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 > 儒林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

儒林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

《汉书》记载,鲁国人申公向浮丘伯学习《诗经》,为《诗经》作训诂,世人称之为鲁《诗经》;齐国人辕固也传授《诗经》,世人称之为齐《诗经》;燕国人韩婴也传授《诗经》,世人称之为韩《诗经》:这三家《诗经》,朝廷均设立博士。

赵国人毛苌也传授《诗经》,世人称之为毛氏《诗经》,没有设立博士。高诩,字季回,平原郡般县人。曾祖父高嘉,西汉元帝朝,在宫中教授元帝鲁《诗经》,后来官至上谷郡太守。父亲高容,年轻时继承家学,西汉哀帝、平帝年间担任光禄大夫。

因为父亲的职务,高诩在朝中担任侍郎。高氏家族世代讲授鲁《诗经》。高诩以注重信义,为官清廉,坚守节操而闻名。王莽篡位,父子二人以眼睛近视,逃回家乡,不在王莽新朝出仕为官。光武帝即位后,大司空宋弘举荐高诩,征召高诩,拜为郎官。后来,高诩担任符离县长,高诩辞去官职,又被征召,拜为博士。建武十一年,高诩担任大司农,在朝中,高诩以为人方正而著称。建武十三年,高诩在任上去世,光武帝赐予丧礼钱和墓地。

包咸,字子良,会稽郡曲阿县人。年轻时,包咸在学校读书,后来,又在长安求学,跟随博士右师(字细君)学习鲁《诗经》、《论语》。王莽末年,包咸返回家乡,在东海郡被赤眉军捉住,遭到羁押,有十余日,早晚间包咸诵读经书,泰然自若,贼人看到后,颇为惊讶,释放包咸。此后,包咸住在东海郡,建立学堂,教书授徒。光武帝即位,包咸回到家乡。郡太守黄谠任命包咸为户曹史,欲召包咸到家中来教授儿子。包咸说:“礼有来学,绝无往教。”黄谠听后,送儿子到包咸家学习。

后来,包咸被举荐为孝廉,在朝中担任郎中。建武年间,包咸受命教授皇太子《论语》,为《论语》作章句解释。光武帝拜包咸为谏议大夫、侍中、右中郎将。明帝永平五年,包咸转任大鸿胪。明帝每次召见,恩准包咸用手杖助行,进入宫殿,不用疾步行走,召见时,宫中侍从不直呼名字。明帝对经书、经传有疑问,则会派遣小黄门,到包咸住处来询问。

明帝感谢包咸有教育之恩,包咸生活清苦,特别赏赐包咸一些珍玩、束帛,俸禄在朝中上卿以上。包咸将明帝赏赐的钱财,全部分送学生中生活困苦者。后来,包咸病重,明帝到家中探视。明帝永平八年,包咸在任上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

儿子包福,受拜为郎中,入宫为和帝侍讲《论语》。

魏应,字君伯,任城县人。年轻时,魏应好学,建武初年,魏应向博士学习鲁《诗经》,闭门诵读,不结交外人,京师人为之称道。后来,魏应回到家乡,在郡府担任官吏,被举荐为明经,担任济阴王的文学官员。因为有病,魏应被免去官职。魏应在山林薮泽中教书,常有学生数百人。明帝永平初年,魏应被征召,受拜为博士,升任侍中。永平十三年,魏应升任大鸿胪。永平十八年,魏应担任光禄大夫。章帝建初四年,魏应担任五官中郎将,章帝下诏,召魏应入宫教授千乘王刘伉《诗经》。

魏应通晓经学,品学兼优,学生从远方来向魏应学习,登记在册的学生有数千人。章帝对魏应很尊敬,多次召见。魏应在皇帝面前侍讲经学,答疑解惑,章帝给予特别恩赏。当时,京师的儒生在白虎观讨论经学,辩论《五经》异同,章帝让魏应参加,专门掌握疑难解答。侍中淳于恭负责上奏章帝,章帝还亲临白虎观,犹如西汉宣帝朝在石渠阁讨论经学。第二年,魏应出任上党郡太守,又被召回朝中,担任骑都尉,在任上去世。

伏恭,字叔齐,琅琊郡东武县人,是司徒伏湛哥哥的儿子。伏湛的弟弟伏黯,字稚文,通晓齐《诗经》,为《诗经》改定章句,作注解九篇。伏黯官至光禄勋,没有子嗣,以伏恭为后嗣。

伏恭非常孝顺,对待继母很尊敬。年轻时,伏恭继承伏黯的家学,后来担任郎官。建武四年,伏恭出任剧县令。在任上十三年,以廉洁奉公,施惠于民,受到世人称赞。青州举荐伏恭政绩优异,太常考试经术,伏恭成绩第一,受拜为博士,升任常山郡太守。伏恭在郡里修建学校,亲自教书授徒,北部州郡很多人学习伏氏《诗经》。明帝永平二年,伏恭代替梁松担任太仆。永平四年,明帝亲临辟雍,在太学举行礼仪时,当场拜伏恭为司空,儒者以此为荣。

最初,伏恭的父亲伏黯为《诗经》撰写的章句繁多,伏恭减少一些浮华不实之辞,确定为二十万言。在司空任上九年,伏恭以有病乞骸骨,请求退休。明帝下诏,赐予伏恭一千石的俸禄,终身享受。永平十五年,明帝巡幸琅琊郡,召见伏恭,仍然以朝中对待三公的礼仪。章帝建初二年冬天,章帝举行飨礼,拜伏恭为三老。章帝元和元年,伏恭去世,享年九十岁,章帝恩准在明帝陵寝旁安葬。

儿子伏寿,官至东郡太守。

任末,字叔本,蜀郡繁县人。年轻时,任末学习齐《诗经》,在京师游学,教书授徒十余年。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逝,任末亲自推着鹿车,载着董奉德的灵柩送往墓地安葬,因此而知名。郡府征召任末,拜为功曹,因身体有病,被免去职务。后来,任末为老师奔丧,在途中病逝。临终前,任末对哥哥的儿子任造讲:“一定要把我的尸骸送到老师门前,如果死者有知,魂灵不会惭愧;如果死者无知,埋入土中即可。”任造按照叔叔的遗嘱行事。

景鸾,字汉伯,广汉郡梓潼县人。年轻时,景鸾跟随老师学习经书,千里跋涉七州。景鸾通晓齐《诗经》、施氏《易经》,同时学习《河图》《洛书》和图谶,为《易经》《诗经》作注解,内容兼顾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按照类别,编辑成《交集》;又撰写《礼内外记》,号称《礼略》;又从风角杂书中寻找例子,以证明图谶灵验,写作《兴道》一篇;还写作《月令章句》。景鸾一生著述,共计五十余万言。景鸾多次向朝廷上书,陈述补救灾异的道术。州郡征召,景鸾不肯任职。以寿终。

薛汉,字公子,淮阳郡人。家族世代有人学习韩《诗经》,父子均以整理章句而知名。薛汉从小继承父亲的学术,特别善于解释灾异、谶纬,教授学生数百人。建武初年,薛汉担任博士,接受诏命在宫中校订谶书。当时人谈到懂得《诗经》者,首推薛汉。明帝永平年间,薛汉担任千乘郡太守,政绩优异。后来因楚王谋反案,薛汉受到牵连,被捕入狱,死在狱中。学生中有犍为郡人杜抚、会稽郡人澹台敬伯、巨鹿郡人韩伯高较为知名。

杜抚,字叔和,犍为郡武阳县人。杜抚从小就很有才能,在薛汉处受教,校订韩《诗经》章句。后来,杜抚回到乡里教书授徒。杜抚性情沉静,好学乐道,行为举止均按照礼仪行事,有学生一千余人。杜抚接受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征召,及至刘苍回到封国就位,王府掾史全部被补为官属,不到一年,全部自我弹劾而回去。当时,杜抚在东平国担任大夫,不忍离去,刘苍听说后,赠送杜抚车马钱物,还是把杜抚送回家乡,恰逢太尉府征召。章帝建初年间,杜抚担任公车令,几个月后,在任上去世。杜抚生前,著有《诗题约义通》,在学者中流传,被人称为《杜君法》。

召驯,字伯春,九江郡寿春县人。曾祖父召信臣,在西汉元帝朝,担任少府。父亲在建武年间担任卷县令。召驯为人,倜傥不羁,不拘小节。

年轻时召驯学习韩《诗经》,博览群书,胸怀大志,重视义理,乡里人称赞召驯“德行恂恂召伯春”。召驯多次在州郡担任官职,后来接受司徒府征召。章帝建初元年,召驯升任骑都尉,在宫中为章帝侍讲,又担任左中郎将,入宫教授诸侯王。章帝赞赏召驯重义理,有学问,对召驯礼遇优渥。

后来,召驯出任陈留郡太守,章帝赐予刀剑、钱物。章帝元和二年,召驯担任河南郡大尹。章帝章和二年,召驯代替任隗,担任光禄勋,在任上去世。章帝赐予坟茔,葬在皇帝陵园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