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父之师曰泰豆氏。造父之始从习御也,执礼甚卑,泰豆三年不告。造父执礼愈谨,乃告之曰:“古诗言:‘良弓之子,必先为箕;良冶之子,必先为裘。’汝先观吾趣。趣如吾,然后六辔可持,六马可御。”造父曰:“唯命所从。”泰豆乃立木为涂,仅可容足;计步而置,履之而行。趣走往还,无跌失也。造父学子,三日尽其巧。泰豆叹曰:“子何其敏也?得之捷乎!凡所御者,亦如此也。曩汝之行,得之于足,应之于心。推于御也,齐辑乎辔衔之际,而急缓乎唇吻之和;正度乎胸臆之中,而执节乎掌握之间。内得于中心,而外合于马志,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,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,诚得其术也。“得之于衔,应之于辔;得之于辔,应之于手;得之于手,应之于心。则不以目视,不以策驱;心闲体正,六辔不乱,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;回旋进退,莫不中节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,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;未尝觉山谷之险,原隰之夷,视之一也。吾术穷矣,汝其识之!”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造父1造父:#-666aa;名。古代传说中擅长驾驭马车的人。之师曰泰豆氏
2泰豆氏:又写作大(tài)豆,是造父学驾车的老师。。造父之始从习御也,执礼甚卑,泰豆三年不告。造父执礼愈谨,乃告之曰:“古诗言:‘良弓之子,必先为箕;良冶之子,必先为裘。’汝先观吾趣。趣如吾,然后六辔
3六辔:古一车四马,马各二辔,#-666cc;有八辔,但两边骖马的内辔是拴在车身上的,谓之軜,所以御者手中只执六辔。辔(pèi),缰绳。可持,六马可御。”造父曰:“唯命所从。”泰豆乃立木为涂,仅可容足;计步而置,履之而行。趣走往还,无跌失也。
翻译(一)
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。造父刚开始跟随他学习驾车时,对老师的态度很是谦卑恭敬,然而三年过去了,泰豆也没有传授给他任何技术。造父对老师的态度更加谨慎谦恭。于是泰豆这才告诉他说:“古诗说:‘优秀弓匠的儿子,必须先要学会编织簸箕;优秀冶匠的儿子,必须先要学会制作皮衣。’你先看观察一下我是怎样快步走路的。等你走得像我一样了,然后就可以执掌六根缰绳,能够驾驭六匹马的车了。”造父说:“我完全听从您的吩咐。”泰豆于是树立起一根根木桩作为道路,每根木桩上仅仅能够容下一只脚;按照步伐大小放置木桩的间隔,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。只见他来回快跑,既没有跌落下来,也没有走错。

原文(二)
造父学子,三日尽其巧。泰豆叹曰:“子何其敏也?得之捷乎!凡所御者,亦如此也。曩4曩:曩(nǎng),以往,从前,过去的。汝之行,得之于足,应之于心。推于御也,齐辑
5齐辑:协调驾车的众马,使整齐均一。齐,协调。辑,原指车舆,这里指驾车的马匹。乎辔衔
6辔衔:御马的缰绳和嚼子。之际,而急缓乎唇吻
7唇吻:指口;嘴。之和;正度乎胸臆
8胸臆:内心深处的想法。之中,而执节
9执节:驾驭的节奏。乎掌握之间。内得于中心,而外合于马志
10马志:马的性情和意愿。,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,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,诚得其术也。
翻译(二)
造父向泰豆学习,三天就完全掌握了木桩上行走的技巧。泰豆赞叹说:“你怎么这么聪明啊?掌握得真快啊!大凡驾驭车马,道理同这是一样的。刚才你在木桩上行走时,已经做到落脚得当,与心相应。以此类推到驾车上,就是用缰绳和嚼子来协调驾车的马匹,而在嘴里吆喝声的轻重之中掌握行车速度的快慢;在自己的#-666ee;中把握正确的驾驭方法,而在手掌中控制适当的节奏。在内得之于心,在外则同马匹的性情相契#-666ff;。这样,进退就像遵循绳墨一样直,盘旋就像照着圆规一样准确,就能走得远而气力绰绰有余,这才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。
原文(三)
“得之于衔,应之于辔;得之于辔,应之于手;得之于手,应之于心。则不以目视,不以策11策:古代的一种马鞭子,头上有尖刺。驱;心闲体正,六辔不乱,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;回旋进退,莫不中节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,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;未尝觉山谷之险,原隰
12原隰:平原和低下的地方。隰(xí),低湿的地方。之夷
13夷:平,平坦。,视之一也。吾术穷矣,汝其识之!”
翻译(三)
“做到嚼子运用自如,就要同缰绳的使用要领相应;缰绳调度适当,就要同手掌的动作相应;手掌操纵得当,就能同内心相应。这样就用不着眼睛来观看,用不着马鞭去驱赶;心情闲适,身体端正,六条缰绳井然在握,二十四只马蹄落地没有差错;迂回旋转,前进后退,无不#-666ff;乎节奏。然后,就可以在只容下车轮的窄道上行走,可以在仅容下马蹄的险路上驾驭;根本感觉不到#guoxue666-com;山深谷的艰险,也感觉不到原野洼地的平坦,看上去它们是完全一样的。我所有的机巧都在这里了,你牢牢记住吧!”
原文 | 翻译 |
造父之师曰泰豆氏。造父之始从习御也,执礼甚卑,泰豆三年不告。造父执礼愈谨,乃告之曰:“古诗言:‘良弓之子,必先为箕;良冶之子,必先为裘。’汝先观吾趣。趣如吾,然后六辔可持,六马可御。”造父曰:“唯命所从。”泰豆乃立木为涂,仅可容足;计步而置,履之而行。趣走往还,无跌失也。 | 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。造父刚开始跟随他学习驾车时,对老师的态度很是谦卑恭敬,然而三年过去了,泰豆也没有传授给他任何技术。造父对老师的态度更加谨慎谦恭。于是泰豆这才告诉他说:“古诗说:‘优秀弓匠的儿子,必须先要学会编织簸箕;优秀冶匠的儿子,必须先要学会制作皮衣。’你先看观察一下我是怎样快步走路的。等你走得像我一样了,然后就可以执掌六根缰绳,能够驾驭六匹马的车了。”造父说:“我完全听从您的吩咐。”泰豆于是树立起一根根木桩作为道路,每根木桩上仅仅能够容下一只脚;按照步伐大小放置木桩的间隔,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。只见他来回快跑,既没有跌落下来,也没有走错。 |
造父学子,三日尽其巧。泰豆叹曰:“子何其敏也?得之捷乎!凡所御者,亦如此也。曩汝之行,得之于足,应之于心。推于御也,齐辑乎辔衔之际,而急缓乎唇吻之和;正度乎胸臆之中,而执节乎掌握之间。内得于中心,而外合于马志,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,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,诚得其术也。 | 造父向泰豆学习,三天就完全掌握了木桩上行走的技巧。泰豆赞叹说:“你怎么这么聪明啊?掌握得真快啊!大凡驾驭车马,道理同这是一样的。刚才你在木桩上行走时,已经做到落脚得当,与心相应。以此类推到驾车上,就是用缰绳和嚼子来协调驾车的马匹,而在嘴里吆喝声的轻重之中掌握行车速度的快慢;在自己的#-666ee;中把握正确的驾驭方法,而在手掌中控制适当的节奏。在内得之于心,在外则同马匹的性情相契#-666ff;。这样,进退就像遵循绳墨一样直,盘旋就像照着圆规一样准确,就能走得远而气力绰绰有余,这才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。 |
“得之于衔,应之于辔;得之于辔,应之于手;得之于手,应之于心。则不以目视,不以策驱;心闲体正,六辔不乱,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;回旋进退,莫不中节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,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;未尝觉山谷之险,原隰之夷,视之一也。吾术穷矣,汝其识之!” | “做到嚼子运用自如,就要同缰绳的使用要领相应;缰绳调度适当,就要同手掌的动作相应;手掌操纵得当,就能同内心相应。这样就用不着眼睛来观看,用不着马鞭去驱赶;心情闲适,身体端正,六条缰绳井然在握,二十四只马蹄落地没有差错;迂回旋转,前进后退,无不#-666ff;乎节奏。然后,就可以在只容下车轮的窄道上行走,可以在仅容下马蹄的险路上驾驭;根本感觉不到#guoxue666-com;山深谷的艰险,也感觉不到原野洼地的平坦,看上去它们是完全一样的。我所有的机巧都在这里了,你牢牢记住吧!”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造父:#-666aa;名。古代传说中擅长驾驭马车的人。»
〔2〕泰豆氏:又写作大(tài)豆,是造父学驾车的老师。
〔3〕六辔:古一车四马,马各二辔,#-666cc;有八辔,但两边骖马的内辔是拴在车身上的,谓之軜,所以御者手中只执六辔。辔(pèi),缰绳。
〔4〕曩:曩(nǎng),以往,从前,过去的。
〔5〕齐辑:协调驾车的众马,使整齐均一。齐,协调。辑,原指车舆,这里指驾车的马匹。
〔6〕辔衔:御马的缰绳和嚼子。
〔7〕唇吻:指口;嘴。
〔8〕胸臆:内心深处的想法。
〔9〕执节:驾驭的节奏。
〔10〕马志:马的性情和意愿。
〔11〕策:古代的一种马鞭子,头上有尖刺。
〔12〕原隰:平原和低下的地方。隰(xí),低湿的地方。»
〔13〕夷:平,平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