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论语》 » 八佾篇 >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,子曰:“赐也!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+”

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,子曰:“赐也!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”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3.17 子贡欲note-name:去1去:去掉,废除。告朔之饩(xì)羊:告朔,朔为每月的第一天。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,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、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,这就叫“告朔”。诸侯接受历书后,藏于祖庙。每逢初一,便杀一头羊祭于庙。羊杀而不烹叫'榨”(烹熟则叫“飨”)。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。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“賜也!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”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。孔子说:“赐呀!你爱惜那只羊,我则爱惜那种礼。”

原文翻译

3.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“賜也!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”

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。孔子说:“赐呀!你爱惜那只羊,我则爱惜那种礼。”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去掉,废除。告朔之饩(xì)羊:告朔,朔为每月的第一天。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,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、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,这就叫“告朔”。诸侯接受历书后,藏于祖庙。每逢初一,便杀一头羊祭于庙。羊杀而不烹叫'榨”(烹熟则叫“飨”)。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读】

必要的形式不能少

按照周礼,每个月的初一都应到祖庙参加告朔饩羊之礼。可是,当时鲁公已不亲自到祖庙之中进行“告朔”了,只是杀只羊走走形式,徒有其表而已。子贡认为,既然国君都不参加了,那么羊也不用杀了。可是,子贡的这种想法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,在他看来,若是连祭祀的羊都省掉的话,告朔饩羊之礼可就完全被废除了。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能够看出,他希望保留杀羊献羊的仪式,哪怕那只是一个形式。

在孔子看来,子贡的做法显然是忽视了礼仪形式的重要性,不知仪式在礼制中的真正用意。告朔之礼虽然荒废了,饩羊的供奉也已有名无实,但是这个仪式不能废。只要饩羊仪式还在,这就昭示着告朔礼的存在。告朔之礼还存在,诸侯就有履行的义务,这是为#-666aa;臣者的本#-666dd;,也是礼制中比较重要的部#-666dd;。后世之#-666aa;在看到饩羊仪式后,就有可能探究原委,进而恢复这项礼制。但是,现在若是将羊去除的话,告朔之礼恐怕从此就会消失了。天子也不会再颁布历书了,诸侯也不行告朔之礼了,君臣的名#-666dd;和等级关系就会更加模糊。这对社会的稳定显然是不利的。

礼制包括两个部分,一个是礼的内在精#-666nn;,一个是礼仪形式,二者相辅相成,密不可分。比如,祭祀祖先的礼制,既有慎终追远的大孝观念,也有上供、酹酒、叩拜等仪式。有时,有#-666aa;祭祖纯粹走过场,没有怀思祖先的敬诚之心,但祭祀形式却不宜废除,只要这个形式保留下来,对传承乃至复兴祭祀文化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。如果连仪式也没了,祭祀之礼就彻底失落了。再比如,古代皇帝上朝,君臣之间有严格的朝仪,权力再大的臣子,也应该行礼如仪,这样臣子就不容易作乱。而在汉魏之际,曹操、司马昭这样的权臣则破坏朝仪,所谓剑履上殿,赞拜不名,不再走形式。接下来,就是改朝换代的篡权行为。

古代的礼,现代仍有所保留,不过已经变化很大了。比如,春节、中秋节、国庆节,这些都可以视为古代礼制遗存。这些节日和庆典,即便纯形式,也应该保留,这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,意义可能超出一般人想象。用现代的解释,礼就是制度、规矩和秩序。俗话说: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在有些时候,必要的仪式还是得有的。比如,机构组织的周年庆典、升旗仪式、学校的开学典礼,甚至是学生上课前向老师问好、新领导的就职仪式、新员工介绍等,这些形式对于人心的凝聚、规矩的形成、事业的推进以及秩序的稳定的作用,都不可小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