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传原文解释
原文(一)
文王寝疾 ① ,召太公望,太子发 ② 在侧。曰:“呜呼!天将弃予。周之社稷,将以属 ③ 汝。今予欲师至道 ④ 之言,以明传之子孙。”
翻译(一)
周文王卧病在床,召见姜太公,太子姬发也守在床边。周文王说:“唉!上天将要结束我的寿命了,周国的社稷之事就要拜托给您了。现在我想听您讲一讲根本的治国之道,好明确地传给后世子孙。”
原文(二)
太公曰:“王何所问?”
翻译(二)
姜太公问:“您想要问些什么呢?”
原文(三)
文王曰:“先圣之道,其所止,其所起,可得闻乎?”
翻译(三)
周文王说:“古时圣贤的治国之道,应该废弃什么,又应该推行什么,您能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?”
原文(四)
太公曰:“见善而怠,时至而疑,知非而处,此三者,道之所止也。柔而静,恭而敬,强而弱,忍而刚,此四者,道之所起也。故义胜 ⑤ 欲则昌,欲胜义则亡;敬 ⑥ 胜怠则吉,怠胜敬则灭。”
翻译(四)
姜太公回答说:“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,时机到来又犹豫不决,知道错误却不以为意,这三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。谦和而清静地修身,恭顺而谨慎地处事,强大而能够自居弱小,隐忍而实则刚强,这四点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推行的。所以,正义胜过私欲,国家就能昌盛;私欲胜过正义,国家就会衰败;谨慎多过懈怠,国家就能祥和;懈怠多过谨慎,国家就会灭亡。”
原文 | 翻译 |
文王寝疾 ,召太公望,太子发 在侧。曰:“呜呼!天将弃予。周之社稷,将以属 汝。今予欲师至道 之言,以明传之子孙。” | 周文王卧病在床,召见姜太公,太子姬发也守在床边。周文王说:“唉!上天将要结束我的寿命了,周国的社稷之事就要拜托给您了。现在我想听您讲一讲根本的治国之道,好明确地传给后世子孙。” |
太公曰:“王何所问?” | 姜太公问:“您想要问些什么呢?” |
文王曰:“先圣之道,其所止,其所起,可得闻乎?” | 周文王说:“古时圣贤的治国之道,应该废弃什么,又应该推行什么,您能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?” |
太公曰:“见善而怠,时至而疑,知非而处,此三者,道之所止也。柔而静,恭而敬,强而弱,忍而刚,此四者,道之所起也。故义胜 欲则昌,欲胜义则亡;敬 胜怠则吉,怠胜敬则灭。” | 姜太公回答说:“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,时机到来又犹豫不决,知道错误却不以为意,这三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。谦和而清静地修身,恭顺而谨慎地处事,强大而能够自居弱小,隐忍而实则刚强,这四点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推行的。所以,正义胜过私欲,国家就能昌盛;私欲胜过正义,国家就会衰败;谨慎多过懈怠,国家就能祥和;懈怠多过谨慎,国家就会灭亡。” |
扩展阅读
【题解】
本篇就国家兴衰存亡的问题阐述了一个重要道理,即“义胜欲则昌,欲胜义则亡;敬胜怠则吉,怠胜敬则灭”。意思就是说正义胜过私欲,国家就能昌盛;私欲胜过正义,国家就会衰败;谨慎多过懈怠,国家就能祥和;懈怠多过谨慎,国家就会灭亡。
周文王卧病在床,当着儿子姬发的面,向姜太公询问治国之道,姜太公便由此点明了这个道理,指出君主千万不要松懈怠慢、犹豫不决和执迷不悟,要做到“柔而静,恭而敬,强而弱,忍而刚”。
【注释】
寝疾:卧病。
太子发:周武王姬发,灭商朝,西周王朝开国君主。
属:通“嘱”,托付。
至道:根本之道。
胜:超过。
敬:谨慎,不怠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