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民列传 白话文翻译
《易经》讲:“《遁卦》的意思,即隐遁不仕。”《易经》还讲:“不事君王,孤芳自赏。”尧帝以仁政治理天下,颍水以北,依然有巢父、许由隐遁不仕;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可谓尽美,孤竹国君子伯夷、叔齐,坚决不食周粟,以表明其操守。自古以来,就有违逆君王,率性而为的士人。这些社会贤达,特立独行,其风范影响后世。有的隐居在民间,砥砺品行;有的回避权贵,坚守道义;有的修身克己,抚平焦虑;有的视仕途为危途,远离祸殃;有的愤世嫉俗,洁身自律;有的蔑视荣华,清心寡欲。纵观悠游江湖的士人,真的愿意躬耕于垄亩,憔悴于山林,终老于林下,与鱼鸟为伴?抑或说,这本来就是性情使然!柳下惠蒙受尘垢,屡遭贬黜,不肯离开故国;鲁仲连抛弃富贵,蹈海泛舟,不愿改变志向。以矫情处世者,当然不会理解。有些人或许会说,这些士人,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。蝉蜕尘嚣,自鸣于寰宇,与那些凭借智巧,追逐名利者相比,又岂止天壤!荀卿讲:“修身养性,砥砺情操,士人可以傲视富贵;以道义为重,士人可以蔑视王公。”
汉室衰微,王莽篡位,士人心怀义愤,远离朝堂。在当时,撕裂冠盖,毁弃冕旒,挂冠而去者,不计其数。扬雄讲:“鸿鹄高飞,弋猎者何以奈何。”意思是说,士人抛弃官职,远离祸殃,可以全身而退。光武帝即位,虚席以待,以殊礼厚遇士人,求贤若渴,唯恐求之不得,朝廷旌帛蒲车,络绎不绝,来往于招贤的途中。像薛方、逢萌等贤士,依然召而不至,像严光、周党、王霸,即使来到京师,也不肯屈身事君。帝王“举逸民,可令天下归心”,然而天下归心,志士依然可以怀仁,远离权势。章帝即位,以殊礼延请郑均,征召高凤,同时也成全他们的志向。此后,帝德衰微,邪佞掌权,士子耿介,羞与朝廷公卿为伍,有些甚至抗命,已经偏离“中庸之道”的古训。在此辑录愤世嫉俗,隐居民间的士人,编辑《逸民列传》。
野王县有两位老者,不知何许人也。刘秀对更始帝已经怀有二心,正值关中骚乱,刘秀派前将军邓禹西征,在大道上送别。返回时,刘秀顺便在野王县狩猎,路上碰到两位老者追逐野兽。刘秀问:“哪里有野兽?”二人举手,指向西边,说:“此山有老虎,臣每次上山打猎,老虎都会追逐,大王勿往。”刘秀答:“我有准备,老虎又有何惧。”老父说:“大王此话差矣!在往昔,商汤将夏桀流放于鸣条,在亳地建造都城;武王伐纣,在牧野大战,在郏鄏建造城池。二位圣王,准备充分,以武力征伐者,仍然要防备对手反扑,要有所准备,岂可掉以轻心!”刘秀顿时醒悟,对左右人讲:“这二位老父是隐士。”欲起用他们,二人辞别,不知所终。
向长,字子平,河内郡朝歌县人。向长隐居在民间,不肯出仕为官,崇尚中正平和,通晓《易经》、老庄,家中贫困,没有生活来源,有好事者馈送粮食、衣物,向长只留下够吃用的,多余的就归还来者。王莽的大司空王邑,连续几年征召向长,向长来到长安,王邑欲向王莽推荐向长,向长谢绝。此后,向长继续在家中隐居,研究《易经》,读到《损益》篇,向长叹息道:“我知道,富不如贫,贵不如贱,但是,依然不知道死与生,是怎样的关系。”建武年间,向长的子女嫁娶完毕,向长放下家中的事务,犹如已经离世。此后,向长恣意悠游,与好友北海郡人禽庆游历天下五岳名山,不知所终。
逢萌,字子康,北海郡都昌县人。逢萌家中贫困,在县衙当差,后来担任亭长。有一次,县尉路过,逢萌迎候拜谒,过后逢萌将盾牌丢弃在地上,长叹道:“大丈夫岂能供他人役使!”挂冠而去,到长安求学,学习《春秋》。当时,王莽杀了亲生儿子王宇,逢萌对友人讲:“王莽已经抛弃三纲!此时还不走,恐怕会有祸殃。”遂解下衣冠,挂在东都城门上,返回家乡,带上家眷渡过渤海,在辽东郡隐居。
逢萌懂得阴阳转换的道理,知道王莽一定会败亡,不久,逢萌头上顶着瓦盆,在集市上边哭边念:“新莽啊!新莽!”随后隐藏起来。
及至光武帝即位,逢萌在琅琊郡崂山上隐居,修身养性,研习道术,很多人跟随逢萌学习。
北海郡太守听说逢萌高名,多次派官吏拜谒,逢萌避而不见。太守怀恨在心,欲派人逮捕逢萌。被派官吏叩头,说:“子康是一位大贤士,天下人都知道,所到之处,人们犹如敬事父亲。如果逮捕子康,一定难以成功,只能自取其辱。”太守闻言大怒,收捕官吏,关押在监狱,重新派遣官吏。官吏行至崂山,果然,百姓联合起来,手持兵器,官吏被打得头破血流,带伤窜逃回来。后来,朝廷有诏书,征召逢萌。逢萌以年老,辨不清方向为托辞,告诉使者:“朝廷之所以召我,是以为我还能向朝廷提出谏言,对朝政会有所裨益,殊不知,我已经年迈昏聩,连方向都辨认不清,如何辅佐皇上?”逢萌驾车回家。朝廷多次征召,逢萌不肯应召,以寿终。
逢萌与同郡人徐房,平原郡人李子云、王君公的关系很好,几个人都懂得阴阳术,坚持道义,甘守清贫。徐房、李子云教授的学生有上千人,王君公遭逢乱世,不肯出仕为官,在牛市做一个中介,借以隐身。当时人评论:“隐于市井王君公。”
周党,字伯况,太原郡广武县人。周党家产丰厚,有上千金。年少时,周党失去双亲,被族人收养,但是,族人对周党并不好。及至周党长大成人,族人不肯归还周党的家产,周党告到乡里、县里,族人这才归还家产。后来,周党把家产分送予全族人,同时把家里的奴婢遣送回家。而后,周党到长安游学。
最初,乡里的佐吏当众侮辱周党,周党难以释怀。后来,周党读了《春秋》,懂得复仇的道理,之后,周党辍学,返回家乡,与乡里的佐吏约好时间,持刀剑决斗。在决斗中,周党被乡佐刺伤,败下阵来。乡佐佩服周党有勇气,用车子把周党送回家里养伤,经过数日,周党才苏醒,伤愈后,周党离开家乡。从此以后,周党修身励志,州里人称赞周党。
及至王莽篡汉窃位,周党托病,在家乡杜门不出。贼寇肆虐,荼毒地方,但是,贼寇途经广武县,却过城不入。建武年间,朝廷征召周党,拜为议郎,周党以身体有病,辞去官职,带着妻子、儿女迁至渑池县居住。朝廷再次征召,不得已,周党穿着短布衣,系着榖树皮制成的包头巾,来到京师,等候尚书召见。及至尚书向光武帝引见周党,周党伏在地上,不肯拜谒,自述愿意在家乡闭门守志,光武帝答应周党的请求。
博士范升弹劾周党:“臣听说,尧帝没有许由、巢父,照样治理天下;周室没有伯夷、叔齐,照样建立王道。臣看到,太原郡人周党、东海国人王良、山阳国人王成等士人,蒙受朝廷厚恩,使者三番几次征召,才肯应召。及至来到京师,朝见陛下,又不肯按照礼仪,屈身跪拜。周党伏在地上,不肯拜谒,狂妄骄横,竟然与皇上同时退朝。此等士人,文不能推演大义,武不能为国殉难,沽名钓誉,受到朝廷礼遇,几乎与三公一样。臣愿与这些士人,坐在云台下,考试治国之道。如果他们的学问并不像臣所言,臣愿意以虚妄伏罪。如果周党等人自我吹嘘,窃取虚名,应该以不敬治罪。”
奏书递上,天子将奏书展示给朝中公卿,下诏说:“自古以来,明主圣王即位,天下都会有一些不肯臣服的士人。像伯夷、叔齐,宁肯饿死,也不愿意食用周粟。太原郡人周党等,不肯接受朕的俸禄,胸怀志向。赐周党缣帛四十匹。”从此,周党在渑池县隐居,著书上下篇,死在渑池县。当地人称赞周党为贤者,为其建立祠庙。
周党与同郡人谭贤(字伯升)、雁门郡人殷谟(字君长)关系很好,三人都能够坚守节操,不肯在王莽新朝出仕为官。建武年间,朝廷征召,没有应召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