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淮南子》 » 第一卷 原道训 > 是故柔弱者,生之干也;而坚强者,死之徒也;先唱者,…+

是故柔弱者,生之干也;而坚强者,死之徒也;先唱者,穷之路也;后动者,达之原也。原文解释

原文(一)

是故柔弱者,生之干也;而坚强者,死之徒也;先唱者,穷之路也;后动者,达之原也。何以知其然也?凡人中寿七十岁,然而趋舍指凑note-name:指凑1指凑:行为举止。,日以月悔也,以至于死。故蘧伯玉note-name:蘧伯玉2蘧伯玉:春秋时的卫国大夫。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所非。何者?

翻译(一)

所以说柔弱是生存的支撑根本,而坚强和死亡是同属一类的。首先倡导,容易导致穷途末路,后来行动,却是通达的源泉。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一般#-666aa;的寿命是七十岁,但是#-666aa;们对自己的追求取舍、所作所为,每天都生活在自我悔恨中,以至到死都是这样。所以蘧伯玉活了五十岁,觉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对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原文(二)

先者难为知,而后者易为note-name:攻3攻:通“#-666ii;”,成功。也,先者上高,则后者攀之;先者谕下,则后者蹶之;先者颓陷,则后者以谋;先者败绩,则后者违之。由此观之,先者,则后者之弓矢质的note-name:质的4质的:箭靶。也。犹note-name:錞5錞:錞(chún),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箍。之与刃,刃犯难而錞无患者,何也?

翻译(二)

因为先行者难以做得明智,而后继者则容易取得成效;先行者爬上#guoxue666-com;处,后继者就可以跟着攀登而上,先行者越过低处,后继者则可以跟着踩踏前进,先行者跌进陷阱,后继者则可以考虑避开陷阱,先行者遭遇到失败,后继者就可以免蹈覆辙。由此看来,先行者就是后继者射箭的箭靶,犹如那矛戟的柄套和锋刃,锋刃受损而柄套却可以安然无事,这是因为什么呢?

原文(三)

以其托于后位也。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,而贤知者弗能避,也。所谓后者,非谓其底滞而不发,凝结而不流,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。夫执道理以耦变,先亦制后,后亦制先。是何则?不失其所以制人,人不能制也。时之反侧note-name:反侧6反侧:原意指翻身,在这里引申为一瞬间。,间不容息;先之则太过,后之则不逮。夫日回而月周,时不与人游,

翻译(三)

因为是这柄套处在后面位置的缘故。这些现象和道理,世俗普通的民众都能看出来,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。这里所说的居后,并不是停滞不动、凝结不流,而是要求居后者要言行符#-666ff;道数,适宜时势。如果能符#-666ff;事物变化的道理和形势,那么先行者就可以制驭后继者,后继者亦可以制驭先行者,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这样的#-666aa;掌握着驾驭#-666aa;的东西,所以别#-666aa;可能就无法驾御他。时间流逝快速短暂,快速短暂得呼吸间就能引起变化,所以你如果在它前面行动就会超越它太远,如果在它后面行动就又会达不到目的。日月不停地运转,时间不停地流逝而不迁就任何人。

原文(四)

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。禹之趋时也,履遗而弗取,冠挂而弗顾,非争其先也,而争其得时也。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note-name:雌7雌:柔弱。节,因循应变,常后而不先,柔弱以静,舒安以定,攻大磨坚,莫能与之争。

翻译(四)

所以圣#-666aa;不看重一尺长的玉璧而会珍惜一寸光阴,因为时光难得而易失。夏禹为追随时机,鞋子掉了也顾不上拾取,帽子挂在树枝上都顾不上回头看一眼,他并不是和谁在争先后,只是为了能够争得大好时光而已。所以圣#-666aa;固守清纯之道柔弱之节,因循变化,处后而不争先,柔弱而清静,安定而舒逸,然后能攻克巨大的难关,没有#-666aa;能同他抗争。

原文翻译

是故柔弱者,生之干也;而坚强者,死之徒也;先唱者,穷之路也;后动者,达之原也。何以知其然也?凡人中寿七十岁,然而趋舍指凑,日以月悔也,以至于死。故蘧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所非。何者?

所以说柔弱是生存的支撑根本,而坚强和死亡是同属一类的。首先倡导,容易导致穷途末路,后来行动,却是通达的源泉。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一般#-666aa;的寿命是七十岁,但是#-666aa;们对自己的追求取舍、所作所为,每天都生活在自我悔恨中,以至到死都是这样。所以蘧伯玉活了五十岁,觉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对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
先者难为知,而后者易为攻也,先者上高,则后者攀之;先者谕下,则后者蹶之;先者颓陷,则后者以谋;先者败绩,则后者违之。由此观之,先者,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。犹錞之与刃,刃犯难而錞无患者,何也?

因为先行者难以做得明智,而后继者则容易取得成效;先行者爬上#guoxue666-com;处,后继者就可以跟着攀登而上,先行者越过低处,后继者则可以跟着踩踏前进,先行者跌进陷阱,后继者则可以考虑避开陷阱,先行者遭遇到失败,后继者就可以免蹈覆辙。由此看来,先行者就是后继者射箭的箭靶,犹如那矛戟的柄套和锋刃,锋刃受损而柄套却可以安然无事,这是因为什么呢?

以其托于后位也。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,而贤知者弗能避,也。所谓后者,非谓其底滞而不发,凝结而不流,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。夫执道理以耦变,先亦制后,后亦制先。是何则?不失其所以制人,人不能制也。时之反侧,间不容息;先之则太过,后之则不逮。夫日回而月周,时不与人游,

因为是这柄套处在后面位置的缘故。这些现象和道理,世俗普通的民众都能看出来,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。这里所说的居后,并不是停滞不动、凝结不流,而是要求居后者要言行符#-666ff;道数,适宜时势。如果能符#-666ff;事物变化的道理和形势,那么先行者就可以制驭后继者,后继者亦可以制驭先行者,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这样的#-666aa;掌握着驾驭#-666aa;的东西,所以别#-666aa;可能就无法驾御他。时间流逝快速短暂,快速短暂得呼吸间就能引起变化,所以你如果在它前面行动就会超越它太远,如果在它后面行动就又会达不到目的。日月不停地运转,时间不停地流逝而不迁就任何人。

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。禹之趋时也,履遗而弗取,冠挂而弗顾,非争其先也,而争其得时也。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,因循应变,常后而不先,柔弱以静,舒安以定,攻大磨坚,莫能与之争。

所以圣#-666aa;不看重一尺长的玉璧而会珍惜一寸光阴,因为时光难得而易失。夏禹为追随时机,鞋子掉了也顾不上拾取,帽子挂在树枝上都顾不上回头看一眼,他并不是和谁在争先后,只是为了能够争得大好时光而已。所以圣#-666aa;固守清纯之道柔弱之节,因循变化,处后而不争先,柔弱而清静,安定而舒逸,然后能攻克巨大的难关,没有#-666aa;能同他抗争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指凑:行为举止。

〔2〕蘧伯玉:春秋时的卫国大夫。»

〔3〕:通“#-666ii;”,成功。

〔4〕质的:箭靶。

〔5〕:錞(chún),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箍。

〔6〕反侧:原意指翻身,在这里引申为一瞬间。»

〔7〕:柔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