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盎见宋康王。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:“寡人之所说者,勇有力也,不说为仁义者也。客将何以教寡人?”惠盎对曰:“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勇,刺之不入;虽有力,击之弗中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善,此寡人之所欲闻也。”惠盎曰:“夫刺之不入,击之不中,此犹辱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有勇弗敢刺;虽有力弗敢击。夫弗敢,非无其志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本无其志也。夫无其志也,未有爱利之心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 皆欲爱利之。此其贤于勇有力也,四累之上也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此寡人之所欲得也。”惠盎对曰:“孔、墨是已。孔丘、墨翟,无地而为君,无官而为长;天下丈夫女子,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。今大王,万乘之主也,诚有其志,则四竟之内皆得其利矣。其贤于孔、墨也远矣。”宋王无以应。惠盎趋而出。宋王谓左右曰:“辩矣,客之以说服寡人也!”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惠盎1惠盎:#-666aa;名。亦作惠孟,与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同族,宋国人。见宋康王
2宋康王:或称宋王偃,原名戴偃,宋剔成君之弟,史载戴偃堂堂一表,“面有#-666nn;光,力能屈伸铁钩”。宋国第三十三任国君,周显王三十一年,即宋偃元年。至周赧王二十九年,齐灭宋,#-666cc;称王四十三年。。康王蹀足
3蹀足:蹀(dié)足,踏足;顿脚。謦欬
4謦欬:謦欬(qǐng kài),咳嗽。疾言
5疾言:急促地说话。曰:“寡人之所说者,勇有力也,不说为仁义者也。客将何以教寡人?”惠盎对曰:“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勇,刺之不入;虽有力,击之弗中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善,此寡人之所欲闻也。”惠盎曰:“夫刺之不入,击之不中,此犹辱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有勇弗敢刺;虽有力弗敢击。夫弗敢,非无其志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本无其志也。夫无其志也,未有爱利
6爱利:谓爱护、加惠于他#-666aa;。之心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
7驩然:驩(huān),通“欢”。驩然,指欢乐的样子。 皆欲爱利之。此其贤于勇有力也,四累
8四累:四层意思,即指上文所说,一累勇有力,二累刺之不入、击之不中,三累弗敢刺、弗敢击,四累本无击刺之志。之上也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此寡人之所欲得也。”
翻译(一)
惠盎拜见宋康王。康王正顿脚咳嗽着,急促地说:“我所喜欢的是勇武有力的#-666aa;,不喜欢搞仁义那套东西的#-666aa;。你打算用什么来教我呢?”惠盎回答说:“我这里有一种道术,使#-666aa;即使勇武,想刺我也刺不进我的身体;即使有力量,想打我也打不中。大王难道对此没有兴趣吗?”宋康王说:“好!这正是我所想要听到的。”惠盎说:“刺我不进,打我不中,这对我来说还是一种耻辱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人即使勇武,却不敢刺我;即使有力量,却不敢打我。不敢这样并不等于没有刺我和打我的想法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人根本就不存在刺人和打人的念头。不存在刺人打人的念头,但还没有爱护和施惠于他人的思想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天下的男男女女无不欢欢喜喜地爱护和施惠于他人。这种道术比勇武有力要#guoxue666-com;明,远在上述四种道术之上。大王难道对此没有兴趣吗?”宋康王说:“这正是我所想要学到的。”

原文(二)
惠盎对曰:“孔、墨9墨:名翟(dí),鲁#-666aa;,生活在前468年-前376年。他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、#-666kk;事家、社会活动家,墨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创立墨家学说,并有《墨子》一书传世。是已。孔丘、墨翟,无地而为君,无官而为长;天下丈夫女子,莫不延颈举踵
10延颈举踵:踵,脚后跟。伸长脖子,踮起脚跟。形容盼望十#-666dd;殷切。而愿安利之。今大王,万乘之主
11万乘之主:乘,四匹马拉的车。万乘之主,指大国的国君。也,诚有其志,则四竟
12四竟:竟,通“境”。四竟,四周的边境;国境。之内皆得其利矣。其贤于孔、墨也远矣。”宋王无以应。惠盎趋而出。宋王谓左右曰:“辩矣,客之以说服寡人也!”
翻译(二)
惠盎回答说:“孔丘和墨翟就是这样。孔丘、墨翟没有土地,但被视为君王;没有官职,但被视为尊长;天下的男男女女没有不伸长脖子、踮起脚跟,希望得到安宁和利益的。如今大王身为大国君主,如果真有这样的抱负,那么国境之内的百姓就都会得到它的好处。这比孔丘、墨翟要#guoxue666-com;明多了。”宋康王无言以对。惠盎快步走了出去。宋康王对身边的#-666aa;说:“真是能说会道啊,他竟然用这把我说#-666hh;了。”
原文 | 翻译 |
惠盎见宋康王。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:“寡人之所说者,勇有力也,不说为仁义者也。客将何以教寡人?”惠盎对曰:“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勇,刺之不入;虽有力,击之弗中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善,此寡人之所欲闻也。”惠盎曰:“夫刺之不入,击之不中,此犹辱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虽有勇弗敢刺;虽有力弗敢击。夫弗敢,非无其志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人本无其志也。夫无其志也,未有爱利之心也。臣有道于此,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 皆欲爱利之。此其贤于勇有力也,四累之上也。大王独无意邪?”宋王曰:“此寡人之所欲得也。” | 惠盎拜见宋康王。康王正顿脚咳嗽着,急促地说:“我所喜欢的是勇武有力的#-666aa;,不喜欢搞仁义那套东西的#-666aa;。你打算用什么来教我呢?”惠盎回答说:“我这里有一种道术,使#-666aa;即使勇武,想刺我也刺不进我的身体;即使有力量,想打我也打不中。大王难道对此没有兴趣吗?”宋康王说:“好!这正是我所想要听到的。”惠盎说:“刺我不进,打我不中,这对我来说还是一种耻辱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人即使勇武,却不敢刺我;即使有力量,却不敢打我。不敢这样并不等于没有刺我和打我的想法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人根本就不存在刺人和打人的念头。不存在刺人打人的念头,但还没有爱护和施惠于他人的思想。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,能使天下的男男女女无不欢欢喜喜地爱护和施惠于他人。这种道术比勇武有力要#guoxue666-com;明,远在上述四种道术之上。大王难道对此没有兴趣吗?”宋康王说:“这正是我所想要学到的。” |
惠盎对曰:“孔、墨是已。孔丘、墨翟,无地而为君,无官而为长;天下丈夫女子,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。今大王,万乘之主也,诚有其志,则四竟之内皆得其利矣。其贤于孔、墨也远矣。”宋王无以应。惠盎趋而出。宋王谓左右曰:“辩矣,客之以说服寡人也!” | 惠盎回答说:“孔丘和墨翟就是这样。孔丘、墨翟没有土地,但被视为君王;没有官职,但被视为尊长;天下的男男女女没有不伸长脖子、踮起脚跟,希望得到安宁和利益的。如今大王身为大国君主,如果真有这样的抱负,那么国境之内的百姓就都会得到它的好处。这比孔丘、墨翟要#guoxue666-com;明多了。”宋康王无言以对。惠盎快步走了出去。宋康王对身边的#-666aa;说:“真是能说会道啊,他竟然用这把我说#-666hh;了。”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惠盎:#-666aa;名。亦作惠孟,与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同族,宋国人。
〔2〕宋康王:或称宋王偃,原名戴偃,宋剔成君之弟,史载戴偃堂堂一表,“面有#-666nn;光,力能屈伸铁钩”。宋国第三十三任国君,周显王三十一年,即宋偃元年。至周赧王二十九年,齐灭宋,#-666cc;称王四十三年。
〔3〕蹀足:蹀(dié)足,踏足;顿脚。
〔4〕謦欬:謦欬(qǐng kài),咳嗽。
〔5〕疾言:急促地说话。
〔6〕爱利:谓爱护、加惠于他#-666aa;。
〔7〕驩然:驩(huān),通“欢”。驩然,指欢乐的样子。
〔8〕四累:四层意思,即指上文所说,一累勇有力,二累刺之不入、击之不中,三累弗敢刺、弗敢击,四累本无击刺之志。
〔9〕墨:名翟(dí),鲁#-666aa;,生活在前468年-前376年。他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、#-666kk;事家、社会活动家,墨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创立墨家学说,并有《墨子》一书传世。
〔10〕延颈举踵:踵,脚后跟。伸长脖子,踮起脚跟。形容盼望十#-666dd;殷切。
〔11〕万乘之主:乘,四匹马拉的车。万乘之主,指大国的国君。
〔12〕四竟:竟,通“境”。四竟,四周的边境;国境。
扩展阅读
【解读】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,至战国和汉初与老子#-666cc;同被尊为道家学派的鼻祖,视“清静无为”的思想为黄帝首创的道家学说的精髓。文章开篇通过黄帝梦游的彻悟,揭示“至道不可以情求”的道理,指出“娱耳目、供鼻口”、“竭聪明、进智力”,只能“昏然五情爽惑”,不可能把握“至道”,只有“不知乐生,不知恶死”、“不知亲己,不知疏物”、“不知背逆,不知向顺”的修养德性,才能“通乎物之所造”,达于“至道”,否则便会遇物斯滞。而后通过一篇篇哲理性的#-666nn;话和语言故事,告诉#-666aa;们日常处身行事要与天道自然相#-666ff;,不能任情背逆,不可有机心,应含藏己意,#-666ff;同于物,真正做到“至言去言,至为无为”;不能张扬外表,自以为是,应谦逊内敛,真正领悟“积于柔必刚、积于弱必强”的处世哲学;同时作者#guoxue666-com;度赞扬了#-666ff;于自然规律、彰显万物本性的智慧,告诉#-666aa;们要德行教化、含养万物。贯穿全篇的要旨就是从斋心#-666hh;形到救世济#-666aa;。“斋心”,是说纯净内心;“#-666hh;形”,是说让形体诚#-666hh;。“斋心服形”,就是内心与形体统一,保持纯净无为状态,其目的在于救世济人。从对身心和形体的要求,到济世救人的精#-666nn;旨归,是全文始终贯彻的思想主线。
文章中的19则寓言故事,极具深刻含义,耐人寻味,发人深省。通过仔细阅读,可#-666dd;为四类:第一类,着重从人的精#-666nn;总体上提出要求——顺应自然,物我两忘,元神专一,处于虚静状态,达到利害全消的境界,如《列子师老商》等;第二类,着重从方法论上讲述怎样体验“道”并掌握“道”,就是顺应万物本性,自然而然地与万物相合。如《梁鸯饲虎》等;第三类,着重从保性全真方面说明不能乱其性,失其真,这样才可能做到“至言去言,至为无为”,达到“应理处顺,所适常通”的理想境界,如《赵襄子狩猎》等;第四类,着重从行为法则和行为目的的方面进行揭示,根本法则是自我醒悟,自我解脱,目的在于都像圣贤一样,“四境之内皆得其利”,如《惠盎见宋康王》等。
《列子》一书的第二篇以黄帝的名字作为篇名,可见他在中华各族中的崇高地位,同时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各种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