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淮南子》 » 第二卷 俶真训 > 是故圣人之学也,欲以返性于初,而游心于虚也;达人之…+

是故圣人之学也,欲以返性于初,而游心于虚也;达人之学也,欲以通性于辽廓,而觉于寂漠也。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,擢德慊性,内愁五藏,外劳耳目,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,摇消掉捎仁义礼乐,暴行越智于天下,以招号名声于世。此我所羞而不为也。是故与其有天下也,不若有说也;与其有说也,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,而条达有无之际。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不加沮;定于死生之境,而通于荣辱之理;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,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。若然者,视天下之间,犹飞羽浮芥也,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?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是故圣人之学也,欲以返性于初,而游心于虚也;达人note-name:达人1达人:通达知命的#-666aa;之学也,欲以通性于辽廓,而觉于寂漠也。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,note-name:擢2擢:去掉。德慊性,内愁五藏,外劳耳目,乃始招蛲note-name:招蛲3招蛲:循环往复。振缱:情意缠绵的样子。振缱物之豪芒,摇消掉捎note-name:摇消掉捎4摇消掉捎:奔走鼓动。仁义礼乐,暴行越智于天下,以招号名声于世。此我所羞而不为也。是故与其有天下也,不若有说也;与其有说也,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,而条达有无之际。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不加沮;定于死生之境,而通于荣辱之理;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,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。若然者,视天下之间,犹飞羽浮芥也,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?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因此圣#-666aa;学习,是想要#-666aa;的性情返归到最初的质朴状态,让心#-666nn;能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遨游;通达知命的#-666aa;学习,是想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并在寂静淡漠中觉醒。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拔去德性,扰乱心#-666ee;,损伤耳目,老是纠结于追求事物的微小利益,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,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。这种事情是我感到羞愧而不屑做的。因此与其这样占有天下,还不如舍弃了它;与其舍弃了它,还不如逍遥流连在虚无境地、通达于事物有无之间。因此,全天下的人赞扬他,他也不会受到激励,全天下的人非议他,他也不会感到沮丧。对生死泰然处之,对荣辱通达处之,即使面对天下大火蔓延、洪水泛滥,自己内心的精#-666nn;也不会有任何损害。如果像这样的话,就会将天下及天下之事看得轻如羽毛、草芥一般,谁还肯忙忙碌碌将外物当回事!

原文翻译

是故圣人之学也,欲以返性于初,而游心于虚也;达人之学也,欲以通性于辽廓,而觉于寂漠也。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,擢德慊性,内愁五藏,外劳耳目,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,摇消掉捎仁义礼乐,暴行越智于天下,以招号名声于世。此我所羞而不为也。是故与其有天下也,不若有说也;与其有说也,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,而条达有无之际。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不加沮;定于死生之境,而通于荣辱之理;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,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。若然者,视天下之间,犹飞羽浮芥也,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?

因此圣#-666aa;学习,是想要#-666aa;的性情返归到最初的质朴状态,让心#-666nn;能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遨游;通达知命的#-666aa;学习,是想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并在寂静淡漠中觉醒。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拔去德性,扰乱心#-666ee;,损伤耳目,老是纠结于追求事物的微小利益,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,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。这种事情是我感到羞愧而不屑做的。因此与其这样占有天下,还不如舍弃了它;与其舍弃了它,还不如逍遥流连在虚无境地、通达于事物有无之间。因此,全天下的人赞扬他,他也不会受到激励,全天下的人非议他,他也不会感到沮丧。对生死泰然处之,对荣辱通达处之,即使面对天下大火蔓延、洪水泛滥,自己内心的精#-666nn;也不会有任何损害。如果像这样的话,就会将天下及天下之事看得轻如羽毛、草芥一般,谁还肯忙忙碌碌将外物当回事!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达人:通达知命的#-666aa;»

〔2〕:去掉。

〔3〕招蛲:循环往复。振缱:情意缠绵的样子。

〔4〕摇消掉捎:奔走鼓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