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后汉书》 »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 > 儒林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 > 第2节

儒林列传下 白话文翻译 第2节

孙休,官至青州刺史。

杨仁,字文义,巴郡阆中县人。建武年间,杨仁跟随老师学习韩《诗经》,数年后回家,在家中静居,教书授徒。后来,杨仁出仕做官,在郡府担任功曹,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侍郎。太常上表,推荐杨仁为经学博士。杨仁认为自己年龄还不满五十岁,不应该受到举荐,上表太常,表示谦让。

明帝特地下诏,将杨仁补为北宫卫士令,又召见杨仁,就当前政事向杨仁咨询。杨仁回答说应该以宽和施政,选贤任能,罢黜骄横不法的皇亲国戚。杨仁上奏十二件事,都是当时要务。明帝听了,表示嘉赏,赏赐杨仁缣帛、金钱。

及至明帝驾崩,当时,外戚马氏在朝中势力很大,都争着入宫。杨仁身披铠甲,手持长戟,统率卫士,严守宫门,没有人再敢闯宫。章帝即位,马氏在章帝面前谮毁杨仁为人过于严厉,章帝内心清楚杨仁忠诚,更加信任杨仁,后来,章帝拜杨仁为什邡县令。在任上,杨仁宽厚施政,施惠于民,劝导县衙掾吏子弟,把他们送往学校学习。有通晓经术者,则向上司推荐,或者向朝廷推荐,因此,当地义学很兴盛。杨仁又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一千余顷。因为哥哥去世,杨仁要为哥哥服丧,辞去官职。

后来,杨仁受到司徒桓虞征召。司徒府有一个掾史叫宋章,贪赃枉法,杨仁不愿意与此人讲话、同席,当时人敬畏杨仁重视节操。后来,杨仁出任阆中县令,在任上去世。

赵晔,字长君,会稽郡山阴县人。年轻时,赵晔担任县吏,带着公文迎接郡府督邮,赵晔耻于充当厮役,抛弃车马离去。赵晔来到犍为郡资中县,向杜抚学习韩《诗经》,研究经术学问,时间长达二十年,杳无音讯,家里人为赵晔发丧,穿上孝服,直至杜抚辞世,赵晔才回到家乡。州部征召赵晔,补为从事,赵晔不肯就职。州部举荐赵晔为有道之士。后来,赵晔在家中去世。

赵晔撰写《吴越春秋》《诗细历神渊》。蔡邕来到会稽郡,读了《诗细历神渊》,叹息不已,认为比《论衡》写得好。蔡邕回到京师,将此书流传开来,学者们争相阅读此书。

当时,山阳郡人张匡,字文通,也学习韩《诗经》,撰写韩《诗经》章句。张匡被举荐为有道之士,朝廷征召担任博士。张匡不肯应召,在家中去世。

卫宏,字敬仲,东海国人。年轻时,卫宏与河南郡人郑兴一样,喜欢阅读古文经书。

最初,九江郡人谢曼卿专攻毛氏《诗经》,为《诗经》作训诂。卫宏跟随谢曼卿学习《诗经》,为毛氏《诗经》作序,颇得风雅意趣,今天仍然流传于世。再后来,卫宏跟随大司空杜林学习古文《尚书》,为古文《尚书》作训诂。济南郡人徐巡拜卫宏为老师,又跟随杜林学习,也是以儒学闻名。从此以后,古文《尚书》颇为兴盛。光武帝拜卫宏为议郎。

卫宏著《汉旧仪》四篇,在书中,记载西京长安旧事,还著有赋、颂、诔七篇,皆流传于世。

光武中兴以后,郑众、贾逵传授毛氏《诗经》,马融为毛氏《诗经》作传,郑玄为毛氏《诗经》作笺。

《汉书》记载,鲁国人高堂生,汉建国后传授《礼经》十七篇。瑕丘县人萧奋传授予同郡人后苍,后苍传授予梁国人戴德和戴德哥哥的儿子戴圣、沛国人庆普。戴德传授的《礼经》,世人称之为大戴礼;戴圣传授的《礼经》,世人称之为小戴礼;庆普传授的《礼经》,世人称之为庆氏礼。朝廷将三家均立于学官,设置博士。孔安国向朝廷献上《礼经》,有古文《礼经》五十六篇及《周官·礼经》六篇,在西汉,一直有人传授,但是没有形成名家。建武中兴以后,朝廷依然有大、小戴《礼经》博士,虽然有人传授,但儒林中没有显赫人物。建武年间,曹充学习庆氏《礼经》,传授予儿子曹褒,又撰写汉《礼经》,详情记载在《曹褒传》。

董钧,字文伯,犍为郡资中县人。董钧学习庆氏《礼经》。跟随大鸿胪王临学习。西汉平帝元始年间,董钧被举荐为明经,升任廪牺令,因为有病,辞去官职。建武年间,董钧被举荐为孝廉,受司徒府征召。

董钧通古博今,多次向朝廷谏言政事。明帝永平初年,董钧担任博士。当时,朝廷正在草创五郊祭祀典礼,以及宗庙祭祀礼乐,朝廷官员穿着的服饰、祭祀的仪式,董钧都参与制定,提出意见,很多意见被朝廷采纳,当时人称董钧为通儒。几次升任,董钧担任五官中郎将,仍然教学,教授的学生有百余人。因为某事,董钧被贬为骑都尉,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余岁。

光武中兴以后,郑众传授《周官·礼经》,马融为《周官·礼经》作传,传授予郑玄,郑玄为《周官·礼经》作注。郑玄原来学习小戴《礼经》,后来,郑玄用古文《礼经》对比,取其中义理长处,加以整理,世人称之为郑氏《礼经学》。郑玄又为小戴《礼经》作注,写作《礼记》,共计四十九篇,通称为《三礼》。

《汉书》记载,齐国人胡母生(字子都)传授《公羊春秋》,传授予东平郡人嬴公,嬴公传授予东海郡人孟卿,孟卿传授予鲁国人眭孟,眭孟传授予东海郡人严彭祖、鲁国人颜安乐。严彭祖创立《严氏春秋》学,颜安乐创立颜氏《春秋》学,还有瑕丘江公传授《穀梁春秋》,三家《春秋》,朝廷都设立学官,设置博士。梁国太傅贾谊为《左氏春秋》作训诂,传授予赵国人贯公。

丁恭,字子然,山阳国东缗县人。丁恭学习《严氏公羊春秋》。丁恭的学问很好,贯通经义,教授学生,有数百人,州郡延请、征召,丁恭一概拒绝。建武初年,丁恭担任谏议大夫、博士,受赐爵关内侯。建武十一年,丁恭改任少府。很多儒生不远千里,前来向丁恭学习,登记在册的学生有数千人,当时人称丁恭为大儒。太常楼望、侍中承宫、长水校尉樊鯈等,都曾经向丁恭学习。建武二十年,光武帝拜丁恭为侍中、祭酒、骑都尉,与侍中刘昆一起,在光武帝左右侍奉,每当朝中有事,都会向他们咨询。丁恭在任上去世。

周泽,字穉(zhì)都,北海郡安丘县人。年轻时,周泽学习《严氏公羊春秋》,后来在家隐居,教书授徒,有学生数百人。建武末年,周泽接受大司马府征召,担任议曹祭酒。几个月后,经考试,周泽担任博士。中元元年,周泽改任渑池县令。周泽克己奉公,怜恤鳏寡孤独,受到当地官吏、百姓的爱戴。明帝永平五年,周泽升任右中郎将,永平十年,改任太常。

周泽为人果断,敢于直言进谏,多次在朝堂上谏诤。北地郡太守廖信贪赃枉法,被捕入狱,被罚没全部家产,明帝将罚没的财产分赠予当朝的清廉官员,只有周泽和光禄勋孙堪、大司农常冲领受这份赏赐。此事令当时的京师官员翕然失声,在位者相互勉励。

孙堪,字子穉,河南郡缑氏县人。孙堪通晓经学,有志向,坚守节操,清正廉洁,爱惜士大夫名誉,从未向他人索取一毫一厘,为人耿介,一意孤行。王莽末年,天下兵革蜂起,孙氏家族老弱躲藏在壁垒中,得到保护。孙堪则奋力死战,不惧陷入敌阵,无所回避,多次身受创伤。族中人多依赖孙堪得以存活。郡中为此叹服孙堪有勇、有义。

建武年间,孙堪在郡县出仕为官,在任上公正廉洁,得到的俸禄没有交予妻子,而是用以奉养宾客,担任县长、县吏,孙堪在任上卓有政绩,为当地官吏、百姓所敬仰。孙堪公私分明,坚持一尘不染。孙堪担任县令,拜谒郡府,行进缓慢,郡府守门亭长叱责孙堪的车夫,孙堪随即解下印绶,弃官而去。后来,孙堪担任左冯翊,因为对属下要求严苛,司隶校尉弹劾孙堪,被免官抵罪。几个月后,孙堪又受到朝廷征召,担任侍御史,转任尚书令。明帝永平十一年,孙堪担任光禄勋。

孙堪为官清廉,在任上行事果断,多次直言进谏,被明帝采纳。永平十八年,孙堪以身体有病,乞求退休,又受拜为侍中、骑都尉,在任上去世。孙堪的行为类似于周泽,京师人称二人为“二穉”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