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绿野仙踪》 > 第七十七回 读谕单文华心恐惧 问贼情大猷出奇谋 > 第2节

第七十七回 读谕单文华心恐惧 问贼情大猷出奇谋 第2节

文炜道:“林润所重参者赵大人一人,老师不过一半句稍带而已,必无大罪。况老师原系科甲出身,军旅之事未学,即圣上亦所深悉,将来不过革职罢了。即或别有处分,但愿门生托圣上威福,速平倭寇,奏捷之时,只用与老师开解几句,自万无一失矣。”宗宪拭泪,与文炜作揖道:“但愿贤契速刻成功,救我于水深火热,便是我万分侥幸。只是指顾拿交刑部,赵大人要了银钱,把我乱动无情夹棍,我这老骨头如何经当的起!你须大大的教我个主见方好。”文炜道:“只用将赵大人在苏、扬种种贪贿,剥索商民,又复屈杀张巡抚,假冒军功,都替他和盘托出,老师自可从轻问拟。”宗宪道:“若审官问起:你当日为何不参奏?”文炜道:“老师只说日日苦劝不从,又惧他威势,不敢参奏是实。”宗宪道:“我又怕得罪下严太师。”文炜道:“老师要从井救人,门生再无别策。今午还要点查军马船只,就此拜别罢。适才的话,可吩咐众家人,一字向赵大人露不得。”宗宪点头道:“我知道你有公事,我也不敢强留。”送至二门内,复低低说道:“你好生救我。师生之义,即父子之情也!”

文炜点头别去,又会了盐院,然后回寓。林岱道:“今日有许多重务要办,怎么去了这时候才来?”文炜道:“被赵、胡两人牵绊住,如何得早回?”随将他二人问答的话说了一遍,俞大猷和林岱都笑。少刻,文华等陆续回拜,俱皆辞回。于是林、俞二总兵下教场拣选水陆人马,文炜在运河一带看船只、衣甲、火炮之数,本日即在营盘内宿歇。

林岱二人在教场直到四鼓方回,共挑了陆路人马一万九千馀,八万水军止挑了五万馀,其馀老弱分派在各郡县守城。俞大猷问文炜所看战船共有多少,文炜道:“衣甲、旗帜不齐备些,尚在其次;战船不坚固,误人性命非浅。我从二千八百馀只内,止挑了一千二百馀只,虽大小不等,看来还可用得。总缘因赵文华无一处不把钱吃到,地方文武官那里还有坚固船只与他?此时实赶办不及,我恐不足用,又谕令补修三百只,着连夜措办,大要明日一天亦可以完工。”俞大猷道:“此共是一千五百馀只,足用矣。”

至五更时,三人吃罢饭,吩咐中军起鼓,传水路各营副、参、游、守等官问话。须臾,众将齐至,中军传入。参见毕,文炜各令坐了,说道:“本部院同二位镇台大人奉旨平寇,闻命之日,即驰驿到此。二位镇台连本部人马一个未曾带来,恐误国家大事,致令倭贼多杀害郡县官民。今验看得水陆军兵,内多老弱疾病,又兼船只损坏、年久,不堪驾用者甚多,因此各裁汰十分之四,勉强应敌罢了。刻下倭寇围困江宁,救应刻不可缓。尔众将可将倭寇近日情形兵势详言陈说,我们也好斟酌进兵。”

内有水军都司陈明远躬身禀道:“倭寇今年分道入寇,皆因胡大人做了浙江巡抚,于各海只共添了五百多兵镇守。”文炜道:“五百多兵济得甚事,且又分散在众海口,无怪乎倭贼去来如入无人之境也!”林岱大笑道:“这正是胡大人的调度,做巡抚的功德!”明远又道:“胡大人探得贼势甚大,将杭州交付两司,去江宁与总督陆大人商议退敌之策。陆大人俱奏入都,朝廷差赵大人复来领兵。胡大人连夜到镇江,与赵大人一同起兵。行至常州左近,闻倭寇将苏州攻破,急调水陆军马退回镇江。”文炜笑道:“这是为常州与苏州又近些,万一倭寇杀来,便须交战,因此退回镇江。倭寇到镇江,他又退回扬州。假如倭寇到扬州,他必定退回淮安;倭寇若到了淮安,他定没命的过黄河矣!”说罢大笑。众将亦各含笑不言。

明远又道:“至九月二十七日五鼓,赵大人与胡大人带水师五万,在大江中与倭寇相遇。两军未交,赵大人便拨船回走,众将亦各退避,被倭寇炮箭齐发,伤了我们无数军士,遂一齐败将下来。彼时镇江城外驻扎江东两省人马,城内亦有军兵,赵、胡两大人若督兵回战,也还胜败未定。不意二位大人领兵直奔扬州,河东两省人马亦各陆续跟来,此常州、镇江两府之所由失也。倭贼料赵大人不敢再来争战,又见不遣兵救援各郡县,因此遣贼众由栗水、句容取路,攻围江宁。陆大人也不出城交战,日夜同兵民互守,屡次向赵大人求兵相助,赵大人一卒不发。今倭寇攻打江宁已及一月,尚未攻破。近闻夷目妙美大是气恨,将各路贼众数万,俱行调集江宁城下,并力合攻,已四昼夜矣。若再过几日,只怕陆大人支持不来。乞众位大人早定良谋。”

林岱拍案长叹道:“江浙两省数十万生灵,皆死于赵大人一人之手,言之痛心!”俞大猷道:“前在淮安发谕单示知中军,差精细士卒百人打听倭寇动静。前日晚间,伊等陆续俱回,探得倭寇大众尽数屯集在江宁城下。今陈明远所言,与探子相合。刻下江宁危在旦夕,虽一日亦不可缓。诸位将军谁非朝廷臣子,可各按营头,即将衣甲器械、船只火炮整备完妥,我们只在早晚进兵。设有不齐、苟且塞责者,一经查觉,朝廷自有军法,我三人不敢容情也!”众将答应退去。

俞大猷道:“我有一条拙计,与二位老弟相商举行。”文炜、林岱喜道:“愿闻大哥妙谋。”大猷道:“倭寇举动,与苗蛮情性大概相同。胜则舍命争逐,败则彼此不顾,惟利是趋,不顾后患;人数虽多,总算乌合之众,难称纪律之师。今倭贼尽积江宁,他为这省城地方,金帛子女百倍于他郡。虽是他贪得无厌,也是天意该他丧在一处。若是散处各郡县,我们分路剿杀,一则没这些军兵,二则那里杀得尽?闻贼营中有一陈东、汪直,极有谋略,两个都是我们中国人。凡劫掠州郡,都是此二人指挥。他见赵文华委靡退缩,看得朝廷家所用大臣不过如此,因此于要禁紧些方他毫不防备,将贼众尽聚江宁。虽是赵文华拥兵不动之故,实为我等一战成功之地也。兵书云:‘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。’正在此时。

“林二弟武勇绝伦,名扬天下。今河东人马我们已拣选一万九千馀人,可用大战船一百五十只,稍工水手必须南方人善于驾船者。老弟率领河东众军,将官至千总以上者方准带马,馀外再拨渡马船二十只,于今晚灯后,驾船直赴南京。仰圣上洪福,夜间若得顺风,更属稳便。次日天明,舍舟登岸,先与贼会战。贼众虽多,以老弟视之,无异犬羊,胜贼十有八九。陆大人在城上看见交兵,亦必开门接应。此辈一败,必不敢散走各州县,沿江内定有倭寇船只渡他们逃命,为归海计。再于沿江一带,遗参、游、守备等十人,各带兵一千,在各要路埋伏截杀,逼他奔焦山这条路入海。老弟切不可赶杀过急,若过急,伊等必舍命回战,诚恐多伤我士卒,只管遥为赶杀,使他有上船功夫。朱三弟带水军二万,在江面截杀。我在焦山海口,带水军三万,截杀其归路。这四阵,倭贼总不尽死,所存亦无多矣。一面严防各海口,使馀贼无路可归,一面提兵直捣崇明。总有逃奔在各州县地方者,百姓谁不欲食倭贼之肉!任凭他走到那里,自有人拿他、杀他,无庸遣将拨兵,而百姓皆兵将也。愚见如此,二位老弟以为何如?”

林岱、文炜大喜道:“大哥妙算,可谓风雨不透,倭贼尽在掌中矣!”大猷道:“还有一节,只可惜我们兵少,未免悬心。”文炜道:“大哥还有何地要用?”大猷道:“我想江宁城下贼众俱集,总无十数万,七八万是必有的。林二弟止带河东兵一万九千来人,胜则我们大功必成;万一众寡不敌,我们多少打算,皆成虚设矣!而水路所用诸军,又皆在不可减少。设或陆总督畏惧,不敢出城发兵接应,此胜败之大机,关系于此,不无忧耳。”林岱听了,大笑道:“倭寇至多不过数万。他便有百万,我何惧哉!我固知恃一人之勇,能杀他多少人,然兵以气胜,我一人所向无敌,斩其元首,馀众势必惊避,则我随带一万九千馀人,个个皆林岱也。陆总督接应不接应,原不在弟打算中,大哥只管放心。”大猷道:“全仗老弟神勇,吾无忧矣!”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