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梦溪笔谈》 » 象数一 > 《大衍历法》与《奉元历》

《大衍历法》与《奉元历》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开元《大衍历法》note-name:《大衍历法》1《大衍历法》:唐代开元年间僧一行制定的历法。最为精密,历代用其朔法note-name:朔法2朔法:朔策之法,推算每个月的平均长度以此来确定朔日的方法。朔日,每月初一。。至熙宁中考之,历已后天五十馀note-name:刻3刻:古时候的计时单位,一昼夜#-666dd;为一百刻。,而前世历官皆不能知。《奉元历》乃移其闰朔。熙宁十年,天正note-name:天正4天正:冬至日的临界时#-666dd;元用午时,新历改用子时,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。四夷朝贡者用旧历,比来款塞note-name:比来,款塞5比来,款塞:比来,接连到来;款塞,原义是扣塞门,古时中原王朝对周边部族政权前来通好的称呼,带有蔑视的意味。,众论谓气至note-name:气至6气至:节气。无显验可据,因此以摇新历,事下有司考定。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。今二景短长不同,则知天正之气偏也。凡移五十馀刻,立冬、立春之景方note-name:停7停:均匀。。以此为验,论者乃屈。元会note-name:元会8元会:元旦当天皇帝朝会群臣以及外宾的典礼。使人亦至,历法遂定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开元时期所制定的《大衍历法》最为精密,世代都沿用了其中推算朔策的方法。到了熙宁年间而进行考校,现在的历法已经落后于实际天象五十多刻,而前世的历法官员都没有察觉到这一错误。于是《奉元历》便更改了闰月和朔日的设置。熙宁十年,冬至日的临界时#-666dd;原本用的是午时,新历改为了子时,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。四方前来朝贡的各部落都沿用的旧时历法,依据以往的节日接连派遣使者前来通好,朝中大臣便议论所谓的节气并没有显著的气象来当作可检验的依据,所以对新历制度产生了怀疑,并让相关部门对这件事情进行考定。凡是立冬的晷影,和立春时候的晷影是比较相似的。而今依据旧例推算出来的二景长短各不相同,由此可以知道旧时历法对冬至节气的确定还是有偏差的。移动五十余刻,立冬、立春的晷影才算是均匀。以此验证,那些对新历有异议的#-666aa;才能够无话可说。元旦朝会时各国使臣也都根据新历日期到来,于是新历便确定了下来。

原文翻译

开元《大衍历法》最为精密,历代用其朔法。至熙宁中考之,历已后天五十馀刻,而前世历官皆不能知。《奉元历》乃移其闰朔。熙宁十年,天正元用午时,新历改用子时,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。四夷朝贡者用旧历,比来款塞,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,因此以摇新历,事下有司考定。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。今二景短长不同,则知天正之气偏也。凡移五十馀刻,立冬、立春之景方停。以此为验,论者乃屈。元会使人亦至,历法遂定。

开元时期所制定的《大衍历法》最为精密,世代都沿用了其中推算朔策的方法。到了熙宁年间而进行考校,现在的历法已经落后于实际天象五十多刻,而前世的历法官员都没有察觉到这一错误。于是《奉元历》便更改了闰月和朔日的设置。熙宁十年,冬至日的临界时#-666dd;原本用的是午时,新历改为了子时,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。四方前来朝贡的各部落都沿用的旧时历法,依据以往的节日接连派遣使者前来通好,朝中大臣便议论所谓的节气并没有显著的气象来当作可检验的依据,所以对新历制度产生了怀疑,并让相关部门对这件事情进行考定。凡是立冬的晷影,和立春时候的晷影是比较相似的。而今依据旧例推算出来的二景长短各不相同,由此可以知道旧时历法对冬至节气的确定还是有偏差的。移动五十余刻,立冬、立春的晷影才算是均匀。以此验证,那些对新历有异议的#-666aa;才能够无话可说。元旦朝会时各国使臣也都根据新历日期到来,于是新历便确定了下来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《大衍历法》:唐代开元年间僧一行制定的历法。

〔2〕朔法:朔策之法,推算每个月的平均长度以此来确定朔日的方法。朔日,每月初一。

〔3〕:古时候的计时单位,一昼夜#-666dd;为一百刻。

〔4〕天正:冬至日的临界时#-666dd;

〔5〕比来,款塞:比来,接连到来;款塞,原义是扣塞门,古时中原王朝对周边部族政权前来通好的称呼,带有蔑视的意味。

〔6〕气至:节气。

〔7〕:均匀。

〔8〕元会:元旦当天皇帝朝会群臣以及外宾的典礼。

下一篇:斗建有岁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