学。后来,任安跟随同郡人杨厚学习图谶,穷究其理。世人称任安为:“欲知仲桓,请问任安。”又说:“生活在当代,遵循古理者,只有任定祖。”完成学业后,任安返回家乡教书授徒,学生从远方慕名而来。最初,任安在州郡担任官吏,两次受太尉府征召,拜为博士。朝廷每次派公车来接,任安都说身体有病,不肯任职。州牧刘焉上表,推荐任安,当时,来往京师的道路阻断,诏命难以送达。建安七年,任安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九岁,杨政,字子行,京兆人。年轻时,杨政好学,跟随代郡人范升学习梁丘氏《易经》,善于讲解经学。京师人赞誉:“讲授经书,铿铿有力者,是杨子行。”杨政有学生数百人。
范升曾经被离异的妻子控告,被捕入狱。杨政袒露肌肤,用箭矢贯耳,抱着范升的儿子,潜伏在道旁,等候皇帝的车驾经过。杨政拿着为范升申冤的奏章,对着皇帝的车驾叩头,大声说:“范升三次娶妻,唯有一子,今年三岁,如今要成为孤儿,令人哀怜。”武骑、虎贲勇士担心杨政惊了御驾,举弓射箭,欲吓退杨政,杨政依然不肯离开;旄头又用长戟叉住杨政,刺伤杨政的胸脯,杨政还是不肯离开。杨政哀哭涕泣,言辞恳切,光武帝受到感动,下诏说:“释放杨政的老师。”此后,范升被释放。杨政也因此出名。
杨政喜欢饮酒,不拘小节,以敢作敢为自矜,笃守道义。当时,光武帝的女婿梁松,皇后的弟弟阴就,皆仰慕杨政,愿意与杨政结为朋友。杨政每次与朋友交谈,言辞恳切,不屈不挠。有一次,杨政去拜谒杨虚侯马武,马武不肯见,称病躺在床上。杨政径直走进卧室,从床上拽起马武,抓着马武的手臂,指责马武:“卿蒙受国恩,担任辅弼大臣,不想着为国家招揽贤才,以报答皇上厚恩,对待天下英俊,竟然倨傲不逊。现在还不是卿修身养性的时候。今日有敢乱动者,这把刀,就刺入卿的胁间。”马武的几个儿子和身边的侍臣见此情景,大惊失色,以为杨政要劫持马武,手里握着兵器,把杨政团团围住。杨政面不改色,泰然自若。恰巧阴就来了,也指责马武,令马武接纳杨政,结为朋友。杨政的敢作敢为,率性任事,就是这样。章帝建初年间,杨政官至左中郎将。
张兴,字君上,颍川郡*陵县人。张兴学习梁丘氏《易经》,后来教授《易经》。建武年间,张兴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郎官。张兴谢病,辞去职务,回到家乡教书,受司徒冯勤征召,被举荐为孝廉,稍后担任博士。明帝永平初年,张兴升任侍中、祭酒。永平十年,张兴受拜为太子少傅。明帝多次向张兴询问经学,此后,张兴的名字被大家熟悉,学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向张兴学习《易经》,记录在册的学生,有上万人。大家尊张兴为梁丘氏《易经》的教宗。永平十四年,张兴在任上去世。
儿子张鲂,继承张兴的经学,位至张掖郡属国都尉。
戴凭,字次仲,汝南郡平舆县人。戴凭学习京氏《易经》。十六岁时,郡府举荐戴凭通晓经术,戴凭受到征召,参加博士考试,受拜为郎中。
有一次,光武帝下诏,大会群臣,群臣都坐在席位上,戴凭却站在那里。光武帝问戴凭为何不坐下,戴凭答:“博士讲解经书,皆不如臣,他们却坐在臣的上面,所以臣不愿意就席。”光武帝召戴凭上殿,令戴凭与其他儒生辩论。戴凭随口解释各种疑难,光武帝赞许,拜戴凭为侍中,多次召见,向戴凭询问施政中的得失。有一次,光武帝对戴凭讲:“侍中应该匡扶国政,不应该有所隐瞒。”戴凭回答:“陛下过于严厉。”光武帝问:“朕怎么过于严厉?”戴凭答:“臣看到,前太尉西曹掾史蒋遵,为人廉洁、忠孝,学通古今,陛下听信谗言,禁锢蒋遵,因此,臣认为陛下过于严厉。”光武帝听了大怒,说:“汝南子欲结交党人?”戴凭出宫,遂自我绑缚,到廷尉署报到,光武帝有诏,释放戴凭。后来光武帝再次召见,戴凭谢道:“臣没有敢言直谏的节操,却有狂夫妄言之责。臣不能以尸谏诤,苟活世间,有愧圣朝。”光武帝敕令尚书解除对蒋遵的禁锢,拜戴凭为虎贲中郎将,以侍中位兼领虎贲中郎将职事。
正月初一这一天,朝廷要举行朝贺,百官聚集在一起。光武帝诏令群臣,懂得经术者,要相互诘难,解释不通者,夺去其席位,让位予能解释者,戴凭当场占了五十余席。京师人称赞戴凭:“戴侍中解释经书,滔滔不绝。”戴凭担任侍中十八年,在任上去世。光武帝下诏,赐予东园制造的棺椁,赏赐二十万丧礼钱。
当时,南阳郡人魏满,字叔牙,也学习京氏《易经》,教书授徒。永平年间,魏满官至弘农郡太守。
孙期,字仲彧,济阴郡成武县人。年轻时,孙期勤修学问,学习京氏《易经》、古文《尚书》。家中贫困,孙期对母亲很孝顺,在大水泽旁牧猪,以此奉养母亲。有人从远方来向孙期学习,拿着经书,在田垄旁追随孙期,里巷人受到孙期感化,学会礼让。黄巾军骤起,经过孙期居住的里巷,相互约定,不要侵犯孙先生居住的房屋。郡府举荐孙期为方正,派官吏送来羊、酒,延请孙期出仕,孙期赶着猪,在荒草丛中放牧,不理不睬。司徒黄琬特别征召孙期,孙期谢绝,不肯应召。孙期在家中去世。
建武年间,范升传授孟氏《易经》,传授予杨政;陈元、郑众传授费氏《易经》;再后来,马融为费氏《易经》作传。马融传授予郑玄,郑玄为《易经》作注,荀爽为《易经》作传。从此,费氏《易经》兴盛,京氏《易经》逐渐衰落。
《汉书》记载:济南郡人伏生传授《尚书》,传授予济南郡人张生和千乘郡人欧阳生,欧阳生传授予同郡人兒宽,兒宽传授予欧阳生的儿子,世代相传。到了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,欧阳氏学派逐渐兴起。张生传授予夏侯都尉,夏侯都尉传授予族中子弟夏侯始昌,夏侯始昌传授予族中子弟夏侯胜,这是《尚书》的大夏侯氏学派。夏侯胜传授予堂兄的儿子夏侯建,夏侯建又建立小夏侯氏学派。朝廷分别为三家学派设立博士。还有,鲁国人孔安国传授古文《尚书》予都尉朝,都尉朝传授予胶东郡人庸谭,这是《尚书》的古文学派,朝廷没有将其列于学官。
欧阳歙,字正思,乐安郡千乘县人。从欧阳生传授伏生《尚书》,到欧阳歙,《尚书》已经传授了八代人,全部列于学官,设立博士。
欧阳歙不但传授学业,而且为人谦恭、礼让。在王莽执政时,欧阳歙担任长社县宰。更始帝即位,欧阳歙担任原武县令。当时,刘秀平定河北,来到原武县,看到欧阳歙在县里推行仁政,提拔欧阳歙为河南郡都尉,代行郡太守职事。刘秀登上皇帝位,拜欧阳歙为河南郡大尹,封为被阳侯。建武五年,因为某事犯罪,欧阳歙被免官抵罪。第二年,光武帝又拜欧阳歙为扬州牧,转任汝南郡太守。在任上,欧阳歙重用俊杰、贤士,政绩优异。建武九年,光武帝再次封欧阳歙为夜侯。
欧阳歙担任郡太守,仍然教书授徒,有学生数百人。在任上九年,欧阳歙升任大司徒(丞相),被人揭发在汝南郡犯下贪赃罪,贪赃一千余万,欧阳歙被捕入狱。欧阳歙的学生,有一千余人守在阙门旁为欧阳歙求情,还有人自我髡发,愿意代替老师受刑。平原郡人礼震,当年十七岁,听说很快就要判决,飞马来到京师,行至河内郡获嘉县,自我绑缚,上书奏请,愿代替欧阳歙去死。礼震说:“臣的老师大司徒欧阳歙,学为儒宗,八世人皆为博士。由于贪赃罪,臣的老师要受到严惩。欧阳歙家中只有一个儿子,年龄尚幼,还未能入学,身死之后,学问将无人传授。这样,陛下将会遭受杀贤士之讥讽,对于学者来讲,也失去了名师教诲。臣乞求以自身,代替老师欧阳歙伏法受刑。”奏书递上,欧阳歙已经死在狱中。欧阳歙原来的郡府掾史陈元上书,为欧阳歙鸣冤,言辞恳切。光武帝下诏,赐予棺木,赏赐郡太守印绶,赏赐丧礼钱、缣帛三千匹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