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全文白话翻译
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(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境鄹城)。他的先世本来是宋国的公族,到了叫孔防叔的一代,才因避祸逃来鲁国定居。孔防叔生了伯夏,伯夏生了叔梁纥。梁纥晚年再娶颜姓女子(《礼记·檀弓》载孔子母名徵在)生了孔子,他们到尼丘去向神明祈祷才有孕而生下孔子的。鲁襄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551年),孔子诞生。孔子生下来头项中间是凹陷下去的,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,取字叫仲尼,姓孔氏。
孔子生下来不久,叔梁纥就死了,安葬在防山。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边(《括地志》载在曲阜市东二十五里),因此孔子没法确知自己父亲的坟墓所在;母亲年少葬夫,按当时礼俗不能亲自去送葬,所以也说不出坟墓详确地址。
孔子为儿童的时候做游戏,经常陈列各种祭器,演习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。孔子母亲死了,他就暂时将灵柩浅厝在五父之衢(鲁城道名)的路旁,不敢贸然深葬远处,可能是他为了谨慎的缘故吧!后来陬邑人父的母亲告诉孔子他父亲的墓地所在,这之后孔子才把母亲的灵柩迁到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。
孔子腰间系着孝麻还在守丧,这时季孙氏宴请军役之士,孔子随人前往参加。季孙的家臣阳虎斥呵他说:“季氏宴请的是士人,是不敢招待你的。”孔子因此就退了回来。
孔子十七岁那一年,鲁国的大夫孟厘子生病了,在临终前,告诫自己的嗣子孟懿子说:“孔丘这个人,是圣人商汤的后裔,是在宋国受祸才逃到鲁国来的。他的先祖弗父何作为长子本可以继位做宋君,却让位给了弟弟厉公。到了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,他辅佐戴公、武公、宣公三朝,做了上卿。他每一受命,就更加恭谨,所以考父鼎的铭文说:‘第一次受命时鞠躬致敬,第二次受命时折腰弓背,第三次受命时俯伏在地。走路时挨着墙边走,也没有人敢来侮慢我;我就用这个鼎做些面糊稀饭来糊口度日。’他恭敬谨慎到这般地步。我听说圣人的后裔,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,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。现在孔丘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,这不就是所谓显达的人吗?我将不久于人世了,你可一定要去拜他为师求学。”孟厘子死后,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便到孔子那里学礼。这一年,季武子死了,平子继承了卿位。
孔子早年生活贫寒,社会地位低贱。到成年以后,曾做过季氏的仓库管理员,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;也曾经担任过管理牲畜的小吏,使得牧羊的牲口越养越多。后来,由此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。过了没多久,他离开鲁国,在齐国却受到排斥,转到宋、卫两国亦被人驱逐,又在陈、蔡两国间受困,于是返回到鲁国。孔子身高有九尺六寸,人们称他为“长人”,而且以奇异的眼光看他。鲁国当局又善待孔子,所以才回到鲁国来的。
鲁国的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:“请让我跟随孔子到周去。”于是鲁昭公就给了他们一辆车子、两匹马,还有一个童仆随他们出发,到周京雒邑寻问周礼,据说见到了老子。孔子告辞离开时,老子送他说:“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来送人,仁德的人是用言辞来送人。我不能够富贵,只好盗取了仁人的名义,用言语来送你,这几句话是:一个聪慧又能深思明察的人,却常遭到困厄,几乎濒临死亡,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。学问渊博识见广大的人,却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,那是由于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。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,不该只想到自己;做人臣属的应该心存君上,不能只顾到本身。”孔子从周京雒邑回到鲁国之后,投到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了。
这个时候,晋平公荒淫无道,六家大臣(指范氏、中行氏、知氏、赵氏、魏氏、韩氏)擅权专政,不时攻打东边的诸侯国。楚灵王的兵力强盛,也常北上来侵犯中原;齐是个大国,又邻近鲁国。鲁国既小又弱,要是归附于楚,晋国就会发怒;依附了晋,楚国就会来兴师讨伐;对待齐国如果不周到,齐兵就要侵入鲁国了。
鲁昭公二十年,孔子大约是三十岁。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,景公问孔子说:“以前秦穆公的国家小又地处偏僻,他却能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秦这个国家虽然小,它的志向却很远大;所处之地虽然偏僻,施行政治却很中正。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,封给他大夫的官爵,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,就和他晤谈了三天,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。从这些事实来看,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,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!”景公听了很高兴。
孔子三十五岁时,季平子因为和郈昭伯比赛斗鸡结怨的事得罪了鲁昭公,昭公就带了军队来攻打平子。平子和孟孙氏、叔孙氏联合起来,三家共同围攻昭公,昭公兵败了,奔逃到了齐国,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(今河北成安县)这个地方。之后没多久,鲁国发生内乱。孔子来到齐国,做了高昭子的家臣,想借着昭子的关系去接近景公。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讨论音乐,听到了舜时的《韶》乐,沉浸其中,以致很长时间连吃饭时的肉味都觉不出来了,齐人很称道这件事。
齐景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,孔子说:“国君要像个国君,臣子要像个臣子,父亲要像个父亲,儿子要像个儿子。”景公听了说:“对极了!假如真的是国君不像国君,臣子不像臣子,父亲不像父亲,儿子不像儿子,就是有再多的粮食,我怎么能吃得到呢?”改天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的原则。孔子说:“为政在于节约财物。”景公听了很高兴,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。晏婴劝阻道:“儒者这种人,都能言善辩,是不能用法来规范他的;态度倨傲自以为是,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;他们崇尚丧礼尽情致哀,为了使丧事隆重可以倾家荡产,这种礼俗不足取法;他们到处游说求职来进行政治活动,这种人不能用来掌理国事。自从圣君大贤先后过世,周朝王室已经衰微,礼乐的残缺有很长的时间了。现在孔子刻意讲究仪容服饰,繁琐地规定应对进退间的礼节规矩,连续几代都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,一辈子也不可能学清楚明白。国君想用这一套东西来改革我们齐国的礼俗,恐怕不是导治小百姓的好办法。”此后,景公只是恭敬地接见孔子,不再问起有关礼的事情了。有一天,景公慰留孔子,说:“要用像鲁国给季孙氏上卿那样高的规格来待你,我不能做到。”所以就以上下卿之间的礼来对待孔子。齐国的大夫有人企图谋害孔子,孔子得知了消息。景公说:“我老啦,不能用你了。”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,回到了鲁国。
孔子四十二岁那一年,鲁昭公死在乾侯,定公即位。定公继位的第五年夏天,季平子死了,桓子继立做上卿。季桓子家里掘水井,挖到了一只腹大口小的瓦器,器中有个像羊的东西,就去问孔子,并且说挖得的瓦器里有只狗。孔子说:“据我孔丘所知,那是羊。我听说过,山林里的怪物是‘夔’和‘罔阆’;水里面的怪物是神龙和‘罔象’,泥土里的怪物则是‘坟羊’。”
吴国攻打越国,把越都会稽城给拆毁了,发现一节骨头,占满了一车。吴王派了使者来问孔子说:“什么骨头最大?”孔子说:“大禹王召集群神到会稽山,有个叫防风氏的神很迟才到。禹就把他杀了陈尸在那儿,他的骨头一节就占满一车,这就是最大的了。”吴使问道:“那神又是谁呢?”孔子说:“山川的神灵能来纲纪天下,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叫做神,只守社稷的叫公侯,他们都归王的统治。”使者又问:“防风氏守卫什么的?”孔子说:“汪罔氏的君长守封山、禹山一带,是姓厘。在虞、夏、商三代叫汪罔,到了周代叫长翟,现在就叫大人。”使者问道:“人的身长有多少?”孔子说:“僬侥氏身长三尺,是最短的了;最长的不过三丈,这就是身高的极限了。”吴使听了之后说:“真是了不起的圣人啊!”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