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韵之学原文解释
【原文】
切韵之学1切韵之学: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。始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西域的僧#-666aa;经常使用梵文和汉文相互注音的方法。后来便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,这也是古时候人们的主流拼音方式。,本出于西域。汉人训字,止曰“读如某字”,未用反切。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,如“不可为叵”“何不为盍”“如是为尔”“而已为耳”“之乎为诸”之类,以西域二合之音,盖切字之原也。如“輭
2輭:也就是“软”字,在古籍中这两个字可以通用。”字,文从“而”“犬”,亦切音也。殆与声俱生,莫知从来。

【翻译】
用反切法来为汉字注音的学问,原本发源于西藏。汉代的学者为汉字注音的时候,只称“读如某字”,还没有使用过反切法。然而古语中已经有两个发音#-666ff;为一个字的例子,比如“不可为叵”“何不为盍”“如是为尔”“而已为耳”“之乎为诸”之类的,使用的是西域用两音(声母和韵母)#-666ff;为一个字的方法,这大概是反切用法的源头。比如“輭”字,右边结构是由“而”“犬”#-666ff;音而成,这也是反切拼音。大概拼音和语言是一起产生的,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。
原文 | 翻译 |
切韵之学,本出于西域。汉人训字,止曰“读如某字”,未用反切。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,如“不可为叵”“何不为盍”“如是为尔”“而已为耳”“之乎为诸”之类,以西域二合之音,盖切字之原也。如“輭”字,文从“而”“犬”,亦切音也。殆与声俱生,莫知从来。 | 用反切法来为汉字注音的学问,原本发源于西藏。汉代的学者为汉字注音的时候,只称“读如某字”,还没有使用过反切法。然而古语中已经有两个发音#-666ff;为一个字的例子,比如“不可为叵”“何不为盍”“如是为尔”“而已为耳”“之乎为诸”之类的,使用的是西域用两音(声母和韵母)#-666ff;为一个字的方法,这大概是反切用法的源头。比如“輭”字,右边结构是由“而”“犬”#-666ff;音而成,这也是反切拼音。大概拼音和语言是一起产生的,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。 |
【原文注释】
〔1〕切韵之学: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。始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西域的僧#-666aa;经常使用梵文和汉文相互注音的方法。后来便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,这也是古时候人们的主流拼音方式。
〔2〕輭:也就是“软”字,在古籍中这两个字可以通用。